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珍珍
摘 要 數量關系是指從一類有共同規律的數學問題中總結出來的,能夠揭示某些數量之間本質聯系的數學概念。教師教會學生學習數量關系,就能夠為學生提供解決相關數學問題的思路,深化他們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從而增強他們解答數學問題的能力,促進他們數學水平的提高。
關鍵詞 小學數學;數量關系;學習興趣;思維能力;生活化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8)29-0121-02
數量關系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幫助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重要方法。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必須重視數量關系的教學。本文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生活化教學和新舊知識的結合教學等方面,對小數數學教學中數量關系的教學進行了探究。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受本身年齡和心理特征的影響,他們對于一些抽象的數量關系還沒有很清晰的認知。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采取多媒體教學、情境化教學、小組合作討論等方式,化難為易,化抽象為直觀,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量關系的興趣,提高他們學習數學知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例如,在進行“時、分、秒”的教學時,很多小學生難以理解分針與秒針之間的數量關系。這時,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教師首先可以展示一個特別大的鐘表平面,邊將龜兔賽跑的故事邊進行演示,用紅色的分針代表烏龜,用黑色的秒針代表兔子。它們處于相同的起點,向同一方向跑,然后我們就可以看到相同的時間,但它們所跑的距離卻是不相同的。這樣,教師利用龜兔賽跑的故事,形象生動地模擬了秒針和分針的行走規律,從而使學生能夠直觀地感受秒針和分針行走之間的聯系和區別。學生通過仔細觀察多媒體課件,就能清晰的看到分針走一小格的時候,秒針正好走了一圈,從而就能理解兩者之間的數量關系,即一分鐘等于六十秒。教師利用多媒體動畫的形式,既激發了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同時又幫助學生理解了分針與秒針之間的數量關系,增強了數學課堂的教學效果。
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小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時,往往過于依賴教師的指導,沒有形成自主思考的行為習慣。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該鼓勵學生進行發散性思維,使他們能夠從多角度思考數學問題,從而培養他們分析數量關系的能力,增強他們對數量關系的認知。
例如,在教學梯形面積計算時,教師就可以為學生搭建展示的舞臺,讓他們自主地進行探索和創造。教師首先可以為學生準備兩個相同的梯形圖紙,讓他們根據自己的學過的知識拼一拼,看他們能不能將其轉化為已經學過的圖形。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分組,讓他們幾人為一組,共同探討問題的答案。這樣,通過彼此之間的有效合作,他們很快就能發現,兩個梯形能夠組成一個完整的平行四邊形。接著,教師還可以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能夠說出平行四邊形和梯形兩者之間的關系嗎?它們的底和高有什么變化嗎?”有的小組立即回答道:“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高,就是原來梯形的高?!绷硪粋€小組接著回答道:“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底,是原來梯形上底和下底和。”再然后,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推導出梯形的面積公式,即(上底+下底)×高÷2。此外,教師還可以向學生提問:“同學們,你們看看是否還有其他的推導方法?”他們于是在小組內開始激烈的討論起來,不一會,一個小組就提出:“將梯形圖形從中間剪開,然后用它們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就能推導出梯形的面積公式。”還有的小組提出:“可以將梯形圖形,分割成一個三角形和一個平行四邊形,同樣可以推導出梯形面積公式”。這樣,教師通過鼓勵學生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促進了他們思維的發散,增強了他們對梯形面積公式的理解。
三、將數量關系教學融入生活中
數學來源于生活,同時又應用于生活。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將數量關系教學融入生活化教學中,使學生從具體的生活化情景中,總結出相關數學問題的數量關系,從而使他們體會到數學的趣味性和實用性,實現數學課堂的有效教學。
例如,教師在教學“元、角、分”時,就可以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景,從而幫助學生理解元角分之間的數量關系。如,教師可以提出以下問題:“一名學生到超市中想買4支鉛筆,鉛筆的售價是1角5分錢。他拿出了5元錢,請問售貨員應該找他多少錢?”這時,學生通過彼此之間的溝通討論,很快就得出了問題的答案:4支鉛筆,共花費6角錢,而學生拿出5元錢,應該還找給他4元4角錢。這樣,學生對元角分之間的關系就有了簡單的認識。之后,教師可以在班級中開展角色扮演的活動,讓學生分別扮演顧客、售貨員,同時具體的場景可以讓學生自行設計。以下就是一組學生設計的生活化場景:一位“顧客”走進商場,“你好,我想買一個文具盒。”“請問你想要什么樣的,我們這有3元5角的,5元5角的,還有8元?!薄拔蚁胍粋€3元5角的?!薄昂玫?,我拿給你?!薄邦櫩汀笨戳丝?,拿出10元錢。而后,“售貨員”找給他6元5角。這樣,通過角色扮演活動,學生就加深了對元角分之間數量關系的理解。
四、新舊知識的結合教學
數學知識的系統性很強,新舊知識之間存在緊密的聯系,很多知識都是學生先前學習知識的變形。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知識、技能和方法之間的遷移,將新知納入他們原有的認知結構中,從而深化他們對相關數量關系的認知。
例如,教師在教學“分數的意義和性質”時,就可以聯系除法的相關內容。如教師首先可以展示出一些除法的問題,如120÷40= (100×3)÷(20×3)= (100÷20)÷(100÷10)= 然后,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同學們,這些是我們學習過的什么內容呢?其中蘊含有哪些性質呢?”有的學生馬上回答道:“是除法的內容,含有商不變的性質?!苯又處熆梢岳^續提問:“那你們還記得商不變的性質是具體什么嗎?”班級一下安靜起來??磥?,學生雖然已經學習過了,但對具體的知識點還是有些陌生。之后,教師就可以用課件展示出商不變的性質:“在除法里,被除數和除數同時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數(0除外),商不變。”然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分數的性質和除法的性質之間的關系,從而引導學生概括出分數的基本性質,即“分數的分子和分母同時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數,分數的大小不變。”這樣,通過知識的遷移,學生就增強了分子和分母之間數量關系的認知。此外,在教學“三角形的面積公式”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聯系之前學過的“如何推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巴瑢W們,今天我們來計算三角形的面積,你們看是否能夠將三角形轉化為我們已經學過的圖形?”這時,有的學生就提出:“可以將三角形轉化為平行四邊形,兩個三角形就能拼接成一個平行四邊形?!比缓?,教師繼續啟發學生:“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之間有什么樣的關系,在三角形轉化為平行四邊形的過程中,有什么改變了?什么沒有改變?”這樣,通過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教師就能幫助學生推導出三角形的面積公式,從而深化他們對基本數量關系的理解。
總之,數量關系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內容,它能夠為小學生解決同類數學問題指出方向,提供基本方法,是一種有價值的解決問題的模式。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必須重視數量關系的教學,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的分析數量關系的方法,積累基本的數量關系的結構,從而提高他們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促進他們數學素養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周曉蕾.小學數學解決問題中數量關系的探討[J].新課程(小學),2015(11).
[2]談金龍.對小學數學數量關系教學的思考[J].小學教學研究,2012(20):68-69.
[3]吳保奇.數學方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J].教育教學論壇,2011(17):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