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召秀
一、利用音樂,導入新課,創設良好教學情境
好的課堂導入是教學成功的一半。我們在課堂伊始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相機導入或輕快,或喜慶,或抒情,或悲傷的音樂,讓學生很快地進入文本情緒中,從而渲染課堂氣氛。例如,在教學《云南的歌會》這篇課文時,我選擇利用播放歌曲《七彩的云南》導入新課,學生不僅被優美的旋律感染了,還從歌詞內容中知道了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介紹云南的民歌特色。這樣學生快速地進入課堂學習,學生的注意力集中了,教學效果顯而易見。因此以音樂營造氣氛,能夠把學生帶入特定的情境中,便能更容易地引導學生走進知識的殿堂。
二、利用音樂教學,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
我清晰地記得,在執教胡適《我的母親》這篇課文時,我在課堂上設計了一次配樂朗誦的活動。因為我面臨的學生都來自農村,而且大部分學生都是留守學生,他們對“母愛、父愛”的理解幾乎不能用言語表達出來,但這篇課文的主題又是關于“母愛”的,在這種情況下,要想讓學生在課堂上充分理解到這個主題,難度是可想而知的。
為此,我在備課時準備了龔玥的《母親》這首背景音樂,讓班上朗誦水平好的學生在優美的音樂中朗誦課文中描寫母親的段落。沒想到,伴隨著音樂的腳步聲,當她讀到母親關愛“我”的句子時,情到深處,不禁落下了熱淚,班上其他同學也被她深情的朗誦感染著,情不自禁,潸然淚下,整個教室都沉浸在對“母愛”感恩的情緒中。我作為一名老師,我也不禁為著這樣的課堂效果所感染。課后,學生們都對我說:“老師,今后的課堂朗誦還能這樣嗎?”
我想如果那次課堂上只是一次普通的朗誦,也許收不到這樣良好的效果。為什么配樂朗誦能達到這樣的效果呢?《毛詩序》中曾說過:“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我想就是因為我把音樂與文字相結合起來,讓語文走近音樂,讓音樂走近學生,起到了相互補充,相互強化的作用。所以,音樂渲染了教學情景,音樂還為課文畫龍點睛,音樂也激起了學生的情感,就易于學懂課文知識!
三、利用音樂旋律,幫助學生記憶、積累
在近幾年的教學實踐中,我發現學生背唱一首歌曲比背誦一段課文容易得多,并且背得很牢。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單純的語言文字沒有音樂那么形象,而歌曲那生動形象的旋律,容易上口,也容易記牢。我根據這一特點,當學生在朗讀課文中要求背誦的詩、詞、名篇時,我就挑選一首合適的樂曲至始至終給學生播放,要求學生有意識地和著旋律來朗誦,一直到他們會背為止。經過一段時間,我對學生進行檢測,不管我播放哪一首樂曲,學生都能準確地背出相應的課文片段。可見,學生對背誦的課文記得牢,記得準,與音樂所起的作用是分不開的。
四、利用音樂,啟迪心靈,培養學生表達能力
在教學中我較注重音樂對學生心智、性格、語言表達等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去接近音樂,讓音樂為語文教學服務。為了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我常利用早自習、晚自習甚至課外的時間播放古今中外名曲給學生聽。學生聽完后即興表達內心的感受。每當此時,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如在欣賞完《藍色多瑙河圓舞曲》后,有個學生這樣說:“在音樂中,我仿佛來到了多瑙河畔,與小鳥一起唱歌,與蜜蜂一起在花叢中飛舞。多瑙河的春天真是美啊!等我長大后一定親自去看一看。”
又如,在參加片區語文教學競賽時,我執教《楊修之死》,課堂上有一個環節:要求學生在課堂上為楊修寫一副挽聯。我便在播放楊修之墓的幻燈片時插入《二泉映月》中最悲傷的曲子,學生們在課堂上一邊聽音樂,一邊結合課文所講內容紛紛寫下了自己的看法,并爭著回答。其中小華同學的“聰明機智知識淵博可謂英才,恃才放曠目中無人終嘗苦果”這副挽聯獲得在場師生好評。可見,音樂的魅力是多么巨大,我發現,在那堂語文課中,我所營造的音樂氛圍,不但培養了學生的審美情趣,還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為學生的學習體驗提供了巨大的幫助。
綜上所述,在語文課堂上,音樂讓學生比較自然地表達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抒發自己內心的真情實感和增加學生的生活體驗確實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但我們一線教師也應注意,使用音樂手段,要當用則用,不應勉強,還要用得恰如其分,才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深信,堅持用音樂扮靚語文課堂,就會“學科本無界,相融生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