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是新聞的生命,長久以來,新聞受眾通過新聞信息了解世界、獲取真相,新聞工作者將維護新聞真實性作為職業最高追求之一,努力使新聞構建的世界貼合真實世界。隨著智能媒體浪潮的興起,傳播的技術手段多樣化為新聞受眾帶來便捷的同時,也給新聞的真實性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由山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特聘教授郝雨主編的《智媒時代新聞真實性堅守與傳播策略》一書立足當下智能媒體傳播環境,以近年發生的大量反轉新聞事件為案例,將抽象概念形象化,深入淺出地分析了反轉新聞及后真相的產生原因并提出應對策略。書中一方面將大量反轉新聞案例進行了系統的分類與剖析,另一方面提出加強受眾及媒介從業者新聞素養,在新技術環境中發揮人的主體性,本書內容兼具學術價值、實踐價值及人文關懷。
智媒浪潮下反轉新聞及對新聞真實性的挑戰。近年來,反轉新聞作為與論場中的典型現象,隨著智能媒體浪潮的來襲更是頻頻發生,信息的快速、碎片化傳播使部分到達受眾的信息并未經過充分的驗證與把關,很多引爆與情的新聞事件隨著披露信息的增加被證明是虛假的,甚至與一開始的“爆料”截然相反。受眾情緒隨著信息迷霧左右搖擺,常常一腔熱血參與到某個熱點事件當中,最后發現“劇情”逆轉,又反過來支持最初反對的一方。這些反轉新聞加劇了公眾對新聞真實性的質疑。本書將這種現象稱為新媒體技術環境下的新聞“迷霧”。智媒浪潮下新聞迷霧的促生者可以是參與信息傳播的每一個人,因此破除新聞迷霧不僅需要專業新聞工作者的引導規范,更需要廣大參與信息傳播的主體加強媒介素養,使傳播者發揮自身的主體性而非成為媒介的奴隸。本書對此結合具體案例深挖了當下媒介環境中反轉新聞的成因。
首要的原因是新的技術環境將傳統完整的新聞信息打破,使其碎片化,碎片化的信息與受眾的接觸頻次大,但停留時間短。因此受眾在獲得信息時通常不會做深度的思考,而是憑借自身原有的經驗及印象對某個碎片化信息做出判斷。這時候,存在于受眾頭腦中的既有印象發揮作用,刻板成見先于理性判斷,一旦完整的新聞事實與受眾成見相悖,就會培育反轉新聞發生的土壤。
此外,一些新聞從業人員利用智媒時代傳播特征,為了擴大關注度、獲得社會影響刻意迎合受眾的焦慮心理及擴大社會中的矛盾與對立,或者由于專業性不足及刻板成見對部分新聞事件先入為主,在報道中選擇性報道或者扭曲事實、添油加醋,新聞工作者自身成為“新聞迷霧”的制造者。在這種情形下,新聞記者違背職業道德,主觀炮制與事實完全或部分不符的新聞,當這些虛假新聞引發社會廣泛關注,最后被證實與事實不符時,媒體公信力及新聞工作者的口碑會受到極大消耗。
本書還梳理了國內近年關于反轉新聞成因的代表性文獻,深刻反思了智媒生態下反轉新聞的形成機制、傳播特征等問題。如《反轉的是信息而不是新聞—框架理論視閾下微信公眾號推文的文本結構與內容屬性分析》一文中研究了微信公眾號傳播的超文本結構性特征,這種特征使受眾的微信公眾號閱讀行為與反轉新聞之間存在內在關系。因此分析智媒浪潮下的反轉新聞成因,需要時刻考慮新技術環境的變化。新媒體中傳播的內容不能完全以傳統新聞的概念去界定,與其說是“新聞”,不如說是外延更廣的“信息”。新技術解構了傳統新聞的生產與傳播方式,新的模式還在不斷地探索及發展過程中,這階段面對紛繁復雜的媒介形態及層出不窮的反轉新聞,受眾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重新思考新聞的內涵及真實性問題。反轉新聞與受眾的情緒、新聞工作者的素養高度關聯,本書在后續的章節中,結合具體新聞案例分析了不同類別反轉新聞的成因,如虛構事件類反轉新聞、情緒驅動類反轉新聞等。
“后真相”與加強新聞真實性的應對策略。如果說反轉新聞聚焦的還是傳統新聞場域中的問題,那么“后真相”則是囊括了整個智媒技術環境中的信息亂象,是整個信息場域中的一種非正常的輿論生態。“后真相”現象的屢屢出現使新聞信息的可信度下降,加上新聞信息與普通信息傳播方式在社交媒體環境中的趨同,新聞的真實性及專業性面臨巨大危機。本書論及“后真相”概念時,特別強調“情緒”對受眾的影響,即面對新聞信息時,受眾更可能會陷入極端情緒或情緒對立之中,偏見和既有態度先于客觀事實。有些人會利用新技術環境中的“后真相”亂象,在傳播信息時刻意扭曲真相、編造信息,迎合受眾的情緒,甚至挑動對立情緒,助推極化態度的形成。“后真相”現象的出現及增多與社交網絡生態直接相關。一方面,社交網絡中的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信息的制造者及傳播者,傳統主流媒體的渠道壟斷地位喪失,而傳播權力的分散化使部分不具備媒介素養的人參與到輿論場中;另一方面,社交媒體中的數字化技術、算法技術一定程度上扮演著信息篩選及推送的角色,算法機制讓一些特定的信息投送至特定人群中,“真相”只是量身定制的真相。筆者結合本書觀點與新聞真實性危機,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后真相”在新技術環境中的成因。
