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裕華
在教學時,應著眼于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生活實踐,拓寬學生學習的空間,提高課堂效率,我結合自身課堂教學實踐在如下幾點進行了教學:
一、在新課標理念下,課堂教學聯系生活學數學
(一)注重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學習新知
數學是一門抽象性很強的學科,而小學生的思維是以形象性為主,因此為了使他們能比較輕松的掌握數學規律,在課堂教學中,我力求創設與教學內容有關的生活情景。把學生引入生活實際中來,讓他們在實際操作中,通過觀察和實踐來理解數學概念,掌握數學方法,逐步培養學生抽象、概括、比較、分析和綜合的能力。
1.生活模擬演示
比如,在教學《相遇問題》時,存在著三種類型的題目:相向而行(或相對而行)、相背而行和同向而行。為了讓學生能夠搞清三者之間解題規律的聯系和區別,我組織學生搞了一次小小的表演:同桌兩人為一組,將相遇問題中的三種情況作演示,表演場地在教室內外自由尋找,過5分鐘后集中交流表演情況。學生們興致勃勃,個個洋溢著笑容開始了自己的演出。通過這次實際演練,使學生加深了對相遇問題三種情況的理解。
2.在數學例題中創設生活情境
在設計教學時,教師不能受教材的束縛,要學會靈活處理教材,把教材內容和生活實際有機的結合起來。例如我在教學《平均分》時,先讓學生觀看一段視頻:八月十五中秋節,小明一家4口人在賞月,小明的爸爸分月餅,分得很均勻,每人一樣多。接著讓學生去分物品,要求每份分的一樣多,最后引出:人分物品,分的一樣多。這就叫“平均分”。由于學生對分月餅比較熟悉,很快就理解了“平均分”的含義。經實踐證明,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學習新知,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二)注重實踐,把“數學活動”生活化
1.課堂教學活動,與實際生活的聯系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活動實質上是積極性思維活動的教學,如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面積和體積的應用》時,可創設這樣一個情境,在正式上課時,學生感到很輕松,原本感到難講的知識,學生對答如流,并且還隨時向教師提出許多超出本節內容的問題,有了這些親身體驗,學生的思路打開了,上課非常投入,熱情很高,學習起來特別輕松。
2.學習數學應用于生活
學習數學知識就是為了克服生活,應用于生活,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如學習《百分數應用題》后,讓學生調查,了解當前銀行利率下調和利息征收情況,了解國債的發放情況,將存款與購買國債相比較得出選擇哪種方式存錢合算,通過這些生活化很濃的活動,讓學生在做數學的過程中,感悟到數學知識的奧妙,享受應用數學帶來的樂趣,增強一定要學習好數學的信心。
二、在新課標理念下,數學練習要生活化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生能夠認識到數學存在于現實生活中,并被廣泛應用于現實世界,才能切實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學習數學知識,是為了便于更好地去服務生活。應用與生活,學習致用。因此,每一次學完新課后,我就編一些實際應用的題目,讓學生練習,培養學生運用的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1.與生活問題相結合
例如我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后,我要學生測量一下教室的長和寬,及門窗黑板的長和寬,然后利用所學的知識,測算教室要粉刷的面積。通過學生具體搜索信息,并多信息加以分析,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整個過程都是學生學習長方體表面積的真實體驗。有利于學生數學知識的理解、消化。
2.與課外活動相結合
課外活動對于知識的掌握,理解和熟練應用起著重要的作用,任何知識只有親身體驗,才會理解深刻,運用自如。例如教學《步測和目測》后,我有意識地讓學生到操場測量一下,體驗步測和目測。這樣做加強了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體味到了解決問題的一種享受。
3.設計課堂練習,聯系生活實際策略
我們需要在練習環節中將原有一些脫離生活實際的練習題,做一些適當更改,引進相關的生活問題,以加深理解新知,激發學生練習興趣,提升學生數學應用意識和能力。例在教學了《圓的面積》后,可讓學生算一算家里圓飯桌面桌面的面積;在學習了使他們知道課本例題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做到學以致用。通過這些實際生活中的現象、事例,不但加深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與掌握,而且培養了學生應用數學知識的意識。
總之,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教師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應積極的創造條件,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數學素材,創設生活中的數學情境,為學生創設生動有趣的生活問題情景來幫助學生學習,組織學生有興趣地思考學習,鼓勵學生善于去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使學生主動投入到學習數學之中,養成從數學的角度觀察和分析周圍事物的習慣。更重要的是使學生真切感受到數學課堂教學中存在于生活之中,生活中充滿了數學,數學與生活同在,感受到數學的真蒂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