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秀鸞
在小學階段,思想道德教育是人由自然向社會過渡的主要時期,是學習掌握社會規范的基本階段,在整個德育過程中有其特殊的作用和影響。小學階段的德育教育工作主要是為了提高學生團結合作、謙虛禮讓、尊老愛幼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逐步形成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德育教育要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師不但要注意教育的內容和教育方法,而且要善于把握有利的教育時機,根據學生的生活實際補充教科書以外的、與學生生活實際和社會發展緊密聯系的內容,讓德育教育滲透到常規管理中讓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學會團結合作,懂得謙虛禮讓、尊老愛幼等。
一、創造機會,培養主人
教師要主動地給學生創造機會,讓學生在自我管理的過程中充分展示自我,從而肯定自我,培養積極樂觀的主人翁精神。我會讓學生選自己喜歡的班干部,放手讓班干部去管理班級。班主任根據具體情況給班干部明確的分工,不但要在班上宣布各個班干部的職責和權利,而且要明確地宣布班干部的義務。其他同學必須服從班干部的分工和管理,同時也有監督的權利和義務,有能力的同學們可以代替表現不佳的班干部。這樣班主任就可以把一切班務工作分給班干部去完成。放手讓學生自己管理自己,真正成為班級的主人翁。讓每個學生都成為班級管理的積極參與者和行為主人,讓他們自覺遵守紀律,積極配合班級工作,也樂于為集體服務。教師每周對表現好的同學給予表揚肯定,同時讓表現不佳的同學注意,如果繼續犯錯就要受處罰。(處罰的方法也是班委會制定,全班同學討論通過的。)學生體會到自我管理的成功與喜悅,同時體驗到靠自我努力獲得超越自我的進步,并將自我管理的體驗逐漸轉化為自身的一種道德行為準則,形成團結合作,積極樂觀的氛圍,學會與人交往。
二、開展活動,德育入心
根據實際情況,開展有針對性的德育教育活動。教師除了常規的德育工作,還可以根據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社會發展開展專題教育和實踐活動。三月開展“學雷鋒,見行動”活動,清明節掃烈士墓,五、六月開展我愛爸爸媽媽主題活動,九月到敬老院慰問老人,幫忙打掃衛生;利用班會課對學生進行德育宣傳教育,認真貫徹 《小學生德育綱要》《禮儀常規》及“小學生十不準”對學生進行安全,紀律,法制,思想品德,環境文明禮貌等教育,開展“三心三愛”為主題的書畫比賽,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得到思想教育。
根據學生在實際學習生活過程中,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如剛開學時,有很多學生會亂丟垃圾或把垃圾放在自己的抽屜里,針對這種情況,我多次教育同學們不要亂丟垃圾,要講究衛生,但收效甚微。后來,我看到電視上經常有一些關于講衛生的廣告和對一些不講衛生行為的暴光,就請學生留意、收集有關講衛生的資料,再開展一次《講衛生是自己的事嗎?》的主題班會。同學們在展示自己收集的資料后,發表了自己的見解。大部分同學都認識到:講衛生不只是自己的事,它關系到整個社會。良好的衛生習慣利人又利己,不良的衛生習慣損人不利己。同學們還提出了要怎樣做一個講衛生的學生。從那以后,亂丟垃圾的同學少了,只要有同學不注意衛生,就會有另一個同學提醒他,讓他馬上改正。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良好的習慣,還讓學生懂得了做人要懂得謙虛禮讓、尊老愛幼等。
三、雨露均沾,潤物無聲
師愛是滋潤的春雨,師愛是溫暖的陽光。教師的愛像春雨灑進學生的心田,促使學生的愛心生根發芽。不管學生成績好差,表現好壞,都要嚴格要求,對待成績好、表現佳的學生要肯定表揚,而對待表現和成績差的學生,更應有愛心和耐心,付出更多的精力,用心對待,才能促使他們從后進轉化為先進。我班的何佳偉同學經常和同學鬧矛盾,上課不專心,不按時完成作業,經常違反班規,科任老師和班干部都經常向我反映他的種種不良表現。經過了解,這個學生在家經常挨打,母親動不動就打他,讓他很反感。我和他談話,了解他的實際想法,告訴他,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只是他們表達愛的方法不正確,并表揚他是一個勇敢,聰明的孩子,答應他只要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我就會想辦法讓他的父母正確對待他,不再打他,他就會得到父母更多的愛。我一方面提醒他如何做好自己,一方面何他的父母聯系,他的父母也答應配合,他一有進步,我就及時表揚他,鼓勵他繼續努力。幾個星期以后,他不再和同學鬧矛盾了,違紀次數少了,學習進步了。家長和我一樣,感到很欣慰。所以說只有用心去愛學生,播下愛的種子,才能收獲學生團結友愛,尊師樂學等果實。
四、家校配合,事半功倍
通過電話聯系和開家長會的形式開展家校配合教育。通過電話聯系或家訪等形式,與家長聯合起來,對個別特殊學生及時進行個性化的教育。還要通過開家長會向家長宣傳相關的教育學、心理學知識,介紹國家的教育方針和學校的培養目標,使家長了解家庭教育應如何與學校教育配合,共同促進孩子的德育發展,積極促進每一個學生健康人格的發展,同時把良好的習慣和行為向家長滲透,讓一個學生帶動一個家庭,一個家庭,帶動一個社區,形成團結和諧、謙虛禮讓的大氛圍。
只要教師處處留心,讓德育滲透于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德育工作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培養出更多能適應社會的、真正有道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