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樞
[摘要]馬克思主義哲學回應“互聯網+”背景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想追求,兩者在不斷地深度融合過程中,出現人類異化現象新表征、人類互聯共通新渠道、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新思路。迫切需要馬克思主義哲學始終保持對人類異化現象辯證地批判反思,形成人類命運共同體在“互聯網+”背景下實現的新觀念及探尋利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傳播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理想目標的新出路。
[關鍵詞]“互聯網+”;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人類命運共同體
[中圖分類號]BO -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 (2018)02-0098-03
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于全球化趨勢暗流涌動的19世紀40年代,是無產階級革命家在總結世界工人階級為求得生存和解放的革命實踐經驗基礎上,確立的以實現全人類的解放與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為根本宗旨的新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無產階級進行斗爭的理論武器,是以實踐性為基礎的,科學性、革命性相統一的新哲學,它的價值意蘊在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中得到不斷的彰顯,其內涵在實踐的過程中得到不斷地豐富與發展。二戰結束以后,隨著科學技術的日益進步,人類社會進入到以知識、信息和自動化為主要表征的科技革命時代。隨著互聯網與實體經濟中的服務、制造深度融合,“互聯網+”時代也隨之到來。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觀照“互聯網+”背景下所帶來人類社會生產、日常生活以及思維方式的變化,不難發現,這些變化與馬克思主義哲學與時俱進的精神品質相得益彰。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互聯網+”的內在契合
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前,許多學者都試圖構想出人們之間互聯共通、和諧交往的美好愿景,但由于受到歷史觀的局限,這些構想沒能作用于現實。隨著以互聯網為核心的新興技術手段的不斷升級,人與人的交往逐漸跨越時空屏障,互聯互通的交往更加便捷高效,獲得更加豐富多樣的交往方式與手段。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上世紀40年代的產物,之所以能在“互聯網+”背景下發揮效用,正是因為它基于實踐又能做到與時俱進的可貴品質,使得二者之間能夠始終保持內在的兼容并蓄。
(一)兩者具有共同的理論基礎
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隨著第一次工業革命展開,自然科學領域取得了許多前所未有的成就。哲學作為時代精神的精華,理應根據自然科學領域和人類社會的變革,因時適宜地創造出符合人類社會發展要求的新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即是建立在這種人類彼此間日益互聯共通的時代背景下的產物。以達爾文生物進化論為代表的近代自然科學,作為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創立的重要思想來源之一,曾獲得恩格斯很高的贊譽,他認為“由于這三大發現和自然科學的其他巨大進步,我們現在不僅能夠說明自然界中各個領域內的過程之間的聯系,而且總的說來也能夠說明各個領域之間的聯系了,這樣,我們就能夠依靠經驗自然科學本身所提供的事實,以近乎系統的形式描繪出一幅自然界聯系的清晰圖畫。”自然界的普遍聯系已經成為科學論證的、不可辯駁的事實。在社會經濟領域,由于工業革命和新航路的開辟,資本市場可以跨越了國界,人們彼此間一般性的交往共通轉向了人類社會普遍聯系,民族產業也走向了世界市場。正如馬克思恩格斯所說:“資產階級由于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物質的生產是如此,精神的生產也是如此。”當資本在整個世界運轉起來,昭示著全球化的暗流涌動,正是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在人類社會歷史領域的實踐校驗,人類從此擁有著更為強大、更有說服力的理論武器,可以對資本主義社會蘊藏著的各種深層次危機與矛盾進行考察,揭開“人類社會或社會化的人類”發展的歷史之謎。“互聯網+”背景下的社會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社會歷史根源沒有變,辯證唯物主義中普遍聯系的觀點依舊能夠使用,兩者具有互聯共通的理論基礎。
(二)兩者具有共同的思想內容
馬克思主義哲學將世界看作是一個普遍聯系的整體,無論是自然界、人類社會,還是人的思維都存在在普遍聯系之中,人們通過一般性的交往行為,互相傳遞著思想與經驗。與此同時,馬克思主義哲學還對資本主義世界的異化現象進行辯證性的批判,認為以私有制為基礎的資本主義社會,不利于實現全人類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根本宗旨。馬克思首次充分肯定資本主義社會對全球化的推進作用,但由于資本主義本身的固有弊端,容易造成人受制于資本的情況出現,人類社會在資本的控制下產生異化,最終致使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對立現象更加嚴峻。同時,馬克思預言:“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指明實現全人類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實現出路,借助人民群眾的力量進行革命,才能真正實現全人類的解放。“互聯網+”背景下的人類交往行為,正在促成這人類共同體的建立,與馬克思主義哲學具有共同的思想內容。
(三)兩者具有相似的價值追求
