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曦
[摘要] 目的 就結石性膽囊炎伴糖尿病患者治療過程中,手術室護理干預的應用效果予以分析探討。 方法 該次研究所選對象均為該院2016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結石性膽囊炎伴糖尿病患者,共60例,隨機將其分為對照組(30例)與觀察組(30例),分別施以常規護理干預與手術室護理干預,對兩組患者的護理總有效率和不良反應發生情況進行比較。結果 兩組護理總有效率比較,觀察組明顯比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也顯著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針對結石性膽囊炎伴糖尿病患者施以有效的手術室護理,效果顯著,可穩定患者血糖水平,并讓患者出現不良反應的幾率大大降低,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使用。
[關鍵詞] 手術室護理干預;結石性膽囊炎;糖尿病;應用效果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7)11(a)-0128-02
結石性膽囊炎作為臨床上一種較為常見的消化膽道系統性疾病,主要臨床癥狀包括腹痛、腹脹、膽道感染而引發的炎癥等。結石性膽囊炎需在的第一時間接受手術治療,以免因結石而形成梗阻[1]。尤其是對同時伴有糖尿病的患者來說,由于血糖長時間處在一個較高的水平,加之患者自身免疫力不高,所以在結石產生感染后便會導致病情進一步惡化。為此,應及時對結石性膽囊炎伴糖尿病患者實施手術治療,但是在治療中也必須對患者采取一定的護理干預。為此,該次研究分別將常規護理干預和手術室護理干預應用于該院2016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60例結石性膽囊炎伴糖尿病患者中,比較二者的護理效果與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該次研究所選對象均為該院2016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結石性膽囊炎伴糖尿病患者,共60例,隨機將其分為對照組(30例)與觀察組(30例)。對照組中男16例,女14例,年齡45~70歲,平均年齡(60.15± 7.58)歲,平均病程(6.14±3.84)年;觀察組中男15例、女15例,年齡43~72歲,平均年齡(62.54±6.49),平均病程(6.28±3.27)。經統計學分析得知,兩組一般資料數據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不會影響該次統計數據。
1.2 護理方法
以包括用藥指導、飲食指導和相關疾病知識科普等內容的常規護理干預護理對照組患者,觀察組患者則接受手術室護理干預,具體如下:
1.2.1 術前護理 大多數情況下,結石性膽囊炎伴糖尿病患者由于需承受生理上疼痛而產生各種不良情緒,如恐懼、緊張等,而這些不良情緒會嚴重影響到患者的治療效果。因此,護理人員在患者剛入院時便就醫院環境和相關的病房探視制度為其做一詳寫介紹,對于患者提出的問題給予耐心解答,使之不良情緒得到有效緩解。同時,護理人員還應叮囑患者家屬多支持鼓勵患者,通過家人的關心讓患者對治愈疾病充滿信心。
1.2.2 術中護理 護理人員應為患者提供一個良好的手術環境,使他們安心接受治療。手術環境應不得高于25℃、但需在22℃以上,濕度介于50%~60%之間;由于患者在手術過程中處于麻醉狀態,對于外界的溫度已不具備感知和自我調節能力,所以應對手術過程中的溫濕度予以嚴格控制,比如針對麻醉時間長、失血量較大的患者,應使之提問不得超過36℃。手術過程中,應充分尊重患者,對其隱私部位做好保護。并把相應體位擺放的作用告知他們;在進行體位擺放時,應提前把支架準備好,防止患者上下肢過度外展,并適當按摩患者的下肢,使之局部血液流通順暢。巡回護士應主動關心患者,給予其鼓勵支持,通過多種方法將其注意力分散,使之不良情緒得到有效緩解。同時術中還要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原則,嚴禁攜帶和手術無關的物品進入手術室。器械護士在手術過程中要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避免手術器械傳遞出錯,且要盡早推出被污染的器械紗布。利用無菌加蓋巾有效保護患者的手術切口,在整個手術過程中,器械護士的動作幅度皆不可過大,以免手術器械或患者的手術切口被細菌侵襲,導致交叉感染的現象發生[2]。手術過程中,應確保患者靜脈通路暢通,嚴格按照醫囑對患者進行輸液,控制一些患者的液體輸入量;將患者術中失血量詳細記錄在冊,在和醫師準確核對后,為患者實施輸血;如果患者輸血量過大,需在輸入前加溫血液,進而讓患者的提問保持在恒定狀態。輸血中對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予以密切觀察,看有未有輸血不良反應發生,若出現需馬上停止輸血;若患者有過敏反應出現,應先肌肉注射異丙嗪,劑量為1 mg/kg;若患者有溶血反應發生,則應在第一時間采取抗休克處理措施。
