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平
[摘要] 目的 觀察糖皮質激素治療前后大皰性類天皰瘡(BP)患者糖尿病患病情況及臨床特點。 方法 隨機選取2016年1月—2017年10月該院收治的BP患者30例,將這些患者作為BP組,另選取同期該院收治的濕疹患者30例為濕疹組,對兩組患者糖皮質激素治療前后2型糖尿病診斷情況、糖皮質激素治療后糖皮質激素誘導性糖尿病診斷情況、BP組無糖尿病史患者代謝綜合征與糖皮質激素治療后糖皮質激素誘導性糖尿病的相關性進行統計分析。結果 BP組患者的2型糖尿病發生率顯著高于濕疹組(P<0.05),非糖尿病發生率顯著低于濕疹組(P<0.05),糖皮質激素誘導性糖尿病發生率23.3%(7/30)顯著高于濕疹組6.7%(2/30)(P<0.05),無糖尿病史有代謝綜合征病史患者糖皮質激素治療后糖皮質激素誘導性糖尿病發生率顯著高于無代謝綜合征病史患者(P<0.05)。結論 無糖尿病史有代謝綜合征病史的大皰性類天皰瘡(BP)患者更易發生糖皮質激素糖皮質激素治療后誘導性糖尿病,值得臨床充分重視。
[關鍵詞] 糖皮質激素;大皰性類天皰瘡(BP);糖尿病
[中圖分類號] R758.6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7)12(a)-0095-02
老年人是BP的高發人群,現階段,臨床還沒有明確其發病病因,普遍認為遺傳、感染、物理等因素可能對其造成了直接而深刻的影響[1]?,F階段,臨床普遍認為[2],BP屬于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一線治療方案為對糖皮質激素進行系統應用,需要長期維持治療,在此過程中嚴格依據患者的實際病情,但是會促進皮質功能亢進綜合征、糖及蛋白質代謝異常、水電解質紊亂等嚴重不良反應的發生,對感染進行誘發或促進其加重。相關醫學研究表明[3],其達到了13%~38%的病死率。現階段,臨床普遍認為,糖皮質激素在較大程度上影響著血糖。該研究隨機選取2016年1月—2017年10月該院收治的BP患者30例,觀察了糖皮質激素治療前后大皰性類天皰瘡(BP)患者糖尿病患病情況及臨床特點,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該院收治的BP患者30例,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經臨床表現、免疫熒光等確診為BP,均接受糖皮質激素治療;排除標準:將對糖皮質激素過敏等患者排除在外。其中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16例,年齡51~87歲,平均(73.0±10.2)歲。將這些患者作為BP組,另選取同期該院收治的濕疹患者30例為濕疹組,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為泛發性濕疹患者,均接受糖皮質激素治療;排除標準:將糖皮質激素過敏等患者排除在外。其中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4例,年齡52~87歲,平均(72.8±10.4)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將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接受潑尼松、潑尼松龍、氫化可的松等糖皮質激素治療情況、激素治療前后血糖監測數據等收集起來,為方便研究,統一換算成潑尼松劑量。
1.3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兩組患者糖皮質激素治療前后2型糖尿病診斷情況、糖皮質激素治療后糖皮質激素誘導性糖尿病診斷情況、BP組無糖尿病史患者代謝綜合征與糖皮質激素治療后糖皮質激素誘導性糖尿病的相關性等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糖皮質激素治療前后2型糖尿病診斷情況比較
