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秀玉
一、小學高年級語文作業設計理論依據
(一)多元智能理論
(二)構建主義理論
(三)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
二、小學高年級語文作業設計對策
(一)多樣化的作業設計
為了提升學生對課后作業的興趣,提升作業完成質量,教師必須進行多樣化的作業設計。
1.保障作業的層次性
在布置作業前,教師需要進行充分的學情分析,把握學生的知識儲備與認知能力,并根據個體的差異性,進行有層次的作業設計。第一,作業難度與作業量的層次性。對于基礎好的學生,適當減少作業量增加作業難度。第二,作業形式的層次性。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和能力,自主選擇作業形式。比如,課文《漁歌子》的課后作業可以這么布置:從以下三項中選擇兩項完成,A.背誦、默寫全文。B.將本首詩該寫成一篇寫景散文。C.搜集與“春”相關的古詩,并概括其特點。再比如,課文《盧溝橋烽火》課后作業可以設計成必做題與選做題相結合的方式。A.必做題:朗讀全文并摘抄好詞好句。B.選做題:①向家人講述盧溝橋事變事件的經過。②利用網絡或查閱課外書籍,更深入的了解盧溝橋事變。③以“第二天凌晨”為主題,創作一副中國守軍與敵人戰斗場面的插畫。④為博物館撰寫一份關于盧溝橋事變的解說詞。⑤查閱資料,創辦一份關于抗日主題的手抄報。第三,作業時間的層次性。根據作業難度與學生的實際情況,增加作業上交時限的彈性。比如,對于作文和周記類綜合性比較強的作業,可以適當放寬時間限制,教師提前一周布置好題目,給與學生充分的時間、寬松的環境來完成。
2.保障作業的實踐性
新課標對培養學生語言運用實踐的能力,提出了要求。生活是知識的源泉,實踐出真知。作業的設計,應當盡量貼近生活,注重實踐性。第一,貼近校園生活。比如,班級口號的制定、文藝表演的臺詞設計、運動會的賽事播報,等等。在學生學習了《負荊請罪》這一課之后,可以布置這樣的作業。1.請以本文為基礎,改編成一個劇本。2.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角色扮演。第二,貼近家庭生活。比如,講述自己名字的故事、仿照名篇在自己最喜歡的照片后面作一首詩、編寫家庭詞典,等等。第三,貼近社會生活。比如,改編流行歌曲的歌詞、組織環境保護的專題宣傳、參與社區文化活動,等等。
3.保障作業的創新性
新課標要求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教師在進行作業設計時也應當予以體現。第一,在預習作業中設置質疑點。比如,標題的擬定是否合理、標點符號的使用是否有疑問,等等。比如,課文《夜晚的實驗》預習作業,可以這么設計:一是看到本課的標題之后,你的腦海中產生了怎樣的疑問。二是對于本課的標點符號使用情況,你覺得有沒有哪個地方不妥?三是通讀課文之后,你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第二,設計發散性問題,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以及創新思維。如學習過課文《三打白骨精》以及演講稿寫法之后,布置這樣一篇習作:唐僧師徒四人取得真經歸來后,創辦了一所取經學校,四人將為了爭當校長進行演講,選擇其中一人,以他的視角寫一篇演講稿。第三,設計帶有爭議的問題,引導學生辯論,通過不同觀點的碰撞,鍛煉思辨能力。比如,學習完課文《螳螂捕蟬》后,可以布置這樣的問題:1.吳王是一個固執的人嗎?2.假設你是吳王的參謀,他向你詢問如何對大臣們宣布自己的決定,你該如何幫助他?
4.適當整合開發教材
新課標給予了教師開發教材的權利,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對教材內容進行適當的整合。蘇教版語文教材,通常以人文主題劃分單元,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知識點的松散,教師可以重組單元,重新構建知識體系。比如,針對環境描寫這一知識點,可以布置這樣的習題:1.摘抄文中你覺得精彩的關于環境描寫的句子。2.《最后的姿勢》、《愛之鏈》、《青海高原一株柳》這三篇課文都采用了環境烘托的的手法,比較其具體運用的不同之處。3.運用環境描寫的手法,烘托體育課上學生們在操場上愉快運動的場景。對于習作,教師也可以進行整合,進行分類專題練習,如敘事類專題、寫人類專題、想象類專題,等等。
(二)多元化的評價
1.評價方式的多元化
新課標要求,對學生的評價需要堅持定性評價、定量評價相結合,因此,我們需要采取多元化的評價方式。第一,分層評價。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與分層作業對應,只要學生完成了與其對應層次的作業,就應當予以肯定,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注重批改符號的多樣化,不再局限于畫勾和畫叉,教師可以設計個性化的批改符號,并寫下多樣化的評語。第二,調查評價。對于課外閱讀等擴展類作業,沒有硬性指標,可以采用調查問卷的形式了解學生的完成情況。第三,多元智能評價。這種方法,以每個學生的學習類型、智能特點為基礎,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強項來展示其學習成果。
2.評價主體的多元化
新課標要求改革傳統的“一言堂”模式,設定多元化的評價主體。增加學生的自我評價以及學生間的互相評價。自我評價,能夠培養學生的反思習慣,增強學習的自主性與自律性。學生互評,能夠促進交流,有利于構建有好、民主的課堂氛圍。
3.評價過程的動態化
學生知識的掌握、能力的提升,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因此,評價過程也需要進行動態化的調整。新的評價體系,需要跟蹤學生發展過程中的每一個腳印,根據變化情況,為不同的學生提供針對性的建議,及時反饋,不斷進步。
三、結語
新課改背景下,小學高年級語文的作業設計,需要按照《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以多元智能理論、構建主義理論為理論基礎,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創新思維能力為目標。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進行多樣化的作業設計。根據個體的差異性,在作業量與作業難度、作業形式與作業時間方面保障層次性;為了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實踐能力,要保障作業的實踐性;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要保障作業的創新性。同時,教師可以根據實際需求整合教材內容,靈活開發。另外,構建多元化的作業評價,保障評價方式的多樣化、評價主體的多元化、評價過程的動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