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首先從“微課”“慕課”“翻轉課堂”三個方面入手,簡要闡述了基于“互聯網+”背景下的幾種新興的教學模式類型;其后,圍繞明確應用原則、構建教學情境、引導自主學習三個角度,重點分析了基于“互聯網+”背景下中學信息技術教學模式的應用策略。
關鍵詞:“互聯網+”背景;中學信息技術教學;新興教學模式
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微課、慕課等新型的教學資源和教學模式應運而生,并被廣泛應用到了中學教育當中,且取得了良好的反饋效果。據此,我們有必要對基于“互聯網+”背景下的中學信息技術教學模式進行分析研究。
一、 基于“互聯網+”背景下的教學模式類型
第一,“微課”教學模式。所謂“微課”,就是“微小的課程”,即教師按照知識的教學發展規律,將傳統中大篇幅、多內容的“大課程”拆解整理,使其碎片化為內容精煉、時長較短的數字化課程資源。在這樣的教學模式當中,每節課只會講解一到兩個細化的知識點,且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可以為學生提供出“因人而異”的知識傳遞效果。
第二,“慕課”教學模式?!澳秸n”是一個舶來詞匯,其英文原詞“MOOC”為“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縮寫,直譯為“大規模開放的在線課程”。從這一名稱中我們便可提取出三個關鍵詞來認識“慕課”教學模式,即“大規?!薄伴_放”和“在線”。在“慕課”模式當中,世界各地的教授者和學習者都會通過某一平臺或某一話題聯系起來,并由此進行以周或月為周期的教學、研討和測試,進而實現學習者知識素養的提升。
第三,“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從“翻轉課堂”的名稱上我們就可以看出,這種教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對傳統教學活動做出了顛覆性的改變,實現了課堂結構由內至外的調整。在這一課堂模式當中,學生對知識的初步學習和認知是在校外環境中通過網絡資源預先完成的,再將其學習中產生的疑惑、偏誤和困難帶入到實體課堂當中,由教師進行細致化、針對性的講解和梳理,從而掃清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阻礙,幫助學生更加深入透徹地理解課程知識。
二、 基于“互聯網+”背景下中學信息技術教學模式的應用策略
(一) 明確“互聯網+”背景下新型教學模式的應用原則
第一,控制性原則。首先,要對課程資源的時長進行控制。一般來講,“微課”“翻轉課堂”等教學模式所使用的數字化視頻資源,都應被設計在3分鐘到10分鐘的區間內,以保證課程本身的“微”屬性;
其次,要對課程資源的內容進行控制?;谳^短的課程時間,中學信息技術教師在選擇教學內容、切入教學主題時,應注意到知識設計的突出性和切入性,最好在視頻資源開始播放時就布置出明確的教學問題,例如“如何為網頁設置出彩背景?”“PPT中自定義動畫的作用是什么?”等,以便學生快速地進入學習狀態;
再者,還應對課程資源的占用空間大小進行控制。通常來說,“互聯網+”背景下的教學資源往往只有十幾兆甚至幾兆大小,加上課程配套的圖表、文本等內容,也不過數十兆。只有做到這一點,才能保證學生高效、便捷地通過U盤、網盤等儲存工具將課程資源拷貝或下載下來,帶回家中進行自主學習探究。
第二,個性化原則。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信息技術的教學模式發生了重大變革,其固有教材內容也將被大量豐富的網絡資源所“沖破”,呈現出多樣化、動態化的理想效果。這樣以來,中學信息技術教師便可構建出個性化的信息技術教學課堂,對不同學生差異性的“知識缺口”進行彌補,從而實現全體學生的共同進步。
(二) 應用新型教學模式構建教學情境
受到教室空間、課程時長等客觀因素制約,傳統中學信息技術課程中的大多數知識只能局限在書面層面上,無法實現具象化、情境化的發展。而在應用了微課、慕課等“互聯網+”的教學模式后,中學教師可以將視頻資源作為知識載體,將學生的信息技術知識學習帶到校外的實際環境中,引導中學生切實感受信息技術的應用價值和獨特魅力。
例如,筆者在研究《網絡技術應用》這節課的一個教學案例中,該授課教師在課前實地采訪了網站管理人員、美術設計師、普通網絡使用者、程序員等各個行業網絡技術使用者對互聯網的看法,并將不同人員的工作實情拍攝成了多部短片,最后經過剪輯、重構等流程,將這些視頻短片濃縮成了時間長度為8分鐘的微課資源。在課上,學生們通過觀看劉老師制作的視頻,深刻、真實地了解到了互聯網在辦公工作、生活休閑、視覺傳達、信息管理等多個社會領域的重要性,促成了信息技術教學工作的高質量完成。
(三) 應用新型教學模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在“互聯網+”的教學模式下,各類教育資源具有儲存量小、便于攜帶和傳輸、下載速度快等優勢特點,為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自主的線下學習做出了支持。在應用慕課、微課等資源進行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主動研究能力和知識理解能力將得到顯著提升。
例如,通過借鑒先進的教學經驗,我們可以應用網絡上豐富的微課資源,構建出基于“互聯網+”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每節實體課堂開課之前,我們都可在其所教授班級的微信、QQ群或學校網絡平臺中上傳相應的微課資源,并以文檔的形式列出自學問題和主要知識點,并要求學生據此在家中進行自主預習。這樣一來,學校課堂將會變為學生學習知識的“第二陣地”,轉而肩負起為學生答疑解惑、幫助學生梳理知識體系的“進階式”任務。在實體課堂上,教師的工作將更加傾向于鍛煉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并對學生在課堂任務的設計和制作等活動中存在的特殊性問題進行一對一的指導。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的信息技術素養能顯著提高,實現課本知識與實踐能力的“雙豐收”。
三、 總結
總而言之,將“慕課”“微課”“翻轉課堂”等教學模式應用到中學信息技術教學當中,是推動中學教育先進化發展的必要途徑。研究分析可知,教師在遵循個性化、控制性兩個原則的基礎上,將“互聯網+”背景下的各類數字化課程資源融入信息技術教學工作中,能有效地強化學生對信息技術知識的自主理解能力,進而顯著提升中學信息技術課堂的整體質量。
參考文獻:
[1]李進.“互聯網+”背景下微課教學在中學信息技術課程中的有效性探索[J].新課程(中學),2017(06):98.
[2]吳飛燕.“互聯網+”背景下中學信息技術教學模式改進——基于“翻轉課堂”模式[J].考試周刊,2017(38):140.
作者簡介:
吳旻雯,福建省廈門市,廈門集美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