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伴隨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作為老師的我們更加清晰地認識到課堂教學的重要性,而想要課堂教學效果得到保證,課前準備顯得更加重要。新課程改革背景下,老師們備課時的立足點不再是“我想怎樣去講這堂課”,而是已經轉變成了“我的學生們希望我怎么去更有趣地講這堂課”。本文將立足于筆者自己開展過的一節公開課,試探究教師們在備課時應更加重視備學生。
關鍵詞:課前準備;學生感受;教育教學
作為一名已有20年教齡的教師,本學期學校讓每一位數學語文教師上一節教學公開課,教學公開課幾乎每學期都上,我感覺很淡然,馬上選課,定課,寫教案,做課件,做教具,我教學的課題是《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這部分內容的教與學,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面積和面積單位,并且辨析了面積單位與相應的長度單位之間的區別的基礎上進行的。在研究這一內容時,讓學生探究并掌握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會運用計算公式正確地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在長方形面積公式的推導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初步的歸納概括能力;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交流發現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是本節課的重點。為了突破重點,我緊緊圍繞《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推導長方形面積公式時,給學生足夠的時間經歷“猜想—實驗—發現—驗證”的過程,讓學生動手拼擺,列表觀察,分析推導的方法理解面積的含義和面積計算公式的來源,而且有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自認為教案設計上有所突破,能讓學生參與到實驗中,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就是一堂好課。可是,上完課后,我卻發現自己在備課上存在只備教材沒有重視備學生的問題,這是本堂課不足之處的集中體現,
例如:我準備了若干個標準的面積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沒有考慮它太小,學生的小手拿不住,速度慢,擺的圖形不美觀,學生操作的時間過長,耽誤教學時間,結果課上這些問題真的出現了,如果我在備課時重視備學生,考慮三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我應該用田字格中的田字,告訴學生這是我制作的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讓他們在田字格中拼擺不同的長方形,學生操作會得心應手,時間也會節省很多,效果會更好一些。
又如在設計“長方形的面積與什么有關系?”這個問題時,我上節已經研究了長方形的面積與周長沒有直接關系,課上我又拿出這個問題時,學生說:“沒關系。”“為什么?”我繼續追問,學生不會說,結果我又講了一遍,這部分時間占用了很多,導致知識遷移正方形的面積這部分沒研究透,還有一道練習題沒做,非常遺憾。課下我反思自己的問法,“為什么長方形的面積與周長沒有直接關系?”對于一個剛剛接觸這部分內容的學生來說是一個難點,不是三言兩語能說清楚的,我高估了學生的能力,課前沒有考慮到三年級學生的知識儲備,沒有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這就要求我們說的講課時不僅要認真備課,更要重視備學生。
仔細閱讀筆者上述教學經驗,不難發現,很多老師之前的課前準備好像更多地是在為自己準備,反而忽略了知識的真正接收方——學生。許多老師在備課和教學時,常常會站在一個成年人的角度去思考和評估,這也導致老師們高估學生們的實際理解能力和對知識的接收能力,其教學效果可想而知:老師費盡心思備課,學生卻不能真正有效理解課堂內容,這樣的課堂是無效的。通過閱讀各類文獻,了解了一些教育理念后,筆者想到了幾點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在此陳述,以供各位老師參考。
首先,不僅僅是學生需要學習,作為教育者的教師,我們自身也應該加強自身的學習,以提高自身的備課能力和教學能力。現代互聯網技術已經十分先進,我們可以定期通過網絡了解一些新型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并結合自身的教學情況,加以合理利用。我們也可以在網上觀看一些國內外知名教師的教學視頻,將其中的精華部分融入我們的備課中,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其次,我們要轉變自己的思維,將學生置于課堂的主體地位。學生是課堂的主體,他們對知識的接收程度才是備課效果的真實體現,因此作為老師的我們一定要多去思考“學生們希望我怎樣去講這節課”“學生們希望我拓展一些什么內容”。我們要加強與學生們的交流,積極去發現作為孩子的他們所關注的熱點事件,再進一步將學生們的關注熱點和知識需求融入我們的課前準備中,做好課前檢查,在上課時用學生們接受的方式進行教學。這樣的教學會使學生們充滿興致,全程認真聽講,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其學習效果必然也會變好。
最后,筆者認為老師們應該養成總結的習慣,每節課結束后定時進行總結:總結課堂上學生們的反應,總結本堂課的成功點和做得不足的地方,在下節課的備課中進行合理取舍,這樣也能不斷提高我們的教學效果。
作者簡介:
李心靈,小教中級,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吉林省汪清縣天橋嶺鎮第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