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巧
安全工作永遠是幼兒園的生命底線。隨著各級、各部門領導的高度重視,很多幼兒園都在人防、物防、技防上下足了功夫,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安保人員監控配備齊全量足;場地環境平整查驗,包角防護;教師培訓時時不斷,處處小心。這些看似是給孩子們創設了一個非常安全的環境,實則不然。不少幼兒園迫于社會和家長的壓力,為減少不必要的麻煩,大大縮減了幼兒的戶外活動時間,把孩子禁錮在室內,圈成了“籠中鳥”“溫室花”。有的園所甚至在傍晚離園時間,家長接領孩子后就立刻催促他們離開,讓本該充滿童趣的游戲樂園,變成了可遠觀而不可近玩的無趣擺設。
我園是一所新建的鄉鎮中心園,建園伊始,我們就確立了“尊重生命,促進每個孩子健康、個性發展”的辦園理念,并圍繞這一理念積極探索安全管理新模式,除了必要的軟硬件投入,我們更多的是以開放、富有挑戰性的環境吸引幼兒積極參與運動游戲,以兒童喜聞樂見的方式對其進行安全教育引領。實踐證明,只要方法得當,孩子是可以做自己身體和行為的主人的。
一、捕捉新聞熱點,樹防范意識
安全問題是社會關注的焦點、熱點問題。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都會有各種各樣的安全事件發生,而電視新聞、社會媒體、網絡微信等載體傳播的途徑廣、速度快,可靈活隨機地作為班級安全教育話題的主選內容。教師可從中選取貼近幼兒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安全事例,如商場、酒店電梯傷亡事故,旋轉門夾傷幼兒事件,超市、公園、車站等公共場所幼兒失蹤被拐事件,孩子玩火、玩電燒傷或燙傷,被動物咬傷,異物不慎入口鼻,腦袋被夾欄桿,高樓墜亡,猥褻性侵,車內悶亡,交通違規碰撞,等等。除了教師第一時間轉述,我們還鼓勵幼兒在日常過度等待環節及零碎時間講述自己的所見所聞,組織他們一起談話、討論,發表自己的意見,尋找應對方法,并通過幼兒自己的符號或圖式進行記錄表達,呈現在安全主題墻或主題課程脈絡中,有效地增強孩子們的安全防范意識。
二、深入安全課堂,學安全常識
(一)安全課堂內容廣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教授幼兒掌握的安全知識比較零散、片面,為了更加系統地、全方位地對幼兒進行多角度的安全教育,我們每學期都會為所有孩子訂購《幼兒安全教育讀本》,小小的安全冊,內容多而全,涵蓋了交通、飲食、衛生保健、火、雷、電、水、陌生人、危險物品、意外傷害等20個主題。同時,我們每周都會開展一次安全教育課程,各班教師也會把安全教育課程動態傳遞到班級論壇,贏得了家長們的一致贊許。另外,我園在每個班級都設置了一面安全教育主題墻,師生根據主題課程進度,結合生活實事,經常更新探索內容,對學過的安全知識加以復習鞏固。每到節假日,我們都會提前對孩子進行假期安全綜合教育,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經過三年的累積,孩子們所學過的安全知識大幅增加,個個都能成為安全知識小專家。
(二)課件庫存資源足
