譚璐欣
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曾經說過:“游戲在兒童生活中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具有與成人活動、工作和勞動同樣的意義。”而區域活動作為幼兒自我學習、自我探索、自我發現和自我完善的游戲活動,有著相對寬松的活動氛圍和靈活多樣的活動形式。在開放的區域活動中,既可以培養幼兒良好的交往能力,鍛煉其動手操作能力,又可以讓他們自主感受學習的愉悅,體驗成功的快樂。因此,區域活動是幼兒園課程實施的重要途徑,也是幫助幼兒獲取經驗的有效途徑之一,而提高教師對區域活動的組織開展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問題描述
我園在探索與研究區域活動課程模式過程中,主要存在以下五方面問題:第一,有的教師沒有從幼兒的興趣與需要出發,盲目地創設活動區域;第二,有的教師沒有根據幼兒的興趣與課程內容投放材料,為了豐富材料而提供,導致許多材料的操作性不強;第三,有的教師對自己在區域活動中的角色定位尚不明確,仍站在主導地位組織活動,使得活動失去了以幼兒為中心的意義;第四,有的教師過于注重幼兒的認知,懷疑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忽略了其自我學習,甚至為了引導而打斷幼兒的游戲;第五,有的教師會走向過于開放的極端,一到區域活動時就采取“放羊式”,讓幼兒自己去玩,教師只管不出事就行,從而導致教師觀察不夠,指導不足。基于上述種種現象,導致區域活動失去了原有的價值和意義。于是,我園就教師如何科學合理地開展區域活動作了進一步研討。
二、案例分析
我園于2010年末開始以園本研修同題成組的模式,組織教師們以基于問題的小組研修方式進行區域創設。此時正是我園開展區域活動的第一個階段,出現的問題是茫然開展,盲目探索。這一階段呈現的區域活動比較單一:小班是娃娃家,中班是美術區域,大班是科學探索區和閱讀區。開展伊始,我園的區域活動都是流于形式,甚至把區域作為幼兒園環境創設的一種擺設。同時,由于教師對區域活動的概念不夠理解,導致在組織區域活動時,把區域活動和小組活動混淆在一起。
第二個階段出現的問題是急于求成,我說你做。因急于在區域舌動中凸顯園本特色,所以在指導過程中,教師們不管是否明白,都需要執行。由此導致的結果是,教師做了但不明白為什么這樣做,身心俱疲。那么,問題出在哪里呢?歸根結底就是教師對概念的理解不夠透徹,在教育理念上不懂得轉變,不會與時俱進。只有在先進教育理念的引領下,將理念轉化為教育行為,加以實踐指導,才能切實提高教師開展區域活動的能力。
三、實施對策
(一)浸潤式的理論引領
浸潤,貴在時時處處,于“潤物細無聲”中逐漸浸染教育理念,改變教師們的教育觀念。我園以國內外先進的教育理論為指導,通過各種方式轉變教師們的教育觀念,指導其教育行為,鼓勵教師自主研究教學實踐活動,從而獲得進一步成長。我們主要通過以下三種途徑進行指導:第一,開展專題講座,幫助教師清晰概念;第二,建立信息平臺,通過網絡將區域創設的相關理論知識發送給老師,讓其反復閱讀,自然習得;第三,提出“終身學習”的教育理念,鼓勵教師通過不斷學習來充實自己,完善自我。
(二)體驗式的實踐指導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臺梭利說過:“我聽到了,隨后就忘;我看到了,也就記得了;我做了,很自然就理解了。”因此,我們在研討中可以運用體驗式的方法,主要分為游戲體驗和換位體驗兩種。
1.游戲體驗
當幼兒在游戲中出現問題時,我們會圍繞問題進行研討,截取區域活動中的某一點進行討論,總結出孩子在活動中的行為表現及存在的問題,從而找出問題形成的原因。在這一過程中,我們采用了親身體驗的方法,以提升運用策略的有效性。例如,在區域活動中,我們提出要給孩子提供充足的游戲材料,但在實際組織時,往往會出現美術區的孩子單調地為小瓶子涂色、建構區的孩子擺弄著極少的積木等現象。在一次研討活動中,我讓老師們玩了一個“做名片”的游戲,將教師分為兩組,A組提供了棉線、油性筆、卡紙、布、貝殼、紐扣等材料,B組只提供了紙和筆,展示效果可想而知。通過這個游戲,老師們明白了材料的豐富與否將直接影響幼兒游戲的質量,從而將這一理念轉變為自身的教育行為。
2.換位體驗
我們會讓教師扮演孩子,組織他們進行區域活動,通過“游賤——體驗—一反思”的模式,讓教師懂得換位思考,并能根據自身感受轉換思想,調整策略。
在體驗式實踐指導中,我們提倡以孩子的眼光看問題,讓教師在角色轉換中明晰問題,在實踐中探究解決方法,教師對學習的理解不再是被動的、抽象的,而是積極的、主動的。我們在實踐中也感受到,通過體驗式實踐指導讓老師們獲得的理念知識,比說教式指導要更加深刻和牢固。
