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堂,是教師的主陣地,在新課程改革的新時代,美術教師要不斷塑造自我,及時反思他人和自我教學的得與失,仔細甄別,為形成高效課堂而不斷地努力。
關鍵詞:新課程;術教學;反思;高效
隨著當下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素質教育不斷深入人心,為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藝術素養作為人類文明的必備素養,正被人們更為普遍的關注,并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歷史高度。因此,在新的課程改革的新時代,我們不能把美術學習看作是一種單純地技能技巧的訓練,而應作為一種文化來對待,不僅注重培養學生的美術素養,更應該重視培養人文素養。在新課程標準指引下,強調培養學生的興趣,強調情感體驗,強調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合作學習。注重學習的過程,注重學科綜合以及社會實踐的探索。在此前提下,教師必須從學生的學習發展的需要出發,主動探究新形勢下美術教學的新教法、新學法,為學生全面素養的發展鋪橋架路。在走向新課程的過程中,老師們在觀念、教法、師生關系、評價等方面歷練著新與舊的碰撞。一方面骨子里是沉淀已久的“百年老字號”,另一方面卻試圖駕馭風馳電掣的磁懸浮列車。這就要求美術教師要不斷塑造自我,及時反思他人和自我教學的得與失,仔細甄別,為形成高效課堂而不斷地努力。
反思之“紅”:美術課中跨學科的含量多少合宜?
課程的綜合化,在目前是一個趨勢。新課程實施以來,我們的美術教師可以說充分注意到了美術學科與其他學科的融合,并且大膽嘗試。有時,美術綜合課上成了教師素質的展示課。例如:《小企鵝找朋友》一課,這是一位多才多藝的新老師上的一節頗有爭議的教學環節。
1. 發聲練習《我愛我的小動物》
2. 兒歌練習《小企鵝》
3. 學習歌曲《小企鵝》,邊唱邊根據歌詞內容學畫企鵝。
4. 了解、介紹企鵝的相關知識。
5. 畫一幅《小企鵝找朋友》的畫。
6. 演唱歌曲《拉鉤鉤》,扮演小企鵝與小動物在一起玩耍。
甄別觀點:整個教學環節看,老師利用動物、音樂等元素,把課堂氣氛渲染得十足。學生又唱又跳還學了知識,這種豐富多彩的活動形式看上去十分熱鬧。但聽課的老師提出一個問題:這是音樂課、美術課還是科學課?“美術味”在哪里?熱鬧之余,靜下心來反思,是不是有點綜合過頭,顧此失彼了。一節課40分鐘,畫畫占了10多分鐘,學生的繪畫時間得不到保證,畫面質量可想而知,更談不上創作思路了。在唱的方面,學生也是來也匆匆,去也匆匆。
誠然,基于綜合理念,美術課中會不同程度的涉及其他藝術門類和其他學科的知識內容,涉及這些是為了更好地學習美術,激發學生對美術的認知。如果把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引導到其他學科或者藝術門類的方向,用音樂、科學、形體等內容作為美術課學習的“佐料”甚至探究方向,那美術課豈不是耕了別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嗎?這就不可避免地會影響到美術的本體屬性和本體文化,顯然這是對學科綜合的曲解。
反思之“黃”:啟發式教學方法比單刀直入法更有效嗎?
先看《有趣的拓印》一課的教學片段。(課前學生根據老師的布置提前預習了課文,并帶來了各式各樣的拓印材料)
師:小朋友一定知道有許多東西可以拓印吧!
生:老師,我拓印了樹皮和樹葉。(學生自豪地舉起作業)
生:我知道硬幣可以拓印。
生:我知道粗糙的墻可以拓印。
生:我知道汽車輪胎可以拓印。
……
甄別觀點:為了體現學生的學習自主性與參與性,老師采用了時下很流行的啟發式的學習方法。但一節課有固定的學習時間,這種舉一反三式的無休止的能動花去了寶貴的學習與探究的時間,倒不如開門見山地說:“除了小朋友今天帶來的這些用布、樹皮、硬幣、粗糙的墻以及輪胎等材料的拓印之外,聰明的你還知道其他許多東西可以拓印吧?”這樣,既是學習的鋪墊,又是言簡意賅,引入思考的開門鑰匙。
反思之“藍”:新課程的三維目標的情感性怎么顯現?
美術是人類文化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與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美術學習應視為一種文化學習。新課程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和“過程與方法”、“知識與能力”、“綜合與運用”整合在一起并強調其促進與優化作用。那么,情感在課堂上怎么顯現?
例:二年級美術《二方連續》中的教學環節
教師示范剪法后,布置學生嘗試練習。要求先折紙,再畫,最后再剪,剪時注意紋樣不能剪斷。作業中主要出現了兩種錯誤。
錯誤A:沒有折紙,直接在紙上畫了幾樣不同的圖形,剪成了沒有連續紋樣的作品。師問:同學們,大家覺得這幅作品怎么樣?學生的答案主要有兩種:①他剪錯了,不是二方連續;②剪得很漂亮。老師問作者:你是怎么想的?學生說:我覺得有花有草有動物,這樣的花邊才好看,我覺得我剪得很棒!師評價:對,你這樣剪也很好看,真棒!
錯誤B:學生將連續的紋樣剪斷了,掉了下來,成了一個一個單獨的紋樣。師說:剪斷了怎么辦呢?學生回答:貼的時候貼到一起就好了,單個貼也很美麗。師隨即贊許:你的想法有創意,很聰明!棒!棒!你真棒!
甄別觀點:以上的教學片段中,教師在教學中用贊美的語言鼓勵學生,保護學生的個性思維,尊重學生的勞動成果。但是,對于學生的回答只是一味地鼓勵,生怕傷害了學生的情感,以至于在“過程與方法”“知識與能力”上也不惜妥協。鼓勵性評價固然重要,但是,對錯誤的回答錯誤的作業也說好,連明顯的錯誤也不予指正是對學生不負責任的行為。
以上僅列舉了幾例課堂片段。作為新時代的美術教師的我們,在教學中要不斷調整自己的角色定位,不斷更新教學觀念。同時,反思自己教學行為,不斷甄別,形成高效課堂。
參考文獻:
[1]美·鮑里奇著,易東平譯.有效教學方法[M].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12.
[2]朱慕菊.走進新課程[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6.
作者簡介:
沈云中,江蘇省常州市,江蘇省常州市金壇區河濱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