“互聯網+”的背后,仍然沒有走出人對物的依賴關系。因此,馬克思主義哲學所闡釋的觀點依然具有很強的現實指導意義。首先,從以技術為表征的生產力水平來看,“互聯網+”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技術發展水平存在著高低差異。但兩者就社會形態的變革而言,人對物的依賴關系并沒有因技術發展水平的進步而改變,甚至人對物的依賴關系正在日益加深。究其根本,技術的變革并沒有從觸及到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問題的根基。其次,“互聯網+”與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人類社會交往的態度上具有一致性。“互聯網+”“每一個交匯點都是平等的,每一個交匯點到達另一個交匯點,有一張鏈接所有交匯點的網提供無限種可能的途徑”。“所有的你,都讓我變得更強;所有的我,都讓你變得更加有效。”馬克思主義哲學強調人與人在平等交往中,需要將整個人類作為觀照對象,在充分發揮人的主體性的同時,達到全人類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的發展。因此,兩者具有共同內在追求和一致的價值旨歸。
二、“互聯網+”時代馬克思主義哲學面臨的新問題
習近平同志在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開幕式上,利用馬克思主義“實現自由全面發展人”終極目標觀照當今時代背景,收獲了“互聯網+”時代所帶來的雙重效用:一方面,人與人之間可以在互聯共通的深度交往,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開拓、創新提供新的契機與可能。另一方面,人類社會在“互聯網+”的背景下會面臨諸多現實問題,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在新時期的發展提出了新挑戰。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批判需要新的反思
“互聯網+”背景下人對物的依賴關系并沒有消失,反而人類社會面臨的更大的風險,人類異化現象相應出現新的表現形式。從本質上講,“互聯網+”所帶來的新興技術手段更迭是資本主義世界以對人類剝削、壓制手段上的創新。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指導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學先導,應及時做出新批判性反思,以保證“互聯網+”背景下人類互聯互通的交往和人類網絡空間共同體的建構,能夠始終保持正確發展方向。首先,“互聯網+”使資本在虛擬的經濟環境中,贏得生存空間獲得力量,這可能會造成人們對實體經濟輕視和對虛擬生產勞動與經濟的盲目崇拜。其次,“互聯網+”以“Buy+”的技術手段捕獲消費者的偏好,以深度誘惑的方式激發人的消費欲望,人們在超真實的消費過程中容易走向精神上的迷失。最后,“互聯網+“會將個人對消費品、資本和權力等的瘋狂追逐累加起來,構成破壞整個人類社會安寧與祥和的潛在危機。除此之外,“互聯網+”還會造成人與人交往的異化。現實的熟人社會與匿名的陌生人在“互聯網+”的背景下被深度融合到一起,因其隱蔽性、交互性和虛擬化的固有特征,人們渴望將心中的美好分享給匿名的陌生人,卻在現實中與熟人的心靈相疏離,因此,人與人間的交往變成了生熟異化的關系。這就更加要求著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對社會現實進行批判與反思。
(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核需要新的拓充
“互聯網+”時代的深入推進,使人與人之間的聯系逐步跨越時空屏障,同時,熱切召喚著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在經濟領域,“互聯網+”使得社會再生產過程發生了深刻變革。這就要求馬克思主義哲學在理解和掌握“互聯網+”新情況、新問題的規律基礎上,創造出符合時代要求的新的哲學觀,例如以互聯網為核心的創新發展觀、通力合作觀、互利共贏觀等。在政治領域,互聯網+”可以將不同社會政治體制和結構組織形式的國家或非政府組織等緊密地聯合在一起,共同抵制網絡霸權主義、網絡恐怖主義等問題。“互聯網+”背景下,世界成為一個聯通的整體,需要馬克思主義哲學為全球化治理奉獻出可貴的支持。在文化領域,“互聯網+時代”將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傳統、不同價值觀的人們聯系起來,促進了世界多樣文化的大繁榮,但在交往中難免會存在文化沖突和價值多元化的矛盾問題。因此,馬克思主義哲學需要建立一種以民族文化為根本,以包容性為基本特征的,面向現代、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新文化觀。
(三)“互聯網+”的傳播媒介需要大眾化的更新
傳統的大眾傳播媒介因受時空屏障,不能及時適應“互聯網+”背景下所帶來的技術沖擊,這就要求馬克思主義哲學傳播不斷開發和創立新興技術媒介與平臺,及時適應“互聯網+”時代無障礙信息傳播發展要求。其次,“互聯網+”所負載的信息具有時效性強、可讀性強等特點,這會使馬克思主義哲學經典理論傳播受眾面不廣、吸引力不強。因此,需要將馬克思主義哲學加工成易讀性、通俗性和寓教于樂融為一體的新的內容表現形式。同時,參與到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傳播者在夯實理論素養的基礎上,努力培養并提高利用新媒體的意識與能力。最后,“互聯網+”背景下,由于信息傳播的彌散性和浸潤性特質,一些虛假的、錯誤的、歪曲的理論常常出現,需要廣大馬克思理論工作者將大眾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傳播作為新的使命,利用好新的傳播媒介,引導人們甄別虛假丑惡,使“互聯網+”真正成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的有效傳播手段。
三、“互聯網+”背景下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的新路徑
為更好地實現“互聯網+”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良性互動,需要馬克思主義哲學不斷地對“互聯網+”背景下所產生的新情況和新問題進行及時的反思批判和合理的經驗總結,以便于形成富有時代意義、具有現實效用的新的哲學觀。
(一)樹立辯證的批判精神,抵御人類異化的消極影響