BP組患者糖皮質激素治療后2型糖尿病發生率顯著高于治療前(P<0.05),非糖尿病發生率顯著低于治療前(P<0.05),但濕疹組治療前后2型糖尿病、非糖尿病發生率之間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兩組患者的2型糖尿病、非糖尿病發生率之間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BP組患者的2型糖尿病發生率顯著高于濕疹組(P<0.05),非糖尿病發生率顯著低于濕疹組(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糖皮質激素治療后糖皮質激素誘導性糖尿病診斷情況比較
BP組患者糖皮質激素治療后糖皮質激素誘導性糖尿病發生率23.3%(7/30)顯著高于濕疹組6.7%(2/30)(P<0.05),見表2。
2.3 BP組無糖尿病史患者代謝綜合征與糖皮質激素治療后糖皮質激素誘導性糖尿病的相關性分析
BP組30例患者中,有糖尿病病史5例,無糖尿病病史25例,其中有代謝綜合征病史6例,糖皮質激素治療后糖皮質激素誘導性糖尿病發生率為50.0%(3/6);無代謝綜合征病史19例,糖皮質激素治療后糖皮質激素誘導性糖尿病發生率為10.5%(2/19)。有代謝綜合征病史患者糖皮質激素治療后糖皮質激素誘導性糖尿病發生率顯著高于無代謝綜合征病史患者(P<0.05),見表3。
3 討論
自身免疫一方面對BP發病造成了直接而深刻的影響,另一方面也對糖尿病發病造成了直接而深刻的影響,一些相關醫學學者認為[4],BP與糖尿病的發生有一些關聯存在,蛋白的糖基化會有一系列復雜病理生理變化產生,影響表真皮交界處的各種蛋白后會將BP抗原暴露出來,從而促進BP的產生,因此,相關醫學學者認為[5],和一般人群相比,糖尿病人群具有較高的BP發病率。但是,現階段,很多相關醫學研究均表明[6-7],和同年齡段人群相比,BP患者具有相似的糖尿病發病率。該研究結果表明,BP組患者糖皮質激素治療后2型糖尿病發生率顯著高于治療前(P<0.05),非糖尿病發生率顯著低于治療前(P<0.05),但濕疹組治療前后2型糖尿病、非糖尿病發生率之間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兩組患者的2型糖尿病、非糖尿病發生率之間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BP組患者的2型糖尿病發生率顯著高于濕疹組(P<0.05),非糖尿病發生率顯著低于濕疹組(P<0.05)。BP組患者糖皮質激素治療后糖皮質激素誘導性糖尿病發生率23.3%(7/30)顯著高于濕疹組6.7%(2/30)(P<0.05)。BP組30例患者中,有糖尿病病史5例,無糖尿病病史25例,其中有代謝綜合征病史6例,糖皮質激素治療后糖皮質激素誘導性糖尿病發生率為50.0%(3/6);無代謝綜合征病史19例,糖皮質激素治療后糖皮質激素誘導性糖尿病發生率為10.5%(2/19)。有代謝綜合征病史患者糖皮質激素治療后糖皮質激素誘導性糖尿病發生率顯著高于無代謝綜合征病史患者(P<0.05),和上述相關醫學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無糖尿病史有代謝綜合征病史的大皰性類天皰瘡(BP)患者更易發生糖皮質激素糖皮質激素治療后誘導性糖尿病,值得臨床充分重視。
[參考文獻]
[1] 喻路.76例大皰性類天皰瘡臨床回顧性分析[D].沈陽:中國醫科大學,2015.
[2] 侯晶梅.118例天皰瘡和99例大皰性類天皰瘡的回顧性分析[D].銀川:寧夏醫科大學,2015.
[3] 易雪梅,丁楊峰,馬駿,等.激素治療大皰性疾病引起真菌感染回顧性分析[J].中國真菌學雜志,2012,7(5):280-283.
[4] 孫祖鳳,顧寧琰,周敏,等.天皰瘡和類天皰瘡患者發生糖皮質激素誘導性糖尿病的風險和危險因素分析[J].中華皮膚科雜志,2014,47(6):381-384.
[5] 劉玉斌.中西醫結合治療2型糖尿病合并類天皰瘡1例[J].光明中醫,2016,31(8):1162-1163.
[6] 嚴曉偉.代謝綜合征(4)代謝綜合征與Ⅱ型糖尿病(續完)[J].中國循環雜志,2011,26(5):328-330.
[7] 張立明,吳劍,肖汀.等.中國大皰性類天皰瘡的治療及死亡率[C]//第三屆東北三省暨內蒙古自治區免疫學學術會議論文集.2013:369.
(收稿日期:2017-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