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 鞏維佳 劉洋
[摘要] 目的 探究健康教育干預措施對社區糖尿病管理的影響。方法 隨機選取2015年1—6月在該社區建立慢性病健康檔案的110例糖尿病患者為研究對象,所選患者均符合我國相關糖尿病診斷標準。依據護理方式差異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55例。實驗組接受常規護理和健康教育干預,對照組僅接受常規護理,分析兩組護理前后的心理狀況、血糖水平及自我管理能力,健康教育干預周期為3個月。 結果 通過相應護理干預之后,兩組患者的心理狀況均得到顯著改善,其中實驗組患者的抑郁和焦慮等不良心理情緒的改善程度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護理干預后兩組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和餐后2 h血糖水平均明顯下降,其中實驗組的血糖水平下降值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通過相關護理干預后,實驗組患者的各項自我管理能力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 結論 給予社區糖尿病患者相關健康教育護理干預,可以顯著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況,增強自我管理能力,同時還可促進血糖水平的降低,值得在社區慢性病護理工作中推廣使用。
[關鍵詞] 糖尿病;健康教育;自我管理;血糖水平;心理狀況
[中圖分類號] R58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7)12(a)-0143-02
糖尿病是一種慢性代謝性疾病,主要特征為血糖水平升高,是當前社會的一種高發病和常見病,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糖尿病呈高發趨勢[1]。當前,我國糖尿病患者多達9 000萬,該病已成為繼心腦血管、腫瘤疾病以后的第3大嚴重危及人類身心健康的慢性病[2]。在社區糖尿病健康教育工作中,持續的技能培養、疾病管理知識和醫療支持均同樣重要,良好的健康教育護理干預不僅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生活狀態,還能增強他們的自我管理能力,這有助于早期預防、發現糖尿病并發癥,有效控制血糖水平,進而增強患者接受治療的依從性,但是糖尿病健康教育護理干預并未得到普及。鑒于此,該組研究調查分析了該社區2015年1—6月健康教育護理干預措施對糖尿病患者110例的影響狀況,所得結果較為理想,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在該社區建立慢性病健康檔案的110例糖尿病患者為研究對象,且均符合我國相關糖尿病診斷標準。依據護理方式差異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55例。實驗組男22例,女33例;年齡29~77歲,平均年齡(59.6±4.3)歲;病程1~18年,平均病程(11.1±2.8)年。對照組男21例,女34例;年齡28~79歲,平均年齡(58.8±4.6)歲;病程1~17年,平均病程(11.4±2.4)年。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和病程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備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護理,主要包括發放糖尿病健康知識手冊、用藥指導、定期監測血糖等。實驗組在對照組的護理基礎上再接受健康教育干預,具體流程如下:①心理干預 密切注意糖尿病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緒,及時給予心理疏導,用安慰性、鼓勵性的話語減輕其心理負擔;定期組織糖尿病患者參與有關專題講座,通過經驗交流,增強其接受治療的依從性和自信心。②行為干預 告訴糖尿病患者健康生活的重要性,規避對血糖產生消極影響的行為,適度加強鍛煉,增強治療效果。③飲食干預 告知患者應選擇低脂、低鹽、清淡、易消化、高蛋白、高纖維素食物,避免刺激性飲食;注射胰島素時間或者服用降壓藥的時間應與進餐時間相配合。④藥物干預 告訴患者及家屬合理用藥的重要意義,囑咐他們按時服藥,引導家屬督促患者正確用藥[3]。
1.3 臨床療效評定指標
①檢測血糖:社區護理干預前后,抽取所選患者的空腹靜脈血和餐后2 h靜脈血,檢測空腹血糖水平和餐后2 h血糖水平。②評定心理狀況:運用SDS、SAS評分表統計分析糖尿病患者的抑郁和焦慮情況,SDS 評分≥41表明存在抑郁情緒,<41表明情緒正常;SAS評分≥40表明存在焦慮情緒,<40表明情緒正常。③評定自我管理能力:健康教育前后。對患者的各項自我管理能力進行評分,主要調查內容為血糖儀自測技術、一般糖尿病知識以及識別和處理糖尿病并發癥能力,分數越高表明患者掌握程度越好[4]。
1.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14.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用(x±s)表示計量資料,資料間的比較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比較護理干預前后兩組病患的血糖水平
