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勝
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對小學美術課堂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將教學培育的重點落到學生繪畫能力以及審美意識的培養,引導學生感悟美術的藝術美,提升自己的審美能力。本文將從四個方面對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審美能力的提升策略進行詳細分析,以期能夠推進小學美術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實現對新課程改革的貫徹與落實。
關鍵詞:小學美術;課堂教學;審美能力
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應注重對學生觀察、表達、想象以及審美等各方面能力的鍛煉和培養,有利于學生更快更好地融入學科學習中,學習興趣濃厚,主動性增強。小學階段是審美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培養審美能力不但有助于在美術教學上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對于小學生綜合藝術素養的發展也有著積極地推進作用。因此,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具有現實意義。
一、轉變美術教育理念,引導學生認識美
在以往的小學教學體系中,美術學科并不占據主導地位,所受重視程度不高,常常被當做副科,課堂教學計劃性不強[1]。受應試教育影響,填鴨式教學依舊普遍。學生僅僅是對繪畫的基本元素、手工技巧等淺層次內容進行了學習,并未過多涉獵美術內涵方面的知識。因此,教師必須要轉變美術教育理念,指導學生去挖掘美術內涵,引導學生認識美,為審美能力的培養奠定根基。通過有效地課堂引導,讓學生去觀察事物的細節,例如大自然紛飛落葉的脈絡、石頭的紋理、枯枝的形狀等,使得小學生的觀察能力得以提升,再通過造型、結構、色彩和線條等方面對事物進行分析,讓學生認識美到底是什么;同時將案例教學、啟發式教學、互動教學等教學模式應用到課堂教學全過程,不能能夠突破傳統教學模式的約束和限制,同時也能夠提高學生對美術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對美、審美產生強烈的探知欲。
二、融入生活與自然,培養審美感知能力
美術作為一門藝術,來源于生活,更來源于大自然。在我們日常生活、大自然中所蘊含的美術元素千姿萬態,豐富多彩。前蘇聯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觀察對于兒童而言,就好比植物的生長需要養分、陽光、水分般重要,觀察是智慧的源泉,是創新的能源?!币虼?,美術教師應當將生活與自然巧妙融入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對身邊事物進行觀察,促進學生知識的增長,培養學生用樂觀、積極的態度去發現美、感悟美以及表達美。
例如在教學如何畫白菜時,就可以組織學生參與秋收白菜活動,讓他們近距離去觀察白菜;在教學《動物的朋友》時,就可以要求學生留意生活中的家禽、家畜,讓學生在與動物親密接觸中去觀察動物的習性和特點。對于小學美術教學中所涉及的基本功訓練以及繪畫技巧歸納起來其實質就是通過雙眼觀察、大腦分析和記憶,并通過自己的想象力體現出來,所以,教師一定要注重引導,培養小學生能夠運用審美的眼觀客觀觀察事物,通過線條、色彩、形狀以及結構等形式將事物的本質美充分還原出來。又例如北京故宮氣勢如虹,東方明珠聞名中外;水立方、鳥巢、奧運村、外灘、黃埔大橋等都充分體現出了現代文明的藝術美,教師在教學時要將充分利用學生熟悉的生活實物,引領學生走進生活,為學生創設輕松愉悅的學習環境,進而在濃厚的學習氛圍下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三、重視經典賞析,提升學生審美水平
教師在教學時選擇學生易懂的語言進行作品分析,確保學生能夠聽懂并取得初步的認識。當然經典作品的選擇必須要根據教學實際以及教學目標進行嚴格的篩選,所選作品不宜太過深奧,但是要有代表性,在線條、色彩、畫作等元素的表達上盡量簡單[2]。
例如,在《服裝搭配ABC》中,要求通過教學讓學生掌握服裝設計的色彩搭配,懂得色彩知識,并引導學生能夠在服裝設計中正確使用對比色和類似色。對此,在教學活動中我就選擇以時裝周走秀為切入點,要求學生進行賞析,并著重對色彩搭配、服裝設計技巧等知識進行詳細講解和分析。此外,在講析過程中還開展了實踐活動,讓學生用手工紙自行設計幾款服裝,并進行組合搭配。這樣不僅確保教學具有藝術性,同時也使得教學更具實踐性、趣味性。
又例如,在《質樸的農民畫》教學時,我首先讓學生自主對教材內容進行學習,也鼓勵他們以小組協作或是合作探究的方式共同對教學內容進行探究,初步了解農民畫的特征和藝術形式;隨后我在課堂上開展了一次畫展,我精心選擇了一些農民藝術家繪制的作品,讓學生進行觀看,并告訴這些作品都是來自于非常普通的農民之手,每一幅畫都具有真實的生活影子,蘊含著農民對生活的熱愛和追求,學生被這一幅幅畫所傳達出來的質樸而熱烈的情感所震撼了。于是,我順勢提出:“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畫農民畫”。
四、增強實踐環節,培養學生創造美
實踐是認知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途徑之一,美術學科兼具動腦動手環節。教師在開展美術教學時應當積極組織學生進行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對多彩世界進行仔細觀察,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以及審美意識,用畫筆將學生眼中的美好世界畫出來,在提高學生繪畫技巧的同時實現審美能力提升的教學目的[3]。
例如,在教《彩紙剪貼》教學時,這堂課屬于設計與應用并重的課程,在此過程中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動手實踐能力。為了能夠更好地實現教學目的,突出教學重點,深入挖掘學生的內在潛能,我根據小學生的認知規律,創設了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在想一想,動一動、畫一畫、剪一剪、貼一貼等方法來為父母、老師亦或是同伴親手制作剪紙賀卡,同時所制作的賀卡要體現出自己的美好祝愿,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自由創作,讓學生通過實踐活動感受到創作的喜悅和樂趣,不斷培養學生的創造美。
五、結語
一言以蔽之,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必須要掌握學生創新思維的特點,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通過多途徑的培養策略開展具有針對性的教學活動,給予學生更為廣闊的想象空間,使學生興趣濃厚,主動性增強,不斷提高學生的美術素養和審美能力。
參考文獻:
[1]朱曉勤.淺析小學美術教學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J].兒童大世界月刊,2017(1).
[2]何代君.美味需品更需“評”——談小學美術課堂教學審美評價能力[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13(2):228-228.
[3]費建.活動教學,讓小學美術課堂充滿活力[J].小學生旬刊,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