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振明
作為液晶電視精密金屬結構件的規模化企業,江蘇利通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利通電子”)3月13日向證監會報送了更新版招股說明書(申報稿),擬計劃在上交所首次公開發行不超過2500萬股,預計募集資金約4.96億元并用于“年產500萬套液晶顯示結構模組生產項目”、“年產300萬套大屏幕液晶電視不銹鋼外觀件擴建項目”等六個項目。
在翻閱利通電子招股書之后,《紅周刊》記者發現,該公司實際控制人持股比例超過90%的事實,導致公司存在“一股獨大”的風險;與此同時,利通電子報告期內(2015年至2017年,下同)不僅存在營業收入有虛增嫌疑,且采購方面的數據也有不合理之處。在IPO審核趨嚴、通過率大幅下降的大背景下,諸多疑問在身的利通電子能否順利走完IPO之路,則存在很大懸念。
招股書披露,利通電子的實際控制人為邵樹偉、邵秋萍、邵培生和史旭平,實控人合計持有利通電子6763.50萬股股份,持股比例高達90.18%(發行前)。實控人有如此高的持股比例,其可能帶來的最大風險正如招股書中所提示的那樣“如果實際控制人利用其控制和主要決策者的地位,通過行使表決權對發行人重大資本性支出、人事任免、發展戰略等方面施加影響,則可能對發行人及其他股東的利益帶來一定的風險。”
事實上,招股書中也確實披露了一些公司在報告期發生的很多經常性和偶發性關聯交易,除了采購、銷售、接受勞務、租賃、應付款項、擔保等關聯交易之外,實際控制人、大股東等關聯方與利通電子之間有比較多的資金拆借。如報告期內,利通電子與實控人邵培生資金拆入就累計超了6300萬元(見表1),與楊順妹的資金拆入累計超過2000萬元,與徐惠亭發生資金拆入累計超過6000萬元,此外,利通電子還與邵樹偉、史旭平、張德峰、宜興市三友金屬制品有限公司等關聯方發生數百萬元的資金拆入活動等等。
對于關聯方存在資金拆借的事實,利通電子雖然表示將采取減少資金拆借事項的措施和進行制度安排,但這還是很難排除公司在上市之后,實控人有可能會利用其控股優勢及經營管理權力進行控制權濫用的行為發生,通過直接或間接命令決定公司經營,使公司與控制股東之間產生購買、銷售、租賃、代理等交易行為,進而損害上市公司和投資人利益行為發生。對于“一股獨大”所帶來的風險及損害,A股歷史上早有多起案例可以證實,如ST猴王的敗落、ST棱光的被洗劫,其根源就是“一股獨大”,在近期發生的最典型“一股獨大”案例則是ST保千里,因實際控制人濫用手中權力進行財務造假而最終被曝光,導致其股票發生連續20多個跌停。
當然,就本文而言,“一股獨大”的風險問題雖然很重要,但這并不是核心問題,眼下最需投資者注意的是,利通電子招股書所披露的營業收入、采購、直接材料成本等方面數據是存在異常的,相關數據間的一些財務勾稽關系不合理的現象暗示公司有數據造假的嫌疑。
招股書披露,利通電子營業收入在報告期內實現了持續快速增長,由2015年的9.52億元增長至2017年的16.70億元,同比增幅分別達到了19.58%、45.38%和20.66%。相較營收的持續增長,營業利潤的變化卻有明顯波動,在經歷前2015年、2016年的同比大幅增長后(83.92%和71.86%),2017年的營業利潤同比下滑了29.62%,由2016年的13340.44萬元下滑至2017年的9848.88萬元,增收不增利現象明顯。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增收不增利現象背后還隱藏著企業營業收入數據異常的事實。
招股書披露,2017年時,利通電子取得166998.09萬元營業收入,其中國內銷售收入占97.51%。考慮到國內收入部分受17%的增值稅銷項稅額因素影響,由此推算出當年含稅營業收入為194680.87萬元。從財務勾稽關系看,該數值應與當年的現金流入和債權數據新增形成大致平衡關系。
