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春鋒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核心和靈魂都應該是一個“讀”字。“讀”是培養學生綜合性語文能力的客觀要求和最重要的途徑。忽視“讀”或“讀”不到位,學生語感的培養和聽說讀寫技能的訓練便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引導學生多讀書,指導學生讀好書,是任何時髦的教法都無法取代的。但從教學第一線的實際情況看,首先,朗讀教學還未引起足夠的重視。其次,朗讀教學質量低下,只是低層次的讀響亮,讀正確流利,缺乏對學生感情朗讀的具體指導。第三,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語文測試中對朗讀的檢測很少甚至沒有,同時,對學生朗讀的檢測、評價缺乏科學性,存在很大的隨意性。第四,由于受教師朗讀水平的影響,教學中,教師范讀極少,朗讀指導存在許多不當之處。
對于這些不良狀況,我們必須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小學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指出:“小學各個年級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近年來有不少專家學者和有識之士呼吁閱讀教學要返樸歸真,練好“讀”功。那么,如何過好讀書關呢?下面談談筆者的一些粗淺之見。
一、要指導學生讀到位
1.準確發音,感受音韻
朗讀是一種有聲語言藝術,是運用清晰的普通話語音,把視覺形象變作聽覺形象,生動地再現文字表達的思想感情的過程。也就是說,朗讀的最本質特征是靠聲音表情達意。因此,發音準確、吐字清晰是朗讀教學中的基本要求。
首先,進行有效地正音。在當前的語文教學中,大多數語文教師能夠自覺地運用普通話教學,但學生的朗讀仍存在不少問題,音準方面突出的問題是帶有明顯的方言色彩,這必然影響表達,影響對語官話區言文字直接的感受能力。在朗讀訓練中,我們應針對這些現象重點糾正學生的方言方音。
其次,注意音變現象。對于音變現象,我注重過程指導,著重引導學生聽老師范讀,進行朗讀比較,在語境中揣摩、體會,感受普通話規范的語音。
2.把握語調,感受節奏
流利地讀,是要把句子讀完整,不讀斷句;要讀出句與句之間、段與段之間的間歇;要讀得連貫流暢,速度適中。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朗讀時經常出現頓讀、中斷朗讀的現象。出現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處在這一年齡段的學生朗讀時不是以詞或短語為單位停頓,而是把雙音節或多音節詞語都割裂開來,一字一頓地讀;而且,由于心理緊張,往往用手指指著課文中的字讀,這也是造成學生頓讀的一個原因。學生為了把課文讀得連貫流暢,還沒有把每個字辨識清楚就急于朗讀出來。這樣,就會出現讀錯字、丟字、加字等現象。當他們意識到讀錯了想要加以改正時,又造成了朗讀的中斷。
各種標點都有它們停頓的時間和語調的差異變化。不同的標點的讀法在情感的表達中截然不同。掌握標點符號的朗讀技巧,能增強文章的感染力,聽者會受到美的熏陶。教師要向學生講明常用的標點符合的作用、停頓時間和可迸發的語感關系。
3.理解意蘊,感受情理
作者所記敘的事情或描繪的景物之中閃爍著作者對生活的理解和體驗。語文教學要通過語言訓練理解課文的內容,體察作者的情意,感受傳達的理念。需要說明的是,“有感情地朗讀”并不等于“有感情+朗讀”。朗讀指導也不是簡單的“摹仿”或“感情提示”。
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根據課文的內容和基調,從句子表達的語氣和情感需要出發,讀出其高低升降、輕重緩急的變化,使全篇富于節律美。如語句的停頓,除了依據標點符號作相應的語法停頓外,還要進行感情停頓的處理。
二、要訓練學生邊讀邊想
訓練邊讀邊想要把握以下三點:
1.訓練形象地想
閱讀理解很重要的一點是誘導學生把語言文字所表述的客觀事物在頭腦里進行“還原”,通過“再現”進行“再想象”和“再創造”,從而深化對課文的理解,提高思維能力。
2.訓練邏輯地想
閱讀理解往往要解決“是什么”和“為什么”的問題,“是什么”是指課文寫了什么,景、物、人有什么特點等;“為什么”是指作者的結論是怎么得出來的。引導學生逐步深入地思考,就能使他們認識事物的內在聯系和邏輯規律。
3.訓練聯系地想
讀書不能孤立地死板地讀,應該注重方方面面的聯系,如前后課文的聯系,句、段、篇之間的聯系,課文內容與生活實際的聯系等等。訓練聯系地想,有利于學生開拓思路,綜合理解,深化認識。
三、要培養良好的讀書習慣
除了訓練“學生讀到位”“邊讀邊想”之外,一是要善于發現并及時糾正學生的一些不良的讀書習慣,如唱讀、語速過緩、平淡乏味等。二是培養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指導學生在讀書過程中適當進行圈點勾畫,以把握閱讀內容的重點、要點和找出理解方面的疑難之處。三是要讓學生熟悉了解并學會運用速讀、跳讀、精讀、略讀、賞讀等多種讀法,并逐步學會能夠根據自己的閱讀需要來選擇不同的讀法。總之,學生“讀”的良好習慣養成了,必然受益終身。
四、要及時進行朗讀總結
1.自己評價
古人說得好,不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在朗讀教學中,學生讀完后,說說自己為什么這樣讀,可以讓學生略有所思。爾后,一遍比一遍讀得有味,一遍比一遍能深切地體會到作者的思想感情,促使學生樂讀、好讀、會讀。
2.相互評價
《小學語文教學大綱》指出:“培養自學能力要引導學生積極參加聽說讀寫的實踐,重視在實踐中學習語言、理解語言、運用語言,要教給學生一些學習方法,鼓勵學生采用適合于自己的方法,主動地進行學習。”因此,在朗讀教學中,圍繞正確、流利、有感情的要求,展開相互評價很有必要。你一言,他一語,甚至是爭辯,讓學生暢所欲言。這樣,每個學生都在朗讀和評價中提高了語文能力,人人愛讀書、人人讀好書的局面就會逐漸形成。
小學語文教學只有從教師滔滔講說、條分縷析的樊籬中解放出來,返璞歸真,把一部分費時費力、勞而無功的分析時間用于指導和訓練學生朗讀,培養學生的語感,這才是語文閱讀的真諦和終極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