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第二十四中學位于哈南工業新城核心區,始創于1953年,1978年被評為黑龍江省首批重點高中,2002年被評為黑龍江省示范性高中。實現了從一般學校到現代化學校的歷史性跨越,發展成為辦學條件先進、教師專業素質過硬、信息技術一流、“反思教育”漸成品牌的優質普通高級中學,得到了學生、家長、教育同仁以及社會的廣泛認可。
哈爾濱市第二十四中學校長范麗琴于2009年提出“反思教育”,9年來一直在學校倡導、實踐“反思教育”,并進行總結與提煉。2017年10月,范麗琴出版32萬字的專著《此岸反思 彼岸幸福》,對“反思教育”進行綜合闡述。
在范麗琴的帶領下,在“反思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哈爾濱市第二十四中學近年榮獲“黑龍江省教育系統先進集體”“黑龍江省中小學師德先進集體”“哈爾濱市教育系統先進集體標兵”“哈爾濱市第一屆校園文明單位”“哈爾濱市平安校園”等稱號。范麗琴個人先后獲得黑龍江省特級教師、哈爾濱市第三十六屆勞動模范、哈爾濱市“身邊的好校長”標兵、哈爾濱市巾幗建功標兵。
何為反思教育?“反思教育”如何助推學校發展、助力學生幸福成長?筆者專訪了范麗琴,找尋反思教育的密碼。
問:什么是反思教育?請給我們介紹一下其理論體系。
范麗琴:在反思教育中,反思是指教師或學生思考過去的自己的或他人的事情,從中總結經驗、教訓,揚長避短,在思想上有所收獲,在品質上有所提升,在方法上有所指引。反思教育指以課題實驗課為載體,以學生和教師為主體,以教師學會有效教學、學會行動研究,學生學會自主學習為目的,教師實行四段反思,即為行動做反思——研究同級同學科備課,對行動進行反思——學科課題小組觀課,在行動中反思——課堂教學應變能力的培育 ,在行動后反思——課后集體研討反思和個人反思,學生學會五種反思,即反思學習、反思實踐、反思生活、反思品質、反思道德。
我們認為反思奠定幸福。反思是幸福的基礎,是方法,是途徑;幸福是反思的終極指向,是結果,是目的。反思意識的建立、反思能力的形成、反思習慣的養成能讓教師獲得從教的幸福、為師的幸福;能讓學生體悟到學習的真諦、質疑的快樂、合作探究的愉悅,以重新審視自我、評價自我,找到自身的價值,從而獲得幸福。
我們打造反思特色文化。教師以反思課程為載體,借助行動研究,不斷探索與解決教學方面的問題,將教師學會有效教學、學會行動研究與學生學會主動學習統一起來,提升以課堂有效性為核心的教學合理性,通過教師四段反思、學生學會五種反思,最終使教師和學生共同發展,為師生的幸福奠基。
經過不斷發展,我們形成了反思特色文化體系。學校以“反思奠基幸福”教育思想為基點,以打造“反思特色文化名校”為目標,以反思特色文化創建為核心統領學校各項工作,通過較長時間實踐積淀,理論優化,逐漸形成優質的穩定的個性化的整體特色辦學體系。具體指對反思特色文化相關理念的梳理、反思特色文化相關操作的整合、反思特色文化相關評價的探索,構建教師與學生為主體的教與學的反思、學科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構建的反思、學科課程體系的反思、特色文化體系的反思的實踐與研究。
問:什么原因使您決定帶領學校走“反思教育”這一特色文化路線?
范麗琴:1988年我從哈爾濱師范大學畢業,留在省城哈爾濱市從教。從那時開始到現在任教近30年,我在教學中一直注重反思,因此成長很快。由教師到教研員、進修學校副校長、校長,身份在變,但是反思的習慣卻一直沒變,如果說每一步的成功和收獲都是一種幸福,那么這種幸福的來源便是反思。
2009年,通過層層考核、公開競聘,我成為哈爾濱市第二十四中學校長。高中教育教學活動應該是與人的生命發育、成長聯系在一起的,教師和學生都渴望獲得成長的積累和成功的喜悅。作為校長,我覺得我應該帶領大家去思考,去實踐,于是從第一天開始,我就告訴自己,要將反思作為一種品質,在全體二十四中師生心中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基于這種思考,我們開始了“反思教育”這種將教研、科研和培訓融為一體的,以一線教師和學生為主體的,學校全員參與的特色文化路線的實踐。
問:帶領哈爾濱市第二十四中學在組織實施“反思教育”文化建設的路上,您遇到過什么樣困難?怎樣解決這些問題?