一是傳播端缺乏應有的信息把關。智媒時代的信息傳播從上游起就難以進行嚴格的篩選。尤其在社交媒體環境中,人人都可以隨時獲取及發布信息,信息一旦發布在社交媒體上,就存在“失控”的可能性。而一些自媒體賬號雖自詡為專業媒體機構,但信息內容的制作者并未受過專業的培訓,缺乏媒介素養,會為了迎合受眾情緒發布不實內容。當傳統的專業媒體人被社交媒體中泛化的“傳播人”取代,事實愈加容易被淹沒在無用信息、假信息及偏見信息之中。
二是傳播信道上容易產生情感偏向。智媒環境下,李普曼在《公共與論》中的“我們不是先理解后定義,而是先定義后理解”被進一步放大。多數人面對新聞事件,尤其是能引發與情的新聞事件時,是具備明顯的感情偏向的,一旦有了感情傾向性,對事件的客觀認知及公正評價力會下降。本書在部分案例分析時引入了詞頻統計法,如通過對新浪微博關鍵詞統計,發現榆林產婦跳樓新聞事件的中性及負面詞匯占比較高,負面情緒在社交媒體中的傳導往往比正面情緒要快,并且隨著情感宣泄強化固有成見。
三是傳播渠道多樣化與信息傳播閉塞化同時存在。智媒技術無疑大大拓寬了信息傳輸渠道,但社交網絡中,信息圍墻同樣是存在的,和現實社會類似,擁有傳播權力的個人主體會逐漸在社交網絡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圈層”,逐步社群化。不同社群、圈層之間的交往屏障會在圈層內部觀點一致的基礎上建立起來,而在信息屏障中的人的思維和情緒易受到集體的鼓動。
四是傳播受眾的心理變化影響其對事實的判斷,受眾的審判、窺視和極化心理與“后真相”直接相關。社交網絡中的新聞事件既是事實,又是網絡社會景觀的一部分,部分受眾會將自己的現實交往關系的情感態度投映到新聞事件當中,如涉及婆媳關系、兩性關系的新聞,評論區各執一詞,但關注的重點可能已經與事實無關。
五是智媒時代易出現“信息繭房”的傳播效果。當社交網絡中的圈層、社群反復接觸并強化一種態度信息時,群體會接受這種態度信息,并將其作為唯一的現實。一些“后真相”是在鋪天蓋地的不實信息中被“堆砌”出來的。如一些態度較極化的圈層,很難接受對立態度圈層的新聞事實,寧可接受符合自身群體態度的虛假事實。
媒介素養對堅守新聞真實性的重要意義。本書在發現智能媒體環境新聞真實性諸多問題的基礎上,分析了媒介素養對于堅守新聞真實性的重要意義。信息要素本身是宇宙的基本構成要素之一,雖然智能媒體技術帶來了對新聞真實性新挑戰,但也推動了信息要素的生產與流通。因此受眾需要做到不是否定技術帶來的變化,而是去適應變化。只有不斷增強社會公眾的媒介素養,才能使受眾素養與媒介發展相匹配,使技術真正惠及普通人,而非成為輿論場負面情緒的推動器。在加強受眾媒介素養方面,本書提出了切實可行的建議。
第一,智媒時代每個人都要堅守住自己的主體性,使每個人可以充分利用媒介技術發揮能動力及創造力,而不是被動接受技術灌輸的一切信息,最終被技術主導。隨著媒介技術的迅猛發展及更迭,技術與人的關系成為顯性議題,麥克盧漢的“媒介是人的延伸”在智媒環境下有了更多的可能,只有每個人在智媒時代堅守本我,用媒介延伸自我的同時做媒介的主導者,才能從根源上防范反轉新聞。
第二,加強媒介素養是提高受眾主體性的方法,也是國民整體教育中的一部分。提高智媒生態中的每個主體的主體性,需要通過加強教育來實現。其中既包括學校等教育機構的正規教育,也包括社會中的分散式教育。當今社會,人們與媒介、信息的接觸如同魚接觸水一般,信息包圍在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中,正規教育可以提高受眾的基礎媒介素養,而日常與信息的接觸及對信息的傳播實踐本身可以融入媒介批評及反思,使媒介素養在媒介接觸與使用中不斷生成及提高。
第三,推動生成智能媒體與受眾的良性循環圈,防范媒體與受眾之間的負面反饋。智能媒體時代,傳播權力的分散化使教育程度、媒介素養不盡相同的傳播者進入同一傳播場域中,社交媒體經常會放大一些負面情緒及低俗信息,受到這些信息影響的人群長此以往可能會降低群體的媒介素養與整體認知水平。因此,要想在智媒浪潮下恪守新聞的真實性,須建立媒介與受眾之間的良好互動關系,同時提高專業媒介從業人員與社會受眾的媒介素養,使媒體與受眾之間形成正向循環。
(作者系上海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實驗師)
【編輯:李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