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素云
一、會計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改革
2018年1月30日,《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出臺,這也是中國高等教育領域首個教學質量“國標”。“國標”對會計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是: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需要,具備人文素養、科學精神和誠信品質,掌握會計、管理、經濟、法律和計算機應用的知識,具有實踐能力和溝通技巧、能夠在工商企業、金融企業、中介機構、政府機構、事業單位及其他相關部門勝任會計及相關工作的應用型、復合型、外向型和創新型專門人才。根據教育部2016年5月統計,全國普通高校2595所,其中本科專業92個,設有會計學專業、財務管理和審計專業的高校分別有639所、703所和180所。會計專業越來越熱,但是每個高校的會計學專業水平差距仍然是比較明顯的,有些學校在專業培養目標方面仍然是模糊不清。高職會計學專業教學改革首先要從專業培養目標作為切入點,明晰會計學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尤其是“互聯網+”時代的帶動,會計學專業人才的目標不僅僅是需要本專業的理論實踐知識,更多地是要求會計學專業學生要具備現代的計算機應用技術及其他相關學科的知識。
2017年9月22日,德勤中國稅務管理咨詢合伙人、德勤智慧未來研究院機器人中心成員葉劍鋒分享了“德勤機器人引發的財務新變革”。從分享的視頻中可以看到,機器人能幫助企業解決財務上的最基本的工作,比如增值稅的發票管理、往來結轉和盤點等,并且可以7*24小時不間斷地工作,用更高的科技取代成本高昂下效率低下的人工勞動是所有行業的一大趨勢,因此,會計學專業學生將來的就業會面對著極大的威脅。從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出,目前,企業需求的不僅僅是要會會計學知識,更多地需要的是擁有綜合分析能力、跨領域復合知識及擁有全局觀的人才。大數據、云技術、區塊鏈等應用技術能做的是基礎性的工作,但是科學技術處理完的數據和報表,只有通過人的分析思考解讀,才能得到所需要的信息,才能轉化為對企業經營及利益相關者有用的決策。多方面多角度的思考能力,是科學技術代替不了的,所以被取代的,并不是所有的財務。
二、會計學專業課程體系建設改革
按照“國標”要求,會計學專業核心課程至少要包括基礎會計(會計學原理)、中級財務會計、高級財務會計、成本會計、管理會計、審計學、公司財務(財務管理)、會計信息系統等知識模塊。會計學專業需要根據自身辦學定位與特色,參照專業核心課程設置專業必修課程與學分。同時,需要根據專業必修課程體系自主設置專業選修課程體系與學分修讀要求。專業選修課程體系應當與專業必修課程形成邏輯上的拓展與延伸關系,并形成課程模塊(課程組)供學生選擇性修讀。同時,會計學專業應當著眼于學生均衡知識結構的形成,按照人文與社會科學、數學與科技、語言與文學、健康與藝術、職業發展與就業、經濟與管理等類別設置通選課。專業選修課及通選課的比重應大于25%。
目前,很多高校的會計專業課程體系設置存在很多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幾點:
第一,課程門類設置不完整。現在會計學專業學習的會計主要以制造業會計為基礎,缺少例如服務業、商品流通企業的會計基礎知識,雖然制造業核算的比較全面,但是隨著現在經濟的發展,其他行業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比例,很多學生在就業時,不能夠舉一反三,造成學習和實踐相差很遠。并且,學校的課程體系設置不能夠跟上現在經濟行業的發展,一些新的領域和行業,比如金融行業,養老金會計,并沒有涉及到。
第二,課程開課學期安排不合理。很多高校會計學的專業課在大二下學期才開設,大學第一年主要學習通識課,但是這樣的安排導致學生在大四的時候,依然有高級財務會計等重要專業課程沒有學習完畢,但是大四是學生實習、考研的重要階段,這樣的課程學期設置會對會計學專業的學生造成困擾。并且,大一大二是學生能夠安心學習,集中精力的黃金時期,但是設置的課程卻相對簡單,會造成學生懶散的習慣養成,在大三大四時,不能全力以赴學習本專業的課程。
第三,課程學分比例設置不科學。目前一些高校的公共基礎課程、專業必修課和專業選修課之間的學分設置比例不是很科學。有些公共基礎課比例過高,學科基礎課和專業必修課適中,但是專業選修課的學分過低。并且相關學科課程比重過少,例如一些和會計學專業息息相關的課程內容不多。比如說公司理財、經濟法、計算機應用技術、投資學等并不多。隨著科技經濟的發展,對綜合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多,并且對會計學專業的管理分析能力要求逐漸加強。
第四,主干課程內容重復較多。目前,高校會計學專業核心課程至少要包括基礎會計(會計學原理)、中級財務會計、高級財務會計、成本會計、管理會計、審計學、公司財務(財務管理)、會計信息系統等知識模塊。但是有一些主干課程的內容會出現重復的現象。比如會計學基礎和財務會計學在會計要素、會計核算等方面存在著過多的重合。財務管理和管理會計會在預測和決策方面的重合。并且,隨著會計準則和經濟現象的改變,很多教材都沒能及時更新,內容也不全面。
第五,相關的雙語教學流于形式。在很多高校,會計學專業開設了雙語教學,希望使學生能夠加強語言訓練,了解國際會計的一些準則與國內準則的區別,但是,這樣并沒有達到理想的效果。由于學生自己英文水平的限制,基礎知識不牢固,加之一些英文教材都是比較內容比較多,而具有相應教學水準的教師比較短缺,使得雙語的學習只是走過場。
第六,課程的內容忽略了學生分析能力和職業道德的培養。會計學作為應用學科,應用型是人才培養的基本要求。復合型人才培養要求學生將跨學科、跨專業的知識融會貫通,培養學生多學科交融的知識視野和思維素質。外向型人才培養要求學生掌握國際前沿的學科理論知識與方法,了解國際經貿規則及會計準則,具有國際眼光、外語溝通能力和國際文化基礎,具有國際競爭力。創新型人才培養要求學生通過初步的學術訓練,具有一定學術研究能力,或社會實踐中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三、會計學專業課堂教學改革
會計學專業課堂教學除了傳授知識為主的講授方式外,還應廣泛采用以培養學生能力和提升學生素質為主的其他教學方式,如案例分析、職業情景模擬、現實世界問題導向的項目研究、研究性討論、文獻閱讀與綜述、口頭報告與演講、自查與互查作業等。
會計學專業應當充分使用案例分析這種開放式、互動式的教學方式。案例教學要經過事先周密的策劃和準備,使用特定的案例素材并指導學生提前搜集和閱讀相關資料,組織學生開展充分討論,形成互動與交流。案例講解需要將案例資料與經濟管理理論結合起來,指導學生理解經濟管理實踐的復雜環境,培養其經濟管理能力和創新意識。(作者單位為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