2017年,利通電子“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有133846.55萬元(見表2),因以前年度收到并在本年度結算導致預收款項出現14.15萬元減少。由此推算出,本年度與營業收入相關的現金流量為133863.70萬元。以之與含稅營收對比,有60817.16萬元含稅營收未收到現金,理論上這將形成相應債權被計入資產負債表中。
可實際上,在合并資產負債表中,利通電子2017年年末應收賬款為52147.50萬元、壞賬準備2814.01萬元,還有應收票據15727.52萬元,合計金額相比2016年末的55489.66萬元合計值,僅新增了15199.37萬元,這意味著仍有45617.79萬元含稅營業收入既未收到現金也未體現在應收款項之中。
當然,利通電子2017年還存在41189.12萬元票據背書轉讓金額,若這項背書金額全部對上述核算結果形成影響,則在勾兌后仍有4428.67萬元的含稅營業收入得不到現金流量和應收款項的支持。
2016年面臨同樣的情況。在營業收入138406.32萬元的基礎上(國內收入占98.87%),考慮到國內收入有17%增值稅因素影響,這一年含稅營收達到了161669.52萬元。同年,“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為93329.70萬元,其在對沖預收款項新增的26.96萬元之后,與營收相關的現金流量為93302.74萬元;資產負債表中,應收賬款(含壞賬準備)和應收票據合計55489.66萬元,相比上年年末新增了17509.76萬元。通過整體核算后可發現,2016年有50857.02萬元的含稅營業收入并沒有獲得現金流量和應收款項數據支撐,而即使是考慮到這一年48971.90萬元票據背書影響,仍然有1885.12萬元含稅營收不能獲得現金流量及應收款項數據的支撐。

整體而言,2016年和2017年合計出現6300多萬元的含稅營業收入沒有獲得現金流量和應收款項的支持,這種情況實在令人很難相信該差額部分收入的真實性,進而也間接呼應了公司此前暴露的增收不增利事實。
除了營業收入方面數據讓人感到蹊蹺之外,利通電子的采購方面的相關數據也不符合財務匹配原則,有累計超過億元的差額出現。
其中,2017年“向十大供應商采購金額”65869.38萬元(見表3),占采購總額的55.99%,由此推算出,2017年的采購總額達到了117644.90萬元,考慮到17%增值稅的影響,2017年含稅采購總額應為137644.53萬元。根據財務數據之間的匹配原則,含稅采購總額與現金流量、應付款項之間有相互印證關系,需要維持大致相等狀況。
事實上,合并現金流量表顯示,2017年“購買商品、接受勞務支付的現金”為81075.32萬元,若把預付款項減少的503.33萬元考慮進來,則和本年度采購相關的現金流量為81578.65萬元,這與137644.53萬元含稅采購相比,理論上應該還有56065.88萬元的含稅采購總額因未付現而應當形成相應債務計入資產負債表中。
合并資產負債表中,2017年年末的應付賬款有43593.74萬元、應付票據有23460.47萬元,合計形成的應付款項余額達到了67054.20萬元,相較上年末46924.52萬元應付款項余額僅新增了20129.69萬元,與理論新增負債56065.88萬元相比有35936.19萬元差額,即當年有35936.19萬元的含稅采購總額既沒有被支付現金,也沒有形成相應債務。
當然,我們同樣需要考慮票據背書的影響。2017年,利通電子票據背書轉出的金額為41189.12萬元,若將其全部當作對上述采購與現金流量、應付債務之間的影響因素,則與前述的35936.19萬元差額相比,仍有5252.93萬元的數據偏差無法得到解釋。
與2017年類似,2016年數據也有同樣情況發生。根據當年“前十大供應商采購金額”52180.25萬元及其占采購總額的比例56.64%,以及考慮17%增值稅進項稅的影響,推算出的2016年含稅采購總額為107787.59萬元。在同一年,公司“購買商品、接受勞務支付的現金”為51413.77萬元,在對沖預付款項新增的800.84萬元之后,這一年與采購相關的現金流出金額應為50612.93萬元,同期,資產負債表中應付賬款34100.28萬元和應付票據12824.24萬元合計要比2015年新增了16122.16萬元。
