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時間的學習是一個重點和難點,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相關的知識,教師可以利用教學活動、直觀教學、實際問題等方式來攻克難點,促進學生思維能力、解題能力的提高。
關鍵詞:小學數學;時間;教學活動
認識時間是小學低年級的一項重點內容,在一年級上冊與二年級上冊都有“認識時間”的內容。在一年級,學生學的是整點的認識,二年級則是重點學習時、分、秒。二年級的時間學習是建立在學生已經掌握整時和大約幾時的基礎上的,他們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時間知識,因此,在二年級的教學中,教師要將教學內容與學生已有的知識聯系起來,結合實際,強化學生對于知識的感知,為學生創設與所學內容相關的教學活動,使學生能夠更好地學習新知識,對時間產生更為深刻的認識。
一、 為學生創設豐富的教學活動,幫助學生建立時間觀念
低年級學生的思維能力大多是以形象思維為主,而時間則是一種較為抽象的觀念,對于小學生來說,時間的學習存在著一定的困難,他們也很難建議基本的時間觀念。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盡量為學生創設一些內容和形式都比較豐富的教學時間活動,使抽象的時間成為一種學生能夠感知到的、形象的事例或數量,這樣,學生就親自去感受時間,體會到不同時間的長短區別,慢慢地,他們就就能對單位時間有一個準確的感知,學生的時間觀念也會逐漸建立起來。
首先,我們要讓學生對單位時間“1秒”和“1分”有一個充分的感知。在感知“1秒”時,可以讓學生拿一個電子表或是小鬧鐘,也可以在多媒體的幫助下向學生展示電子表,這樣,電子表中的數字每變動一次,就是“1秒”的時間過去了。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體會時間的概念,筆者就讓學生一起隨著電子表的數字變化拍手,拍一下的時間就是“1秒”。這樣,學生就能清楚地體會到1秒的長度。在引導學生體會“分”時,我們可以采用的方法比較多,可以先讓學生記錄自己在一分鐘內的脈搏跳動次數,也可以記錄一分鐘內跳繩數,還可以記錄一下自己在一分鐘內可以做多少道口算題。這些方法都非常有效,學生對于“分”也有了較為充分的感知。
其次,教師要利用活動幫助學生體會時間的長短。教師所涉及的活動要有層次性,內容和形式都要豐富,這樣才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他們的參與積極性。活動要有順序,可以先讓學生體驗“1秒”,再讓他們體驗“30秒”,最后體驗“一分”,這樣時間和活動就能充分結合起來,學生也就能夠給利用具體的“量”來體會時間長短,在實踐的過程中更好地感受時間長短。
綜上所述,我們要充分發揮實踐活動的作用,給學生帶來不同的親身體驗,讓他們更好地感知時間,培養他們的時間觀念,并最終學會和掌握如何估算時間。
二、 借助道具,幫助學生攻克難點
在小學生學習的數學知識中,多數都是10進率的,而時、分、秒之間的進率比較特殊,是60,因此,對于小學生來說,這一知識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為了幫助學生降低難度,教師可以將一些直觀學具應用到課堂教學中來,這樣,學生理解時就會變得更為簡單,更好地掌握時、分、秒之間的進率關系。
在實施課堂教學時,筆者就將一個時鐘帶到了課堂上,并讓學生仔細觀察這個時鐘,如果秒針走一圈,要經過多少小格,這個時候,分針走過了多少大格;如果分針走一圈,時針走過了幾個大格。在本次的教學中,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明白了1時就是60分,1分就是60秒。他們對時、分、秒的進率關系有了一個明確的掌握。在進行時間計算的教學時,筆者就讓學生觀察指針所轉動經過的區域,這樣,學生在解決起時間類的計算問題時就會變得更為直觀。鐘表所表示的時間在局部區域存在周期性,但是當計算的某一時間超過一個計時周期時,計算時間的長度則會存在一定的難度。這種時候,我們就可以將時間數軸引入教學中來,利用數軸上的點來表示時鐘上的時刻,讓它們一一對應,這樣,數軸上兩點之間的距離就能表示為“經過的時間”,這樣,抽象的時間就會變得更直觀,數軸也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時間計算類的知識。
本次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觀察鐘表和數軸,他們就會對時間有一個直觀的感受,并能夠從中對時間的進率進行歸納與總結,這樣,學生在學習單位換算與時間計算方面就有了很好的基礎,他們對時間進率關系的理解與掌握也得到了有效的強化,課堂教學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 聯系實際,提煉解題方法
數學與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數學知識的學習最終要落實到實際問題的解決上,因此,當學生掌握了與“時、分、秒”有關的知識后,教師可以向他們提出一些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符的問題,讓他們將自己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實際問題的解決中來,并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反思,通過問題提煉出時間計算類問題的解決方法。以此題為例:小林早上7時40分離開家,7時50分到達學校,他從家到學校用了多長時間?在解決此類問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先構建一個與問題相關的數學模型,這樣,學生就能明白“經過的時間=結束的時刻-開始時刻”,利用這一模型,學生就能夠輕松計算出所經過的時間。此外,教師也可以指導學生將數格子的方法應用到問題的解決過程中來,讓學生自己數一下鐘表,看時針走過了幾個小個子。學生都明白,一個小格子就是1分鐘,只要數一下就能得出正確的答案。需要注意的是,此類題目的重點不是讓學生找到答案,而是要學會在解題的過程中對問題進行反思,并從中提煉出更多不同的解題方法。這樣,學生的思路就會逐漸變得更加開闊,也能更好地體會到數學學習的樂趣所在,課堂教學也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總之,在“認識時間”的教學中,我們要努力為學生開設一些豐富的時間活動,將直觀學具應用到課堂教學中來,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為他們設計不同類型的問題,激發學生的思考,引導他們在解題的過程中提煉出更為豐富、全面的集體方法,全面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促進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提高。
參考文獻:
[1]賴艷.微課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以人教版《認識時間》教學設計為例[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4年第4期.
[2]柳夢潔.意義學習促理解,扶放有度提效能——以小學數學“認識時間”教學為例[J].課程教學研究,2017年第10期.
[3]蘇棉花.小學數學興趣教學策略探究——“以認識時間”教學為例[J].教育實踐與研究:小學版(A),2013年第7期.
[4]張偉.新課改背景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策略研究[J].海峽教學,2014年第4期.
作者簡介:
楊旺紅,甘肅省白銀市,甘肅省會寧縣丁家溝鎮漫灣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