為了輔助安全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我園教師充分利用業余時間搜集網絡資源,收集整理了五百多個關于不同主題的安全教育PPT、視頻、flash動畫課件及圖片資料,數十首安全教育兒歌,保存在幼兒園百度公共云盤課程資源庫的安全課件庫中。這些音視頻資料主題清晰,內容全面,形式多樣,有“媽咪愛系列”“可可小愛系列”“藍迪系列”等安全動畫片,有“陌生人來了怎么辦”起火了如何自救”“交通安全我知道”“特種車之救救熊大叔”等flash動畫課件,等等。雖然這些小課件的播放時間較短,但非常具有教育意義,令孩子們百看不厭。此外,我們堅持利用一些朗朗上口的安全禮儀兒歌來組織常規活動,如:“小朋友,真機靈,安全入園記得清。來園路上靠右行,十字路口紅燈停。交通規則要遵守,高高興興入園中。”“上下樓梯講秩序,一個跟著一個走,靠右邊,不推擠,安全天天記心里。”通過經常提醒,反復強化,幫助孩子們在潛移默化中將安全規則牢牢地記在腦海中。
(三)安全繪本親子享
我園將幼兒園的門廳打造成了一間簡潔溫馨的親子閱覽廳,教師根據教育主題,定期投放各類安全教育繪本故事,如《小笨熊成長行為故事繪本》安全第一系列、陌生人系列,《學會愛自己》防侵犯系列,《聰明孩子安全有絕招》系列,交通安全系列,自然災害系列……每天下午放學后,家長都會把孩子接到這里,一起坐在舒適的小沙發上,共享美妙的親子閱讀時光,他們時而聲情并茂地誦讀,時而輕聲討論,其樂融融,這成為了我園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有的家長為了加深孩子的印象,還會讓孩子模仿繪本中的某個情節進行表演,激發其閱讀興趣。孩子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模仿得惟妙惟肖,也因此碰撞出了許多親子閱讀之外的璀璨火花。
三、加大戶外運動,練基本技能
德國曾經進行過一項試驗:—群孩子在保護得特別周全的環境中生活8個月,另一群孩子在充滿挑戰性游戲的環境中生活8個月。進入正常環境后的監測結果顯示,過度保護的孩子發生安全事故的幾率更高。可見,成人不學會放手,孩子永遠不會奔跑,讓孩子親自去體驗經歷,慢慢地他就會在屢次失敗中獲得經驗,在屢次嘗試中獲得自護技能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我園利用有限的戶外活動空間,發動家長幫忙搜集各種廢舊材料,打造出適合幼兒體能鍛煉的戶外運動區域,使幼兒的挑戰成為可能。
(一)平衡區
根據幼兒的年齡差異,我們利用廢舊輪胎和枯木樁,在大門口的綠化帶中制作了輪胎橋、輪胎山和平衡樁,孩子們入園后便可直接投入到平衡區鍛煉中。小、中班幼兒需要在家長或教師的攙扶下,一步一探,小心翼翼地過輪胎橋;大班幼兒已經掌握了基本的平衡要領,能夠協調好身體的平衡性,熟練地在平衡樁上行走。
(二)秋千區
我們用木板、塑料、廢舊輪胎等,自制了各種各樣的秋千和吊環,讓孩子們每天在愉快的飛蕩中感受不同材質的秋千帶來的快樂和刺激。孩子們還創造性地想出了站立蕩、單腿飛、扭轉發射等高難度玩法。創新的前提,必須要答應教師的要求,即要保證自己的人身安全,控制好自己的節奏頻率、力度和高度,保護好自己不受傷害,同時不能影響其他人。
(三)攀爬區
我們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能力差異,利用幼兒園高大的院墻,投放了爬網、輪胎、攀巖支點、軟梯等不同材料,孩子們根據自己的能力自選攀爬區挑戰。小手如何抓緊?小腳如何踩蹬更安全?手腳如何配合更有力量?在教師耐心的指引下,孩子們紛紛進行了探索,從開始有安全帶保護還手軟腿抖的戰戰兢兢,到最后脫離安全帶能手腳靈活地快速上爬,孩子的變化讓家長們眼前一亮。