綜合現金流量和應付債務增減情況,可以發現這兩項合計為66735.09萬元,與107787.59萬元含稅采購總額相比要少41052.50萬元。考慮到當年存在的48971.90萬元的票據背書轉出金額,則含稅采購總額與現金流量、應付經營債務之間仍存在7919.40萬元的差額未得到應有解釋。連續2年,公司在采購方面出現了累計超過億元數據偏差,顯然是不容忽視的。
雖然《紅周刊》記者從招股書有限的非流動資產信息中還看到了固定資產、在建工程、無形資產和其他非流動資產的增減變化情況以及“購建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和其他長期資產所支付的現金”項數據,但這些項目金額合計并不足以解釋前述采購與現金流量、經營債務之間所存在的大額差異。
其實對于前述采購和營業收入中出現的大額差異問題,招股書中所反映的原材料采購與直接材料成本之間的不匹配情況也從側面驗證了上述差異的存在。
招股書披露,2017年利通電子的原材料采購合計金額為96574.90萬元(見表4),而同期營業成本中的直接材料有90256.51萬元,由此可知,理論上有6318.39萬元的原材料采購沒有結轉到成本之中。一般情況下,這可能是原材料未被用于生產或者生產的產品還處在存貨之中,意味著存貨之中原材料部分的金額必然會出現相應的增加。
在2017年的存貨中,原材料有6124.47萬元,相比上年年末減少了81.95萬元;另外還有委托加工物資3193.11萬元和周轉材料1034.89萬元,合計也比上年年末減少了287.54萬元。綜合這三類材料的增減情況,整體合計要比上年年末減少369.49萬元。
與此同時,2017年年末的存貨中還有在產品3243.79萬元、庫存商品3777.31萬元和發出商品10463.17萬元,同時這三類產品還計提了減值準備59.01萬元、135.62萬元和164.07萬元,整體核算,2017年年末存貨中這三類產品合計為17842.97萬元,與2016年年末的16195.18萬元數據相比,新增了1647.79萬元。
那么,這部分新增的產品中又包含多少原材料?對此,招股書并沒有直接披露這項金額,但是,根據2017年直接材料占營業成本的比例68.76%,結合上述增加的金額,可測算出這部分產品的直接材料金額大概是1133.02萬元。
根據上述兩類存貨的增減變動情況,一部分減少369.49萬元而另一部分增加1133.02萬元的現實,綜合起來應新增763.53萬元,與理論新增6318.39萬元相比相差了5554.86萬元。那么,這相差的并被采購回來的5554.86萬元的原材料又去了哪里呢?
值得注意的是,用同樣的邏輯去測算利通電子在2016年原材料采購與直接材料成本的匹配情況時,卻沒有出現上述那樣大額差異現象。
2016年,利通電子原材料采購了75741.83萬元,比營業成本中的直接材料67516.67萬元多出了8225.16萬元。存貨中,當年6206.42萬元的原材料比上年年末新增2646.25萬元,委托加工物資和周轉材料合計比上年年末新增1769.37萬元;同時,在產品、庫存商品和發出商品在考慮減值準備因素之后,合計達16195.18萬元,這比2015年年末新增5842.61萬元,若按直接材料占營業成本的66.39%計算,其中的原材料成本部分將增加3878.91萬元。由此,存貨中原材料部分實際上新增了8294.53萬元,和前述原材料和營業成本中的直接材料相比得到的差額8225.16萬元大致相當,僅相差了69.37萬元。
同樣的邏輯方法測算兩年的原材料采購與直接材料成本情況,一年是差額高達5554.86萬元,而另一年卻僅相差69.37萬元。這樣的結果差異讓人奇怪,很顯然,在這兩年中至少有一年的成本數據是存在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