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細麗
怎樣才算上好了一堂課?怎樣的課才能產生一種學生的魅力?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在學生的腦力勞動中,擺在第一位的不是看書,不是記住別的思想,而是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優秀課堂應該,看是否把學生當成主動接受教育的對象,是否把學生放在主體的地位,同時,在課堂上教師能引發問題,啟迪思維,使學生從被動聽的狀態中轉化成主動地探索,并能在自己積極思維的過程中,不斷地獲取知識,增長才干,這樣才算是一堂成功的教學課,這樣的課才能產生引人入勝的魅力。
筆者在政治教學領域中不斷地探索如何啟迪思維,下面談談啟迪思維在政治教學中啟迪思維的幾種方法:
一、施布疑陣,啟發思維
南宋朱熹說:“讀書無疑者須教育有疑,有疑者都要無疑。”“群疑并興寢食俱廢,乃能棸進。”意即教師在叫教學過程中要善于提出問題,施布疑陣,引發思維。然后引導學生解除疑慮,這樣才能增長才干。因為“疑”是深入學習的起點,有疑才有問,才有究,才有思,才能產生一種渴求知識的動機。有經驗的教師總是善于根據教材的重點、難點和學生的實際水平,由淺入深,由表入里,由感性到理性。在教學過程中,巧妙地設置一系列疑陣,讓每個學生在頭腦中都實現“群疑并興”,然后在教師的啟迪下,釋疑解惑,由具體到才抽象,形成完整的概念,開始學生感到要費一些力氣,而后感到一身輕松,這就是課堂教學的魅力所在。
例如,在《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中突破難點“系統優化方法論”時我提供一個典故。
傳說宋朝時,一次皇宮失火,宮殿和亭臺樓閣都化為墟,大臣丁謂奉命主持重建。丁謂接受任務后,感到很苦惱,原因有三:一是蓋皇宮要很多泥土,但京城中空地很少,取土要到郊外去挖,路很遠,勞民傷財;二是修建皇宮還要大批建筑材料,都要從外地運來,而汴河在郊外,離皇宮很遠,從碼頭到皇宮還要找很多人搬運;三是清理廢墟后,把很多垃圾運出京城同樣很費事。要在短期內完成任務,時間不夠怎么辦?
問題:你能幫丁謂解決難題嗎?
這個考慮到這是本節課的重難點,我充分讓學生進行思考,大部分學生提出自己的方案,最后從學生的討論和丁謂方案進行比較,啟發他們如何系統優化。我引導使學生疑解疑的整個過程,就是學生形成抽象思維的過程,也是學生從感性向理性認識過度的過程。
二、激發興趣,啟發思維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調動學生主動學習、探索知識的內在動力。不難想象,沒有學習興趣,即使教師水平再高,教材內容再好,學生也是學不進去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就應該采取能激發學生興趣的手段,來引起學生的注意。
(一)引用故事,激發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用講故事的方式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的學習思維進入最佳狀態。這些各種有趣、幽默的故事,大部分直接來源于生活現實,讓政治理論趣味化,同時很能說明一些問題,并且它們和政治課教學比起其他課程更有親和力。但這又不等于說政治課堂就能隨意引用這些藝術形式。在引用這些形式的素材時,一定要注意他們是否同所講內容有較大的關聯性,不能生拉硬拽。不然的話,只能引得同學們哈哈一樂,卻對課堂內容不知所云。
例如,在《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中重點:整體和部分的辯證關系,我自編一個故事《小新》,故事內容源于學生生活,讓他們感覺到哲學理論趣味化,啟發他們對整體與部分的辯證關系的思考。
(二)結合熱點問題,激發興趣
沒有學習興趣就沒有學習的自覺性,更不能激發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也沒有學生的智慧和靈感。如果課堂教學只限于書本知識的學習,時間長了,就會產生枯燥感。而青年學生非常關心社會上新近發生的一些焦點、熱點、看點問題,政治教師不妨把這些問題引入課堂,增添新鮮感,激發學生學習政治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學生喜歡什么,關心什么,我們就是用什么素材做課堂教學的佐料。
例如,在《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中突破“系統優化特征的”觀點時。我們用足球賽過程中“前鋒”、“中場”、“后衛”的隊員安排來說明整體和部分之間的關系和結構的變化也是一種量變。
三、多方聯想,廣開思路
在政治教學中,要善于因勢利導地鼓勵學生從多方面、多層次地進行聯想,以發展學生發散性思維能力。課堂上經常討論、歸納某一知識、方法,使之較系統、較全面地掌握其全貌,深刻認識其間的內在聯系與區別,在應用時就能居高臨下,得心應手。
例如,在《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中講述什么是“聯系的特征之一多樣性”的方法論:要求善于和把握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各種條件,一切以時間、地點和條件為轉移”時。
只要教師鼓勵學生深入觀察,大膽進行縱橫聯想,一題多解,能夠打破學生思維領域的僵局進行發散性思維,提高思維的靈活性。
最后,如何培養學生在政治學習中的積極性,是擺在我們政治教師面前永恒不變的主題。為此,我們應結合教學實踐,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遺余力地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使他們被動地接受知識變為積極地學習知識,使枯燥知識變得生動有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