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鑫
摘要:本文分析在體育學科中如何落實“任務驅動,情境體驗,真實探究?!鞭D變學習方式,實現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
關鍵詞:體育教學 任務驅動 情景體驗 真實探究
隨著新一輪教育改革的實施,國家課程改革要求把“任務驅動,情境體驗,真實探究”作為課堂教學的指導思想,作為一名體育教師,下面通過我參加的國家課程改革培訓談一下體育學科中如何落實“任務驅動,情境體驗,真實探究?!?/p>
(一)“任務驅動”的核心是“驅動”——變“要我學”到“我要學”
1.什么是“任務”?
任務就是做什么事,就是學生要去完成的事情。要完成任務,必須學會相關的知識,具備相應的技術和能力,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實現學習,得到發展。
例如,小學足球中的地滾球游戲,將任務設計為“踢地滾球擊到水瓶”,在文成任務過程中就要學習相應的腳內側踢地滾球,正腳背踢地滾球等知識。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完成了認知內化、實踐生成,解決了實際問題,實現了學習。
再如,進行一次演講,舉辦一場招聘會,舉行一場辯論,畫一幅畫,唱一首歌,打一場球賽等等諸如此類,都是任務。學生在完成這些任務的過程中,必須學習相關知識,提升相關技術和能力,解決實際問題。在完成任務過程中,認知內化,實踐生成,完成學習,得到全面發展。
2.“任務”設計的原則
“任務”設計的核心是“驅動”,是將枯燥、單調、生疏的知識學習,變成學生喜歡的、有挑戰性的、學生熟悉的、樂于去做的事情。因而任務設計應遵從以下原則:
挑戰性:有一定的復雜性,不能過于簡單,要有一定的思考性,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例如設置完成一場小組之間的籃球比賽,規定每組進3球之后替補隊員必須上場,這樣的設置就能夠引發學生對場上人員配置以及戰術的思考。
關聯性:設置的任務要包含核心知識,利于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的養成。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構建知識體系,發展技能,形成核心素養。任務要能夠較明確的與要學習的內容相聯系,有效的促進學習。
整體性:一節課通常只設置一個完整的任務。教師可以設計完成任務的活動或步驟,但不要一點一點的交給學生,要放手,要把完整的任務和活動整體交給學生,避免破壞任務的整體性。讓學生體驗完整的學習過程,要尊重關注學生學習的差異性,不要追求同步、一刀切。追求同步就是不放手,就是控制,就是無視每個學生的學習需求。
(二)“情境體驗”的核心是“體驗”——從“關注知識”到“關注人”
1.什么是“情境”?
情境是能夠體現知識發現的過程、應用的條件以及知識在生活中的意義與價值的,能夠引起學習者積極的情緒體驗和強烈的學習動機的事件或場景。情境體驗并不是學習過程中的一個環節,而是與完成任務有關的一切要素,涵蓋完成任務的環境、氛圍、方式和全過程。
我們經常為了營造氛圍、制造懸念而設置的情境導入,就是一個很好的情境,但這是所謂的小情境,是為一段學習設計的情境。如果情境能延伸覆蓋整節課或學習的全過程,就是一個大情境。情境體驗就是要設計貫穿學習始終的情境,使學生學習的環境、氛圍、方式、過程,都有利于學習,激發學習驅力,讓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獲得體驗,建構意義,實現學習。
2.“情境”設計的依據
為完成學習任務而設計情境,情境設計的核心是體驗。學習必須是學習者親自經歷學習的過程,獲得體驗,在體驗中主動建構意義。所有學習行為產生的必要條件就是學習者的體驗。情境設計就是要設計開放、有趣、真實的學習環境、方式、氛圍、過程,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過程中,水到渠成地達到認知、情感、態度的有機和諧發展。情境設計要遵從以下原則:
真實性。情境要盡量真實,真實的情境引人入勝,激發學習的積極性。例如,我們學校之前一位老師上的體育舞蹈課,由于藝術節將近,這節課被老師設計成了藝術節選拔課,通過整節課可以獲得通往藝術節的門票。教師通過視頻,示范的方式表演了本節課所需要的基本舞蹈動作。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由創編組合,學生自己擔任評委。通過這樣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并且還選拔出了藝術節的小導演和表演隊員。
很多情況下,真實情境難以實現,可以依托高新技術,營造虛擬情境,逼近真實,使人如同親臨其境。例如:利用技術模擬現實中難以實現的、能實現但成本較高的情境。不可能到國家大劇院去看演出,但可以播放在大劇院演出的歌劇。也可以運用案例、問題、活動、直觀教具等,創設虛擬情境,讓學生如同在真實的情境中體驗。
完整性。有些課堂,對應一個學習片段設計一個情境,一節課有許多情境,把學習過程分割得很碎,學生不能完整經歷學習過程,對學生學習造成干擾。所以進行課堂設計時,要考慮情境的整體性,貫穿學習整個過程的情境是相互關聯的,不是孤立的、碎片的。情境的完整性與任務的整體性是相對應的。
(三)“真實探究”——讓學習真實發生
在課堂上,基本上完成了學習方式的轉變,實現了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但是,探究學習存在著諸多問題。例如,探究沒有探究價值的、淺層次的、簡單的、表象的問題;只追求答案和結果,不注重學習過程和思維的經歷和體驗;只注重教學方式的一致、步調的一致,結果的一致,忽視學生認知水平、思維風格、探究方式、學習進度的差異。
做到了“任務驅動”和“情境體驗”,必然會發生“真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