(四)鉆行區
我園進門處是一條長約70m的陡坡長廊,為了減緩孩子直沖而下的速度,我們除了在地上畫“跳房子”游戲,還沿著坡度在墻上投放了長16m的大型鉆籠,這也成為了孩子們出入園的必玩之處。低頭彎腰,手抓腳蹬,整體穿過是非常耗費體力的。有了“鉆行區”的吸引,孩子們不再熱衷于直沖而下,而是自覺地排隊鉆起了長籠,其手臂和腿部大肌肉得到了有效的鍛煉,專注力得到了提高,力量也得以增強。
(五)游戲大區
我園每天早操前都會組織幼兒進行跑酷大循環熱身。我們充分利用園所周邊的長椅、圓樹盤、路牙、路面的“跳房子”及滑梯、攀爬墻等有利條件,加上教師增設的行徑障礙,對孩子們進行有序的走、跑、跳、鉆、爬、平衡、抓握、投擲等基本體能訓練,有效地鍛煉了幼兒的四肢力量和動作的靈敏性與協調性。對于自主游戲時的活動,教師更是大膽放手,退到后面觀察,不阻止孩子的嘗試,鼓勵他們自主選擇材料,自由組合搭建,完成各種通關挑戰。當孩子在活動中出現跌倒或摔跤現象時,教師要在活動后和孩子一起討論摔倒的原因及應對動作要領,讓他們知道如何調整材料組合會更加穩固,從而避免再次摔跤。同時,教師還可以鼓勵能力較強的幼兒為能力弱的幼兒做示范,互相學習。體驗型安全教育,有效地提高了幼兒的警覺、跳躍躲閃、躲避風險的能力,使之更易應對一些突發危險事件。
每次戶外自主游戲前,師生都會共同制訂安全游戲規則,對一些需要注意安全的地方進行提示。例如:人多擁擠的時候怎么辦?輪胎、梯子和木板組合的通道不牢固怎么辦?如何避免沙池、泥巴區中的泥沙進入眼睛?建構區搭高過頂的積木如何收放?輪胎區如何避免相互碰撞?……我們驚喜地發現,幼兒共同商定的游戲規則,能有效地幫助他們規范自我行為,減少安全隱患,學會合作解決問題,增強責任心,大大減少了安全事故的發生。
四、關注一日生活,養良好習慣
安全無小事,教師一定要將其滲透到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中,從晨間入園、集體教學、做操運動、自主游戲、區域活動、進餐、盥洗、午休、如廁,到傍晚離園,處處離不開安全教育。對此,讓孩子來做自己行為的小主人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們組織幼兒共同協商、討論、制訂班級公約,讓他們來規范和監督自己的言行,如什么時間、什么地方不能大聲喧嘩,什么地方不能跑,什么場合不能推擠,等等。在執行班級公約的過程中,孩子們良好的秩序感逐漸形成,他們懂得了禮貌和謙讓,學會了相互提醒,也減少了相互間的摩擦和糾紛,提高了自身的防護能力,其身心得到了健康愉快的發展。
特別是我園開展“小鬼當家”活動以來,孩子們在參與自我服務、自我管理的同時,學會了安全穿脫衣物,正確使用牙刷、牙杯、牙膏,安全使用勺子、夾子等餐具取餐、用餐;懂得了午休時不能將發夾、頭繩和小掛件帶到床上。在參與班級小值日生過程中,孩子們知道了小拖把、小笤帚、小簸箕都是勞動工具,不可以用來打鬧嬉戲;搬桌椅、抬放床、開關門的時候都要輕聲,同時注意不要擠壓到手腳。在參與種植和照料動植物的過程中,孩子們掌握了怎樣安全使用小鏟子、小叉子等勞動工具,以及如何避免被小兔子、小松鼠、小雞和鴿子等動物咬傷或啄傷。在區域活動中,孩子們熟悉了小剪刀、美工刀和起子的使用方法,學會了安全使用鋸子、刨子、釘子和鉆子等工具,以及正確使用刀、叉、鏟子等用具。慢慢地,孩子們的技能越來越嫻熟,小手也變得越來越靈巧,其安全自護意識也越來越強了。
五、開展實戰體驗,固自護本領
