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威
1.教師應不斷提升教師的審美素養
美術鑒賞,首先要了解美術語言,它包括美術元素和組織原理。美術元素是美術中最基本的組成元素,憑借這些元素,如點、線條、形體、明暗、色彩、肌理、空間等,藝術家可以創作出各式各樣的美術作品。組織原理包括:對稱與均衡、節奏與韻律、多樣與統一、比例與尺度、動感與靜感等,藝術家在進行藝術創作時,要借助這些組織原理來進行構圖和安排。作為教師,首先應該廣泛的涉獵專業知識,提高專業水平,豐富自我。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如果教師自身在專業領域碌碌無為,那么怎樣為學生答疑?只有不間斷的學習才能適應并勝任美術的教學工作,這也是創新美術教學的一個大前提,也是終身教育的根本所在。
2.活躍美術課堂,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鑒賞美的能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俗話說: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作為教師,如果失去了讓學生對這門課的興趣,那在新課程已步入課堂的當今是不合格的。傳統的教學方式總是照本宣科,只是告訴學生課本上的理論知識,這是遠遠不夠的,不僅沉悶無趣而且會使學生產生厭倦心理,不能使課堂活躍起來,這樣就不利于教學質量的提升,也無法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的積極性和課堂質量往往是在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中產生。所以,教師要在每一節課程設計中動腦筋,采用各種不同的教學方式,改變原有的教學理念,使得每一節課都會讓學生感到有新意。
多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通過五彩繽紛的畫面刺激學生的視覺,吸引學生,使其注意力不再分散,能夠關注于素材,并從中感受到美,主動參與到這次教學過程中來。學生即使身在課堂,卻能打破時間、空間、地域的界限,馳騁中外,跨越古今,在繪畫長廊漫步,在想象空間飛翔,審美教育寓于潛移默化之中,所以通過多媒體教學能夠較直觀地把各種圖形顯示在同學們眼前,比單聽老師講述,構圖要新,題材要奇,主題突出,色彩鮮艷,效果要好很多。根據有關專家科學實驗的結果,人類感官對信息的理解程度因刺激的方式不同而不同,視覺83%,聽覺11%,觸覺 3%,味覺2%,嗅覺1%,而綜合刺激才能產生最佳效果。同時,教師也可以通過網絡收集一些優美的作品給學生欣賞,進而逐步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教師也應當掌握電教設備的基本技能,能夠制作出別具一格的課件,學生既能掌握理論知識,也可以提升審美能力,此為一舉兩得。
3.在課內外各種活動中培養學生發現美的能力
組織各種類型的活動,在活動中引導學生用自己的眼光去發現別人看起來司空見慣的美。
如畫展。教師可指導學生以某個主題創作,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盡力表現自己的想法,同時也要幫助學生解決一些困難,使學生不至于遇到困難望而卻步。等到畫展結束時,優秀作品應掛在校內展覽區供大家欣賞,學生周邊就應該有藝術來熏陶,使人耳濡目染地受到影響,在不知不覺中審美能力得到提高。
又如寫生。教師在確保學生安全的前提下,可帶領學生到公園、鄉村等地方,也可以選擇在熟悉的校園環境中。這樣不僅能使學生們感到新鮮,也能讓他們更密切地接觸生活,感受生活中的美。在輕松的情境下引導學生積極觀察身邊的一切,生機勃勃的春天、綠樹成蔭的夏天、碩果累累的秋天、銀裝素裹的冬天、周邊的建筑物、環境、綠化等,身邊的景色本身就是一種美,鼓勵他們畫一些周邊的風景,調動他們的思維,在使其美術技能得到訓練的同時,審美能力也能有所提高。相信一堂寫生課上完,學生們都會有相應的收獲。
4.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敏銳的視覺感受和正確的觀察方法是繪畫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很多學生認識不到這一點,因此在作畫的過程中,大部分時間忙于涂抹自己的畫面,畫的多看的少,這時教師就應該調動全體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有步驟,分層次地仔細觀察,并說出繪畫對象的結構、顏色、明暗等規律性的繪畫因素,經過多次反復的訓練以提高學生敏銳的感覺事物的能力。學生在繪畫中觀察、比較具體對象后,思維就有素材,接著以自身體驗進行繪畫就自然會水到渠成。
教育改革專家郝京華說:“中國的藝術教育把藝術當成學問技藝來教,沒有把它當成生命中不可缺的東西來教。當把藝術看成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局部的時候,藝術才真正地有價值?!蔽覀兊乃囆g教育正在努力實現藝術的價值,藝術也必然會成為人們生命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