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樂欣賞”是高校開設的一門課程,目的在于加強學生的素質教育,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提高了對人才的要求,社會更加注重綜合素質較高的人才,音樂欣賞作為高校素質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陶冶學生情操,開拓學生思維,形成完美人格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對高校音樂欣賞課程實踐教學進行了思考和探索。
【關鍵詞】高校;音樂欣賞;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識碼】A
一、我國普通高校中的音樂欣賞課程概述
藝術教育是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雖然,近些年來音樂教育有了較大發展,但由于起步較晚,和其他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這種狀況給普通高校的學生發展帶來了不利影響,不能適應現代社會對全面型、綜合型人才的需要。國家教育部曾提出“要培養具有較好文化素質和心理素質以及一定的美學修養”的要求,而現實情況與其相違背。值得慶賀的是,各大學都建立了相應的藝術學院,這一舉措必定會將我國高校的音樂教育推向一個新的高度,促進高校音樂教育事業更好更快地發展。
二、高校音樂欣賞課程的內容
大多數普通高校建立了藝術系,但是因為缺少專業音樂學院系統化教學,導致各高校對音樂教育的要求過低,沒有做到足夠的重視,以什么樣的標準、規定、方法來進行音樂教育,成為現如今思考和研究的問題。高校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欣賞能力,高校的音樂教育應當在內容難度的設置上提升一個層次,首先以音樂基礎知識為入口,通過向學生介紹音樂作品的時代背景,使其能夠大致了解。進而達到音樂教育的目標。
必要的音樂基礎知識。在音樂欣賞課程中,音樂基礎知識是不可或缺的,只有掌握了基礎知識,學生對音樂的欣賞才能繼續進行,只有掌握了基礎知識,才能去理解和欣賞音樂,最后提升自己的審美素養。
中國民族音樂,民族音樂教育不應該只停留在了解的程度上,對于我國優秀的民族音樂文化,應當做到熟練掌握和靈活運用。民族音樂教育一般包括以下四個方面:民歌、戲曲音樂、說唱音樂和現代音樂。它們雖為四種不同的音樂表達形式,但是都表達出我國特有的民族文化。我國每個民族的民歌都具有自己的特點和風格,比如新疆民歌熱情、歡快,常常帶有舞蹈性的節奏,所以新疆的舞蹈也是婀娜多姿的;還有我們熟知的內蒙古民歌,其特點為高亢、悠揚、節奏寬廣等。民族音樂中常常包含著本民族的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美學觀點等信息,學生在學習和欣賞民族音樂的過程中,可以了解到不同民族的文化思想,通過自身的情感體驗,強化民族意識,弘揚民族精神。
外國音樂。在普通高校的音樂教育中,一方面要注重學生對于傳統音樂文化知識的掌握,吸收優秀的文化成果,對我國的音樂作品具有一定的鑒賞能力;另一方面,學習一些國外音樂也是十分重要的,特別是歐洲近三百年以來的音樂,從古典音樂到浪漫音樂等,學習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對于提升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三、高校音樂欣賞課程教育的形式
在高校的課程設置上,可以增設音樂必修課和選修課,供學生們學習,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現代社會需要的是全面的綜合型高素質人才,所以音樂課程逐漸被重視起來,現在已成為了高校的必修課程之一,通過必修課或者選修課的設置,豐富學生的校園生活,提升學生的審美水平,開闊學生視野,啟迪學生思維,提高大學生的音樂修養。
舉辦多種形式的校園社團活動,學生可以通過各社團的活動豐富自己的音樂知識,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也推動了高校內音樂課程教育內容和形式的日新月異,水平也在穩步提高,在我國一些重點院校,如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浙江大學等,都有自己的交響樂團、民族樂團等,學生通過參加社團內的演出活動,使自己的音樂素質得到了進一步提高。
采用多種形式的現代化教學手段,音樂欣賞課程的形式是多種多樣、豐富多彩的,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比如多媒體等,可達到傳統教學不能實現的效果,多媒體教學呈現出的內容更具有吸引力。成為普通高校使用的教學手段之一,也是音樂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
四、結語
通過上述對高校音樂欣賞課程的探討,我們知道音樂欣賞課的核心是審美教育。開設這門課程的目的是培養和提升學生對音樂的鑒賞和審美能力,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觀。音樂欣賞課程是高校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作用也是不可忽視的。因此,對音樂欣賞課程要重視起來,在發展的過程中給予它足夠的空間,真正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吳躍躍.論民族音樂教育[J].中國音樂教育,2000 (03):13.
作者簡介:李倩(1985—),女,漢族,內蒙古,南昌大學音樂系教師,研究方向:音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