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繼軍
語文是一門工具學科,更是一門人文學科,學習語文的主要目的不在于牢記詞匯和語法,而是挖掘深含其中的理想信念及審美觀,它不僅能使中職學生學握語言基礎知識,更應從中獲得進一步的人文內涵,使學生的性情理念在語文學習中得到舒展,從而成為名副其實全面發展的人。
一、關愛自己,遠離灰色生活
愛的含義包括愛的情感、愛的行為和愛的能力,都是以人格的健康為基礎,科技發展推進人的異程,在中職學生中表現突出的就是沉湎上網和網絡游戲,他們大多數在初中表現不佳,到中職學校后存在自卑心理,在網上他們無所不能,但在現實中一無是處,這種巨大的心理落差使他們精神異常脆弱;而一部分學生的家庭不幸福美滿。在單親環境中長大或是空巢家庭,分父母溝通致少,在這樣被冷漠的環境中成長,沒有積極的生活目標,因此他們不相信現實生活中存在愛,在學校對教師往往有抵觸情緒,甚至頂撞。一旦玩起虛擬游戲就能得到暫時的精神滿足,我認為我們可以從語文教學中找回對他們的關懷。
我們通過語文學作樣品培養學生善待自己,樹立不屈不饒的信心,例如我在教學《前赤壁賦》時。學生能讀懂文中的景物,但是對蘇軾議論自己時卻無法理解它與文中景物的關聯,于是在講解完字詞后要求學生回家查找寫作本文的背景。學生平時學習主動性不高,一旦聽說可以通過手機、電腦查閱知識,立馬興奮起來。這可是他們的強項啊,他們查到了“烏臺詩案”,知道了蘇軾被貶黃州,憤懣在所難免,但他不能生活在壓抑中,尋求精神自救,就成了居士精神生活中最迫切的需求。通過《前赤壁賦》中,我們能看到世間萬物有起有落,月亮滿盈時喜,缺損時悲,上個月出現藍月亮時驚,月亮陰晴圓缺,依然如故,江水不斷流去,從古至今依然存在,所以人類亦會如此,得意、失意是矛盾統一,貴得志不會永恒,窮困潦倒也未必伴隨終生,蘇軾盡管遭貶,仍像普通人一樣享受人生,享受造物主無盡的恩賜,學生們逐漸有所思考,在課堂上你一言我一語,最終得出一句話:風雨之后見彩虹。他們進入中職學校后應坦然面對,保持平靜的心,為自己營造一個綠色精神家園,走出自卑自賤的陰影。
二、關愛他人,學會推己及人思考
現在的中職學生的獨生子女較多,但他們只懂得接受別人給予,卻不懂得付出與回報。習慣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設身處地為他人考慮問題。
教學《荷塘月色》時,引導學生懂得如何關愛身邊的人或事,面對“朱自清為何而愁”時,學生的答案是這樣的:“缺錢”“為生活奔波”,在要求學生回家搜集查找資料,檢驗以上答案是否正確,結果第二天有同學的資料顯示:朱自清的月薪為500元,約合現在人民幣15000元/月,由此推測,朱自清并非缺錢而愁。另有學生的答案是“為國家”,資料顯示。辛亥革命后,國共合作出現新局面,蔣介石發動反革命政變,大肆迫害共產黨人,大革命陷入低谷,全國人民怎樣才能過上衣食無憂的生活?所以才有了“近日來心情頗不寧靜”。同樣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我也采用了同樣的教學方式,學生們推己及人想到天下所有無避所的寒士,愿有萬千廣廈救助他們。討論發言過程中,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從多角度感受憂國憂民的高尚品質,進一步意識到人與人之間關愛的重要,還有同學從手機新聞中了解到,網紅老人韋思浩,本是一名浙大畢業生,中學一級教師,退休后有5000多元的退休金,為了支助無數的學困兒童,自己終身勤儉,退休后又去拾荒,還捐獻自己的人體器官。學生們充分認識到: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他或多或少要和其他人產生聯系。學會推己及人的思考,學會關愛他人,社會才會有序發展。這樣的思想對學生的成長是不無裨益的。
三、關愛大自然,與之和諧共處
我國現在處于高速發展之中,高樓大廈林立,高速公路世界排名第一,綜合實力排名第一,然而與之付出的是壞境過度污染,資源提前消耗,許多動植物瀕臨絕種。面對這樣的生態環境,語文教學中我采用了專題作文課的方式來進行人文內涵的教育。
首先布題為《自然與我》,分小組找資料,在一周內合作完成一篇文章,字數為700字到1000字,文體自選。從反饋情況來看,結果還是比較滿意,基本達到了預期的目的,有的同學回憶了童年拾荒與喜歡的小動物度過美好的時光,與現在人與人之間緊張復雜的關系比起來,動物們對他們的回報是真誠單純潔的。有的感嘆城市的發展,而有的則感嘆城市的污染,“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自然萬物都是人類的朋友,隨著人類活動范圍的不斷擴充,曾經孕育人類的山川河流,飛禽走獸被日益發展的現代工業摧毀,不惜把地球逐步逼向毀滅。
然后,在講評課上,根據學生的作文做了進一步的歸納:從利用人類自身的角度看,保護大自然就是保護我們自己,尊重大自然就是把生命觀進一步擴充,以更理性的方式對待世間萬物,與之和諧、平等地共處在同一天屋下。
鼓勵學生發現問題,激發他們對未知事物的好奇是益事,但是必須遵守一個原則,就是人類在改造大自然的活動中,尊重自然規律,尊重生命,關愛與我們共生息的大自然。
我們有必要教會學生懂得,要掌握技術本領。不能犧牲自我,他人及大自然為代價。職業教育培養學生的主要目標是使他們掌握某一項社會需要的技能,同時不能忽視對他們的人文內涵的教育。培養學生人文精神,可以看成是培養他們能夠獨立進行關于人的存在意義和生命價值的理性思考。人文內涵與職業技術、技能的結合將有助與規范技術、技能的發展走向。希望通過有效的教育手段,使學生們把語文課上學到的人文內涵自覺用于日常學習生活工作中,成為完整意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