范麗琴:如何讓師生形成思想共識,如何從教師專業發展的角度做好特色研究,如何深入地研究,如何形成立體豐滿的體系這四個方面是反思教育文化建設路上遇到的難點。
我們分四個階段解決了以上問題。第一階段,即反思教育初始階段,主抓課題研究。我校申報了哈爾濱市規劃重點課題——“反思法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提高課堂有效性實踐應用的研究”,通過科研引領,為反思教育建設保駕護航,教師形成反思品質,養成反思習慣,進而達成共識。
第二階段為反思教育發展階段,主抓項目創建。2013年,我校申報了“反思特色文化”創建項目,開始創建反思特色文化學校,形成文化引領。
第三階段為反思教育提升階段,“五位一體”全方面實踐。2015年3月,我校依托校本研修項目研究示范校,全面開展反思型典型課堂構建,反思型典型教師培養、反思型教研組創建,反思型學生培養,反思特色文化建設進入“五位一體”的階段。
第四階段為反思教育縱深發展階段,打造體系。2017年4月,我校申報的黑龍江省教育科學規劃辦十三五重點課題“構建反思特色文化體系的實踐與研究”開題,標志著反思特色文化體系創建的研究正式開始。
反思特色文化體系創建注重四個領域、五個維度、六個深度、七個研修。四個領域指教與學的反思、學科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構建的反思、學科課程體系構建的反思、特色文化體系構建的反思。五個維度指反思發生在課堂——對高效課堂的研究;反思發生在教師身上——對教師專業化發展的研究;反思發生在學生身上——對學生幸福成長的研究;反思制度建設——校本研修制度體系的研究;反思文化積淀——學校反思特色文化創建的研究。六個深度指深度學習、深度備課、深度教學、深度反思、深度研究、深度合作。七個研修指教學設計與教學實施研修;高效課堂與教學特色的研修;中青年骨干教師成長的研修;反思與教師專業發展的研修;德育反思特色課程與班主任專業能力的研修;師德修養的研修;歸檔合理與規范的研修。探索反思教育理念體系、反思教育操作體系、反思教育評價體系,逐漸形成優質的穩定的個性化的整體特色辦學體系。
問:如何將“反思教育”的成果惠及每一個學生?
范麗琴: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我們每一個中國人應該擔當的使命,學生是民族的未來,理所當然應承擔起此重任。但是很難想象一個缺少反思精神、缺少幸福感的人能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了國家的富強、民族的振興而奮然前行。所以教育應自覺提供反思、交流與頓悟的平臺,讓學生在充分認識自我的基礎上覺醒,使學生能夠常懷敬畏心、感恩心與責任心,進行自我反思和自我建構。這樣培養出的學生才會邁出雙腳、張開雙臂、挺起胸膛,真正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
基于此,結合我校實際,我們強調每日反思——引導學生踐行現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每天四問”,把其作為學生每晚睡覺前的思想必修課,強化學生的反思意識、反思習慣、反思品質;重視階段反思——指導學生對發展前途的規劃和反思,制定學期學習計劃;重視計劃的階段性反思——學習中,針對預習、聽課、作業、復習鞏固、總結提高等方面進行反思,對薄弱學科進行反思,對考試后的調整進行反思,對高中階段人際關系進行反思,并將其制度化、常態化。
此外,我們承擔了全國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重點課題之“新四化”背景下城鄉德育生態構建研究的子課題——“生態體驗下學校反思特色德育課程的研究”。該課題以生態體驗理論為靈魂,以我校“反思奠基幸福”教育思想為依托,以生態體驗操作模式下學校對于特色德育課程創建的研究成果為邏輯起點,以全省深化普通高中課程改革為契機,通過對反思特色德育課程相關理念的梳理、操作的整合、評價的探索,構建以班主任及教師與學生、家長為主體的,班主任及教師教學與管理的反思、學生學的反思為研究領域的反思特色德育課程的實踐與研究。
我們形成了由必修、選修、活動三大類組成的反思特色德育課程。必修類包括德育實踐活動課、德育學科滲透課、心理課程、經典誦讀等;選修類包括社區志愿服務、走進動漫基地、走進云谷、走進731陳列館、走進夏青藝術紀念館、走進中航工業哈爾濱東安發動機有限責任公司、走進中航工業哈爾濱飛機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走進東北輕合金有限責任公司、走進可口可樂公司、走進百威啤酒博物館、走進家樂福等;活動類包括讀書活動、軍訓活動、高三畢業典禮、高二成人儀式、藝術節、人生規劃活動等。在尊重學生個體生命的前提下,促進他們幸福成長。
問:實施“反思教育”以來取得哪些成果?