紙上談兵終是假把式,將課堂所學靈活運用到日常生活中,才是最有效的學習。對此,我們采取了以下措施來鞏固幼兒的安全知識。
(一)隱患排查賽眼力
在以往的教學活動中,我們會定期定時組織人員進行隱患徘查,但都是以成人為主。現在,我們鼓勵幼兒積極參與進來,讓他們用自己雪亮的小眼睛去尋找發現潛在的危險。在孩子們的細心摸排下,發現的問題還真不少:空調外掛機底部邊緣容易刮擦到頭部,秋千架的落地桿會絆倒小朋友,開裂的坐墩容易擠到手,破損的大積木的鋒利邊緣容易劃傷手臂,飼養園里關小動物的鐵絲門會扎到小朋友,種植園伸展出的枝葉會刮擦身體,電鋼琴的蓋子容易夾傷手指……發現問題就要討論如何解決。于是,孩子們用自己稚嫩的畫筆,為幼兒園安全管理添上了濃重的一筆。孩子們自主設計的警示標志及圖片讓人忍俊不禁,我們將其獨特的繪制成果噴繪成安全提示牌,并將設計者的頭像附在底部,增強幼兒的小主人責任感,再將這些標志粘貼或懸掛到各個區域,時刻提醒大家注意安全。對于無法粘貼或懸掛的地方,我們就插上一面小紅旗用來提醒大家。在戶外游戲中,孩子們還會主動排檢出帶刺的、有棱角的或破損的玩具材料,將其放到專門的破損玩具區,等候專門的人員來維修。
(二)安全演練提能力
每月一次不同主題的防震、防空、消防、防暴、防拐等安全應急疏散演練,是我園安全工作必不可少的內容,如今業已成為常態。演練由最初的方案細致、人員到位、分工明確、準備齊整地聽候指令,逐漸升級到無準備、無征兆、突發情況下、不定時進行,教師接到號令后,立刻做出應急反應,快速組織幼兒有序撤離。孩子們在老師的指引下,通過愉快的游戲體驗,獲得了基本的逃生本領。而在防拐演練中,我們也逐次提高要求,由最初的幼兒園室內區域游戲,到戶外院子中的自主游戲,再到傍晚接領后的園外大街上進行。逐漸趨于真實的情境,更能提高孩子們的應急反應能力和抵御誘惑能力,從而將安全防范意識牢記心中。
(三)社會體驗增護力
帶領幼兒走出幼兒園走進社區,其實就是在綜合檢驗孩子們所學的安全知識是否牢記,是否會靈活運用。我園每學期都會組織戶外親子遠足,重陽節去敬老院看望老人,到大街上觀看節慶活動,參觀消防大隊、醫院、派出所等社會體驗活動。從遵守行為規則,有秩序地在集體團隊中前進,過馬路遵守交通規則,到能在陌生場所規范自己的行為,對孩子們來說,這都是一個很好的體驗。特別是在父母陪伴下的親子活動中,孩子懂得了:由于自己年齡小,很多事情沒有能力去做,需要在大人的幫助和保護下進行。孩子們只有掌握了更多的安全知識,經歷了更多的實踐體驗,才會增強安全自護能力,有效避免安全事故的發生。成長是看得見的,隨著安全教育的開放化、持久化與常態化,孩子們的變化逐漸凸顯,腦聰、目明,身手更矯捷了,有時還會成為家中的安全小顧問。家長們在驚喜之余,也更理解了幼兒園的做法,更加支持配合教師的工作,包容孩子偶爾出現的跌傷擦傷,同時也紛紛將孩子在家庭中的優秀表現反饋給教師。
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同樣的,過度保護,不如培養幼兒自護。因噎廢食不可取,回避型教育亦無益,幼兒園的孩子年齡尚小,生活經驗欠缺,更需要在生活體驗中懂得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怎樣求助于成人,如何進行安全防范和自我保護。安全永遠是放在工作首位大寫的“1”,只有起點沒有終點,只有更好沒有最好。生命是鮮花,世界因如花的生命而精彩!愛,從行動開始,幼兒生命健康安全教育,就是要常做常新,永遠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