通過健康教育干預后,實驗組和對照組患者的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水平均顯著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健康教育干預以后實驗組患者的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2,t=18.214)。見表1。
2.2 比較護理干預前后兩組病患的心理狀況
健康教育干預以后,實驗組患者的SAS評分及SDS評分均顯著降低,且健康教育前后的評分之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實驗組患者接受健康教育后的SAS評分和SDS評分都明顯低于對照組(P=0.011,t=15.315)。見表2。
2.3 比較護理前后兩組病患的自我管理能力
通過健康教育后,實驗組和對照組患者的一般糖尿病知識、血糖儀自測技術、和識別、處理糖尿病并發癥等自我管理能力均得到提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健康教育干預后,實驗組患者的各項自我管理能力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P=0.008,t=16.216)。
3 討論
糖尿病是一種非傳染性的慢性疾病,糖尿病患者如果不能得到及時治療或者有效護理,則極易發生糖尿病腎病、糖尿病腦病等并發癥。糖尿病病程較長,臨床治療過程容易受到各類因素影響,無法獲得最佳療效[5]。當前,尚未出現可完全治愈糖尿病的有效藥物和有效治療方案,但是可以借助多種輔助手段,合理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為了更好地鞏固糖尿病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需要給予患者健康教育干預護理,以此配合臨床治療,從而提高患者接受臨床治療的依從性,優化病情康復進程。
諸多研究顯示,多數糖尿病病患因生活、用藥等習慣不規范,致使其血糖無法得到有效控制,甚至惡化[6-7]。此外,社區糖尿病患者的文化程度、職業均不相同,多數患者不了解糖尿病相關知識,進而影響其接受藥物治療的依從性,例如患者擅自停藥或減少藥物劑量,這不僅會降低療效,還會加重糖尿病病情。健康教育護理干預模式以改變糖尿病患者的認知方向,通過正確的健康指導來督促患者認識健康行為,在用藥、飲食和生活方面規范自身行為,進而實現配合藥物治療。其中心理護理干預能改善患者的抑郁、焦慮等不良心理情緒,幫助他們建立戰勝疾病的自信心;用藥干預指導能使患者理解準確用藥的重要性,做到按時、按醫囑服藥;行為干預可引導患者減少影響血糖升高的行為,通過體育鍛煉增強免疫力;飲食干預能督促患者健康飲食,避免因飲食不健康引發的刺激現象。因而健康教育護理干預在社區老年糖尿病人群中具有重要價值。
該組研究結果表明,通過健康教育護理干預,細致化的心理護理和用藥指導能增強患者對糖尿病健康知識的準確認知,改善其不良心理情緒,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此外,從健康教育的護理干預狀況來看,實驗組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和餐后2 h血糖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患者,這也提醒我們準確運用健康教育護理干預,能有效規范糖尿病患者的日常用藥習慣,以提高藥物治療效果。
綜上,在常規用藥指導基礎上,再給予患者健康教育護理干預,能有效增強患者用藥依從性,值得在臨床護理中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張迪,秦玲. 健康教育對城市某社區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影響的研究[J]. 中華全科醫學,2016,14(8):1356-1358.
[2] 孔麗儀,何桂英,黃麗嬋. 淺析社區開展糖尿病健康教育活動對老年患者的影響[J]. 中國實用醫藥,2016,11(36):190-192.
[3] 戴國強,戴家強. 微信健康教育平臺對社區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響分析[J].中國初級衛生保健,2017,31(4):49-51.
[4] 張玉玲. 社區健康教育管理模式對社區糖尿病患者病情的影響觀察[J]. 中國社區醫師,2017,33(5):136,138.
[5] 陳菊香. “糖友”俱樂部式健康教育管理對社區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和生活質量的影響[J]. 現代醫院,2013,13(12):154-156.
[6] 夏麗,李玲. 個體化健康教育管理對社區糖尿病患者生活質量及遵醫行為的影響[J]. 中國醫藥科學,2017,7(16):245-247.
[7] 黎淑馨,龐健,馬月紅,等.健康教育對社區高血壓及糖尿病患者管理效果的觀察[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4,23(1):106.
(收稿日期:2017-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