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東麗
一、問題的提出
對于語文學科來說,拓展學生的閱讀視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是增加學生閱讀積累、增加學生人文素養的重要任務,互聯網豐富的信息資源,提供了增加閱讀積累的新空間。
如何利用和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來輔助語文教學,指導學生自主探究,構建網絡環境下“學教并重”的教學結構很有必要。
二、構建“學教并重”的教學結構
(一)構建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的教學結構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學習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幫助即通過人際間的協作活動而實現的意義建構過程,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情境”“協作”“會話 ”和“意義建構”是學習環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屬性。
學習的質量是學習者建構意義能力的函數,而不是學習者重現教師思維過程能力的函數。換句話說,獲得知識的多少取決于學習者根據自身經驗去建構有關知識的意義的能力,而不取決于學習者記憶和背誦教師講授內容的能力。
建構主義提倡在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教師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學中采用“學教并重”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和教學設計思想。
在研究性學習實施過程中,教師要及時了解學生開展研究活動的情況,有針對地進行指導、點撥與督促,要組織靈活多樣的交流、研討活動,促進學生自我教育,幫助他們保持和進一步提高學習積極性。指導的內容不是將學生的研究引向一個已有的結論,而是提供信息、啟發思路、補充知識和介紹方法。
在研究性學習的課程評價中,注重評價的反思性:反思是學生對自己研究過程進行監控和對自己的研究結果承擔責任的行為。在反思中,學生可以思考自己究竟對什么感興趣,自己到底想學到什么,自己在研究活動中是否全力以赴,自己是否發揮了創造性,自己如何改進自己的研究活動等。反思是個體獲得自我感的方式,是學生自主性的體現,是學生走向自律的必由之路。
教師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處理好師生之間的角色關系,向學生提供研究的大致范圍,研究的方法,以及交流的方式,評價的方法,并讓學生自主探究,就能有針對性地指導、點撥與督促,組織學生進行研討、交流。
(二)構建網絡環境下的學生自主探究的教學結構
自主探究是研究性學習的基本學習方式。這一追求不僅能拓展學生的學習時空,整合校內與校外的資源,還能夠賦予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機會,更值得一提的是,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夠“化信息為知識,化知識為智慧,化智慧未德性”。還需要注意的是,研究性學習中的自主探究雖然形式上是“研究”,但實質上是“學習”。
探究性學習是一種積極的學習過程,學生自主學習,并非教師“袖手旁觀”,而是利用網絡環境,給學生提出學習任務,通過上網查詢、篩選信息,學生在不斷克服困難中完成任務。
教師的任務將轉變為如何引導學生在信息的海洋中篩選、獲取有用的信息。所以教師可以將知識分解成若干個小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通過搜索引擎或相關的網站全方位、多角度地找出答案,完成任務。
教師作為引導者,進行問題設置、明確任務,提前向學生呈現評價的量規,并在活動過程中提供必要的指導和幫助。通過這種網絡創設、教師指導下的自主學習的教學結構,學生能夠明確學習過程各階段的目標,并通過自我努力分步實現、總體完成。而成功的反饋信息賦予了學生充分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對學生認知結構的形成,促進學生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非常有利。這種教學結構不僅重視了學生主體性、主動性,而且也充分發揮了教師的引導作用和指導作用。
(三)構建信息技術下提供學生課堂展示平臺的教學結構
由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認為學生是認知的主體,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師只對學生的意義建構起幫助和促進作用,并不要求教師直接向學生傳授和灌輸知識。
體現以學生為中心,必須考慮:要在學習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要能體現學生的首創精神;要讓學生有多種機會在不同的情景下去應用他們所學的知識,要讓學生能根據自身行動的反饋信息來形成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和解決問題的方案。
語文課堂,提供以學生為中心的展示平臺,是提高學生篩選信息能力、對材料進行重組、最后設計呈現給其他同學,用以交流討論,取長補短的重要手段,更有利于學生提高自主探究的積極性。當學生在演示過程中加入背景圖片、背景音樂、視頻內容,并和學生在課堂上的文字介紹有機融合的時候,參與交流的所有學生對這些充分調動自己視覺、聽覺感受的展示,都有了更真切的感知。
為了支持學生的主動探索和完成意義建構,在學習過程種要為學生提供各種信息資源。利用這些媒體和資料不是用于輔助教師的講解和演示,而是用于支持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協作式探索。由于把媒體的選擇、使用權交給了學生,對于信息資源應該如何獲取、從哪里獲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加以利用等問題,則成為學生主動探索過程中迫切需要教師提供幫助的內容。
在語文教學中,在傳統的課堂形式之外,構建新型的教學結構,既注重學生的學又重視教師的教,有效地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研究、探索,促進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形成與發展,拓展增加學生閱讀積累、增加學生人文素養的新空間。對于語文教學來說,應該是有積極意義的。
三、結束語
語文教學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既要在增加學生修養、提高學生審美情趣方面作孜孜不倦地探索,又要在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提高方面不遺余力地實踐,同時在信息技術高度發展的今天,如何做好信息技術和語文學科教學的整合,以拓展語文學科教學的新空間,也是一種積極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