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瑜文
摘要:新課標認為,數學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為他們的成長和發展提供良好的教育。這就意味著傳統的“一刀切”教學已經不再適合新時代教育發展的需要,因此教師需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對基礎不同、學習能力存在差異的學生量身定制具有較強針對性的數學課堂,著力使班級中的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相應的進步。本文將從初中階段的數學教育教學實踐出發,介紹了初中階段數學練習、作業分層設計實施的必要性,并進一步提出了學生分層、練習的一些有效策略。
關鍵詞:初中數學;練習;作業;分層設計
分層設計,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這種理念的確立,不僅應該反映在課堂教學中,還應該擴展到練習布置與作業設計方面。初中數學練習與作業的分層設計,倡導一線教師要以學生的基礎層次、知識程度、課堂表現,以及發展潛力等方面出發,設計具有難度不同和題量不同的練習或作業,盡最大努力來幫助層次不同的學生都能獲取長足的進步。
一、實施練習、作業分層設計的必要性
課堂練習、家庭作業是初中階段實施數學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教師對學生布置一些適量的練習、作業,有助于學生系統理解新的知識,同時教師還可以及時獲取有關教學信息的反饋,進一步掌握教學目標的完成情況,以便教師適時調整下一步教學節奏。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根據每個學生的不同學習情況,將作業和練習的分層設計成若干不同的層次,對水平較高的學生可以通過思維拓展型的題型來發揮來他們的學習潛能,對水平較低的學生可以通過比較基礎的題型來鞏固新知識的理解,促使班級中每一個學生都可以在練習、作業中感悟到自我提升的體驗,并進一步提高他們對初中數學的興趣。
二、實施練習、作業分層設計的有效策略
1.合理對學生進行分層。教師首先要對班級中的學生進行摸底了解,接著對學生的總體情況進行合理分層。通常,班級中的學生大體可以分為三組:甲組、乙組和丙組。甲組學生相對是數學基礎牢固,在課堂具有較強的接受能力,對數學學習具有濃厚興趣的學生;乙組學生可以是掌握有一定的數學基礎,在課堂上基本能夠跟上教學思路,但是學習方法方面具有不足,有待提高的學生;丙組是數學基礎不扎實,對新知識的理解較困難,或者對學數學失去信心的學生。
在具體的操作中,教師可先基于前三次數學考試結果,根據學生的數學成績在班級中的排名大致分成甲、乙和丙等3個組。教師還可以充分尊重學生的意愿,并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允許個別學生在甲組、乙組和丙組之間合理流動,以體現分組的合理化和人性化。同時教師在分組時必須準確、全面地把分層設計的理念向學生傳達到位,讓學生理解分層的意義和目的,盡最大程度避免傷害到被分配到乙組和丙組的學生的自尊心。
2.恰當對練習、作業進行分層。學生分層后,在練習和作業安排方面,教師可以按照“因人而異”的原則,為層次不同的學生設計一些具有相應層次的練習,讓學生將有效時間用在最有益于他們的練習上。對于甲組學生來說,可以適當設計具有較強探究性的練習,這樣的練習更具挑戰性和靈活性,要求這組學生在充分理解基本知識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創造性思維來解決問題。通過這種有針對性的練習,甲組學生可以有效體驗初中數學學習帶來的樂趣。對于乙組學生來說,設計一些中等難度、具有適度深度的練習,有助于他們對基礎知識的鞏固和掌握,又能夠提高他們的數學思維能力。對于丙組學生來說,教師不能把他們“破罐子破摔”,而是要設計練習難度較小,通常是教材上比較簡單的概念、原理的直接應用為主的題型,才能有助于他們了解較基礎的一些數學知識,積極幫助他們獲得對初中數學的自信心與成就感。
3.注重對練習、作業的測評分層。一是課堂練習測評。教師布置的課堂練習是對教學質量好壞最及時的反饋。甲組學生思維靈活、反應迅速,并在課堂上能較快的時間提出質疑,要注重鼓勵他們發揮創造性思維;乙組學生的課堂作業要求則可以適度降低,在鞏固基礎知識前提下,速度可以相對慢一些,主要是為了保證正確率,有計劃地提高他們的反應能力。丙組學生的課堂作業則是基礎作業,主要是檢測教材中的一些數學概念、公式,因此對他們的結果要求比較嚴格。同時教師應當以欣賞的眼光來看待丙組學生,對他們要多鼓勵為主,不斷培養他們對數學的信心。二是家庭作業測評。教師有目的、有針對性布置一定量、難度適中的家庭作業,可以對課堂教學起到查漏補缺和鞏固提升的作用。在測評學生的家庭作業時,可以采取家長、學生和教師等多種測評的方式。甲組學生的學習速度更快,學習熱情更高,在對他們進行測評時,甲組的分數應該嚴格,同時成績應該在組內進行內部評比,特別是對作業能夠作出探索性、擴展性和發散性回答的學生可以適當鼓勵性的加分。乙組學生的作業完成以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自我測評,自覺檢查作業,引導其積極發現錯誤,并糾正錯誤。丙組基礎知識不扎實,抄襲他人作業的現象比較常見,因此教師需要提醒家長盡可能抽時間監督他們完成家庭作業,然后需經家長簽字確認,以敦促他們認真獨立完成作業。如果時間許可,教師可以將丙組學生做錯的作業重新把數字變換一下,然后布置給學生做一下,假如學生能夠得出正確的答案,同樣可以適當給他們增加分值,激勵他們追求更大進步。三是綜合成績測評。教師對學生進行綜合測評時,可以建立晉升制度,充分調動學生的上進心,發揮其應有的激勵作用。教師可以選擇在教室墻壁或黑板上設置階梯狀晉級榜,在下層粘貼丙組學生名片,在中間層粘貼乙組學生名片,在頂層臺階粘貼上甲組學生名片,“數學之星”的位置自然是設置在頂層。甲組中的表現顯著的學生名片粘貼在“數學之星”的位置,以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和獲得感。
實施作業、練習分層設計不僅是因材施教的需要,還是推進素質教育的必然趨勢。教師在數學教學中積極穩妥實施作業、練習分層設計,促使不同層次的學生能夠實現進步,這正是順應新課程改的理念。因此教師應當設計和安排適合不同層次學生的分層作業,以進一步減輕學生過度的心理壓力和學業負擔,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作業、練習中有所進步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申艷峰.初中數學作業的分層設計與布置[J].讀寫算(教研版),2016(8).
[2]蔣琳.基于有效性的初中數學作業設計及實踐探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