馬克思主義哲學本身內蘊著辯證批判與總結反思的特質,使其成為最具生命力的新哲學。針對“互聯網+”背景下帶來的人類異化現象,馬克思曾先驗性的提出:“在我們這個時代,每一種事物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技術的勝利,似乎是以道德的敗壞為代價換來的。隨著人類愈益控制自然,個人卻似乎愈益成為別人的奴隸或自身的卑劣行為的奴隸。”這就要求我們始終保持馬克思主義哲學中辯證批判精神,認真審視人類出現的新的異化現象,在追求生產力發展的同時,始終銘記實現全人類的解放與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終極理想目標。除此之外,還要深入反思“互聯網+”對人類生活方方面面的影響,避免人類成為新科技的附庸;辯證地批判世界資本與“互聯網+”深度融合的過程中,利益幻影下所帶來的潛在危機;辯證地批判“互聯網+”的交往行為中,虛擬交往場景造成主體性的喪失及人與人之間關系物化等問題。綜上,樹立馬克思主義哲學觀、獲得辯證批判的精神實質,才能在“互聯網+”背景下抵御人類異化的消極影響。
(二)構建網絡命運共同體,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現
人類網絡命運共同體在“互聯網+”背景下,成為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前提性基礎,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實現全人類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根本宗旨的現實出路。回顧工業革命時期以及后工業革命的時代,近現代西方理論家關于人類自由聯合體的論述,因階級局限性,都無法實現全人類的解放與自由全面發展的價值旨歸。只有馬克思主義哲學超越了階級的局限,將全人類作為對象的核心品質。使構建全人類自由聯合體具有現實性的可能,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可貴的思想來源。“互聯網+”背景下的當代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為網絡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提供觀念上的指導:在互聯共通的思想下,大力推動“互聯網+”產業與技術的創新調整;在互利共惠的觀念下,充分發揮國內國際市場的互利互信、合作共贏,實現“互聯網+”的價值追尋;在平等協作的觀念下,積極踐行“互聯網+”尊重主體作用,平等交往、共同參與的基本要求;在責任共擔的觀念下,充分挖掘“互聯網+”的治理功能,凋動起“互聯網+”參與主體應對網絡霸權主義、網絡恐怖主義的責任意識,以求建立起“互聯網+”背景下的社會新秩序,共同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現。
(三)利用“互聯網+”為途徑,實現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
“互聯網+”背景下,推動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成為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作者需要合理利用“互聯網+”背景下的傳播媒介,為實現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創造便捷條件。首先,堅守傳統大眾傳播媒介的主陣地,將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互聯網+”背景下的新興傳播媒介相融合。除此之外,還應結合馬克思主義哲學內容特征,不斷地整合和創造新的、適應大眾化傳播方式的新媒介。其次,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的過程還應與“互聯網+”所承載的信息有機結合。“互聯網+”所承載的信息雖然淺表、零散,但其通俗化、浸潤性的獨特優勢能夠與馬克思主義哲學有機結合,緊扣人類社會及主體生活的本身,能夠使馬克思主義哲學傳播更具鮮活性。再次,“互聯網+”背景下,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信息的傳播者,馬克思主義哲學也應我積極地將傳播主體讓渡于受眾群體,實現多元主體的互動與共通。最后,馬克思主義哲學始終具有鮮明的政治導向作用,在“互聯網+”背景下,要始終堅持理性、正確的網絡輿情引導,最終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價值目標。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昭示著人們對人類命運共同體建立的期盼,呼喚著馬克思主義哲學實現全人類的解放與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根本目標的旨歸,回應著馬克思主義哲學歷史邏輯合理性與理想現實化的真摯訴求。要求我們動員一切積極力量,為實現人類共同理想,朝著全人類的解放和自由全面發展的人這一終極目標而努力。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4)[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曹磊,陳燦,郭勤貴等.“互聯網+”:跨界與融合[ 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5.
[4]習近平.習近平在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開幕式上的講話[EB/OL].http://news.xinhuanet. com/politics/2015 - 12/16/c_1117481089. htm ,2015 - 12 - 16.
[5]張娜.科學發展觀語境中的科學技術價值反思[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3.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1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7]楊建春.馬克思恩格斯文化權益思想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