范麗琴:反思教育一路走來,一路凝結著全體二十四中人的汗水和心血。
第一,形成了一系列符合學校特色發展的具有豐富內涵、深廣外延的概念,比如反思、幸福、反思法、反思特色文化、反思特色文化體系。
第二,建立了“3+1”課堂教學模式。反思教育立足課堂教學,以問題為切入點,突出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提出了具有鮮明特色而高效的“3+1”課堂教學模式,即40分鐘的課堂教學,教師的講不超過30分鐘,學生的練不少于10分鐘。我們以課題實驗課為依托,檢驗“3+1”課堂教學模式。課題實驗課不僅包括教師授課,而且包括同組教師的課堂觀察,講課教師進行主反思,聽課教師進行評價性反思,學年主管領導參與評價指導“備-講-觀-評-研”整個環節。模式應用中,我們研究制定了具有反思特色的十類觀課量表,使高效課堂的研究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
第三,形成了教師成長策略與有效途徑。教師在每一個階段成長過程中學習、反思、研究、改變都必不可少。從教師專業發展的角度講,反思教育是把學習、反思、研究、改變作為教師成長的途徑。反思教育明確了有效提高課堂效率的研究模式——備講觀評研;明確了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研究方法——同課異構;明確了打造典型名優教師的研究手段——教學風格展示課;明確了加快青年教師成長的研究途徑——課堂教學考核課;明確了讓反思發生在學生身上的研究載體——反思特色課程;明確了校本研修的研究機制——制度保障。
第四,打造了共生團隊。形成了一系列的教師發展與專業學習共同體,教學工作整體關聯、動態涌現、交互融通和多元共生。我們重點打造學科共同體,跨學科共同體和班主任三個典型共生團隊。
在操作上,我們以學校教育教學實踐中的實際問題為研究內容,以促進教師、學生發展為目的,以“備、講、觀、評、研”為課堂教學研究模式,以師徒結對子為輔助,開展團隊探索活動研究,打造學科共同體;通過強化不同年級課程的縱向整合研究,加強課程間的橫向整合研究,靈活實施“3+1”課堂模式,增進不同學科教師間的交流和對話,激發常規教學研究的生命力,碰撞教學工作靈感,從而將課題研究落到實處,以“課題實驗課”為依托建設跨學科共同體;我們還打造以德育集體備課為主要手段的班主任共同體,堅持班主任定期培訓、新老班主任定期交流的德育集體備課制度,共同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等顯性與隱性課程的資源開發和實施,深化綜合實踐活動等薄弱課程常態化研究,提高實踐育人水平。我們的德育集體備課開拓了立德樹人的新領域,走在了德育的前沿。
第五,梳理教師教育理念。反思教育把梳理教育理念作為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一環。很多教師有豐富的教學經驗,但是他們很少去提煉、梳理自己的教育思想,因此我們在常規教學中,無論是年輕教師,還是老教師,都要求他們根據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提煉概括出自己的教育教學理念。
通過提煉教育教學理念,青年教師、有經驗的老教師會思考、有改進。這是教師專業成長深層次的蛻變與升華的至關重要的階梯。這樣促進教師進一步提升自己的理念并轉化為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從而堅定自己的教育信仰,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增強自己的幸福感。
反思教育一直行走在路上。未來,反思教育將會與新高考改革緊密結合,以課程建設、課堂變革、評價支撐為依托,注重教育信息化,打造一批頂尖的學科和學科群,同時在現有國際班的基礎上,繼續拓展國際辦學新領域,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復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