1.2.3 術后護理 待手術結束后,手術室巡回護理應當面和麻醉醫師做好相關交接工作,交接后利用加溫的生理鹽水對殘留在患者皮膚上的血跡和消毒液進行清洗,;幫助患者盡快從麻醉中恢復意識,在患者蘇醒后,立即將手術成功的消息告知,并幫助患者穿好衣物、蓋好被子,將引流管固定好;通知病房責任護士將病房溫濕度控制在合理范圍內,把患者送回病房,同病房責任護士將交接完成好。術后第2天對患者展開術后隨訪,以患者的主訴予以耐心傾聽。大多數時候,結石性膽囊炎伴糖尿病患者在接受手術治療后均會出現較大的情緒波動,尤其是在麻醉失效后,因為劇烈的切口疼痛感,所以極易引發抑郁。所以,護理人員在實施護理時應密切關注患者的情緒變化,從生理、心理上給予其不間斷的支持。同時叮囑患者調整好心態,正向引導患者,使之盡快恢復。另外給予其科學的飲食指導,避免術后并發癥的發生。
1.3 評價標準
顯效:患者未再出現之前的臨床癥狀,且也沒有腹痛、腹脹以及絞痛等表現,X片未有結石顯示,空腹血糖值也沒有超出正常值范圍,傷口愈合較好;有效:患者有輕微腹痛感存在,空腹血糖值略高于正常值,傷口愈合一般;無效:患者各項臨床癥狀依然存在,甚至有加重跡象。
1.4 統計方法
以SPSS 18.0統計學軟件來統計分析該次研究的所有數據,以(x±s)、[n(%)]表示計量資料、計數資料,檢驗采用t檢驗、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效果比較
兩組患者都根據相應的治療護理計劃順利完成治療。其中對照組中顯效12例、有效10例、無效8例,護理總有效率為73.3%;觀察組中顯效16例、有效12例、無效2例、護理總有效率93.3%,觀察組明顯比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情況比較
對兩組患者術后不良反應情況予以記錄,結果顯示:對照組中有3例傷口感染、2例電解質紊亂、2例低血糖,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3.3%;而觀察組中傷口感染、電解質紊亂,低血糖各僅有1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0%,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3 討論
作為急性膽囊炎中的一種,結石性膽囊炎在臨床上的發病率非常高,其發病主要是因為細菌入侵或膽囊管被堵塞,進而引發膽囊炎癥感染和膽囊結石所致,患者一旦發病,右上腹部會有陣發性絞痛出現。而諸如黃疸、寒戰、發熱等也為其臨床主要特征。針對該病的治療臨床主要為手術方式,但在整個圍手術期卻有各種護理風險因素存在,特別是對結石性膽囊炎伴糖尿病的患者來說,其并發切口感染等并發癥的幾率更高,而這與其機體免疫功能減弱,且機體也處在高血糖代謝狀態有很大關系,同時也讓患者在住院治療上花費更多的時間,不僅要承受生理、心理上的痛苦,且也面臨嚴重的經濟負擔[3]。因此將科學合理的手術室護理應用于結石性膽囊炎伴糖尿病患者中不但很有必要且也非常重。
作為一種系統性、精細化的手術護理模式,手術室干預主要是結合患者的具體情況沖3個時間段(術前、術中、術后)給予其相應的護理干預,術前訪視,訪視過程中把健康教育、心理護理納入重點內容,有助于患者進一步認知手術相關知識,讓他們對手術治療的重要性有一充分認識,積極配合手術治療[4]。術中則以環境戶護理、體位護理、輸血輸液配合為重點,其能夠將手術環境、體位對手術的干擾降到最低,防止輸血輸液不良反應方面的風險因素發生,以順利完成手術。由于患者在術后麻醉蘇醒期存在一定風險,極易由于意識恢復延遲而引發多種并發癥,讓手術效果受到影響,所以應對麻醉蘇醒期護理以及術后訪視、交接等內容多加重視,如此一來可極大的幫助病房責任護士對患者的手術情況有一更好的掌握,將更加合理的術后護理內容提供給患者。
該次研究中,兩組護理總有效率比較,觀察組明顯比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也顯著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針對結石性膽囊炎伴糖尿病患者施以有效的手術室護理,效果顯著,可穩定患者血糖水平,并讓患者出現不良反應的幾率大大降低,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呂霞.探討結石性膽囊炎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術前術后護理方法[J].糖尿病新世界,2017,20(6):132-133.
[2] 張立英.結石性膽囊炎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圍手術期護理研究[J].中國醫藥指南,2016,14(2):229-230.
[3] 張杰.護理干預在結石性膽囊炎伴2型糖尿病患者圍術期中的應用[J].糖尿病新世界,2014,34(22):97.
[4] 陳重.結石性膽囊炎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術前術后護理效果[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7,11(22):141-143.
(收稿日期:2017-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