(三)互助式的同伴學習
我們通過同伴示范,進行有效的同伴互助學習,讓善于思考和創造力強的骨干教師以點帶面地影響其他老師,如將做的好的班級設為“樣板示范班”,帶領其他老師進行現場參觀研討。通過有效的同伴互助,可以幫助教師進行自我反思,從而提升各方面能力。
每次發現問題需嘗試新的做法時,我們都會先從指導一個級組開始,取得成效后再向全園進行示范。以社會領域主題活動“我們身邊的社區”為例,我們在創設角色游戲區域時,先在中班進行試點,待積累了一定的成功經驗后,再向其他級組進行分享,將經驗與做法逐步輻射至全園。
(四)階梯式的指導方式
1.先計劃再行動后總結
每學期末,園部都會頒布并解讀下一學期的教育計劃,再由年級組長組織組員制訂本級計劃,最后,教師根據園部和級組計劃思考本班計劃。這種階梯式的計劃制度,讓老師們心中有計劃,有思考,更易于實施和出實效。
2.針對問題確定指導范圍
針對全園普遍存在的問題,我們會以專題講座的形式組織全園教師進行培訓。剛開展區域活動時,很多教師會自己安排孩子進區,干預孩子的自主選擇。當發現問題后,我以《在區域活動中,請尊重孩子的選擇》為題,組織教師們進行了集體學習。學習研討后,教師們會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中,當出現新的問題時,再進行反思、研討和實踐。在這樣一個“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螺旋式上升學習過程中,教師們懂得了用理論指導實踐的工作方式。由于每個級組的孩子在年齡上的差異較大,我們還進行了分級輔導,同時根據各班班情開展進班指導。
(五)多元式的后勤保障
在創設區域活動過程中,直觀的參照是最重要的,而學習參觀則是最好的途徑。我園每學期都會選派骨干教師到開展區域活動有特色的地方參觀學習,如上海、南京、四川等地,教師們回園后再分享交流。但是,由于經費原因,不能讓所有教師都走出去,因此我們會利用資源庫里的影像資料組織大家學習。首先,我們把教師外出學習所拍攝的照片按照不同區域進行整理,如科學區、表演區、角色游戲區、建構區等,再把資料放入公共郵箱中,供老師們下載學習。如此,教師們在開展區域活動時就有圖像可參照了,在創設過程中也有了更有效的指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區域環境創設與材料投放方面,我們會依托強大的家委會力量。每到學期初,教師們會根據本班班情做好區域材料的投放計劃,通過“家長一封信”和信息平臺,讓家長知道班級需要的材料,發動家長一起參與創設和收集材料。另外,每到學期末,我園教師還會根據教材對本班區域進行初步構思,同時填好。區域創設預設表”。園部會根據預設表進行資源調配,給予每班一定的經費用于區域創設與材料補充。
(六)開放式的觀議活動
美國學者波斯納曾經提出一個教師成長的簡要公式:經驗+反思=成長。近年來,我們根據區域活動現狀,由教師商定觀課議課的主題,通過集體觀摩活動和活動后的反思與集體研討,在制訂區域教育目標、選擇教育內容、設計教學活動、突破重難點上,以及活動中教師提問性語言的準確性上都有了較大提高。通過觀課議課的形式,促進了教師們的思考,讓他們更自覺地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更理性地認識自己的教育實踐。
我園還是湛江市園長、骨干教師培訓實踐基地,到園跟崗的有國家級中職骨干教師、省市級骨干教師、名園長等。我們先讓跟崗的園長、名師觀摩區域活動,再讓他們針對觀摩時的所見所聞所想與本園教師進行交流研討。通過這種與全國各地名師、名園長交流研討的方式,讓教師們在放松、開放的氛圍中積極討論并答疑,思想上的碰撞讓教師們都受益匪淺。
現在,我園區域活動已取得了飛躍的發展,不僅在空間上得到了拓展,而且內容也更加貼近孩子的生活,更方便幼兒自由、自主操作。此外,通過相關課題研究,教師們的教研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專業素養有了較大提高。在取得現有成果的同時,我們將繼續思考: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精神的引領下,如何在開展區域活動的過程中繼續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從“會按要求做好”到“為什么這樣做”,再結合自身經驗推廣到他人“該怎么做”?通過全園上下共同努力,建設一個理論強、業務精,能在本區做指導工作的培訓型幼兒園師資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