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磊娜
摘 要小學《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把握課堂教學的特點,以學生自身的發展作為教學的核心內容,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賦予知識強大的生命力,為學生終身的發展而做出貢獻,為素質教育的核心目的起到促進的作用,素質教育的宗旨是將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看做重中之重,教師在教學中不可脫離這一核心宗旨,本文通過對小學《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教學中品德教育特點進行探討,為教學提供幾點思路。
關鍵詞小學;《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教學特點
中圖分類號:G6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8)26-0026-01
在小學素質教育的教學內容中,《品德與生活》和《品德與社會》是極為重要的內容,因此教師要把握好教學的特點與方法,讓學生扎實掌握知識點的同時能夠將知識活學活用,否則,這門課程開設的作用將很難實現,《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的課程內容與學生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它具有怎樣的特點,在教學中教師又該遵循怎樣的教學方法?課程旨在培養學生哪方面的能力和素質,是現在小學素質教育中值得深入探討與研究的一大課題。
一、品德教育應以學生的發展為核心,重在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
小學品德教育應當以學生的發展為核心,以學生的發展作為核心的前提條件就是要尊重學生,并且從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這樣的教育才是切實的,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應當選擇學生能夠在生活中用得到的,對學生有幫助的內容,要立足于為學生的終身發展而做準備,通過品德教學鍛煉學生的必備技能,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真正能夠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以學生的發展為核心,要求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育觀念,在課堂教學上要重視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成為知識的主人,這才是有意義的教學,并且要轉變學生的傳統學習方式,鼓勵學生主動探索、發現、研究知識內容,鍛煉其自主學習的能力。例如在《生活中為我們服務的人們》這一課中,教師要鼓勵學生投身社會調查實踐,在日常生活中悉心觀察,并組織學生開展調查活動,并將自己的調查結果與同學們一起探討,從而提高小學生的實踐能力,這對他們將來自身的發展都是十分受用的。
二、品德教育應結合學生生活實際,使學生學以致用
小學品德教育不同于其他的知識形態,品德教育的知識是從生活中來,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將教學的痕跡加以淡化,重要的是讓學生親身體會,因此品德教育的重要目的是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在生活中學以致用,否則品德教育將失去意義。小學生階段處于少年兒童階段,他們的認知水平和邏輯思維能力都沒有發育成熟,對事物的看法也不夠客觀具體,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多投身于生活,在生活中發現并親身體會,這樣才會加深他們的印象,使知識富有生命力,從而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
例如,在《我的一家人》這一課中,教師在教學中讓學生觀察自己的家庭成員,通過仔細的觀察在課堂上講述出每一家庭成員的習慣和性格特點,這對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觀察能力都是一種很好的鍛煉。再例如《花草樹木點頭獎》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收集,怎樣的行為是保護花草樹木,怎樣的行為是破壞,并讓學生理解保護花草樹木的重要性,引導學生保護我們的生態環境,做一名講文明的小學生。
三、小學品德教育課堂應將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
在素質教育核心內容以及新課改的要求下,教師在教學中應當創新課堂教學模式,改變傳統的以教師作為課堂主體的陳舊觀念,傳統的課堂教學學生總是在被動的接受知識,教學過程比較忽略學生自己的觀點,難以起到提升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且課堂氛圍也比較沉悶,較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較少的師生互動也難以促進良好師生情誼的建立。因此在小學的品德教育課堂上教師要將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尊重學生的觀點,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例如在《家鄉的物產多又多》一課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走進生活中細心觀察,自己收集材料去了解家鄉的特產,這樣能夠鍛煉學生自主學習和思考的能力,并在親身的體驗中了解自己家鄉的風土人情和地理特點,增加了知識儲備量的同時,又很好的參與了社會實踐,這樣也能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的樂趣,從而更加熱愛生活,也更加熱愛自己的家鄉。堅持以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地位,不僅是要為學生更多的提供動手的機會,更重要的是要引導他們多參與社會實踐,這樣才能有效的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四、結語
小學的品德教育是小學教育中的重點內容,也是素質教育的重點內容,品德教育能夠提高小學生的綜合素養能力,從小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時刻堅持以學生為本的宗旨,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教學內容要貼近生活,結合學生實際生活需要,并鼓勵他們多參與社會實踐,在真正的實踐中加深感悟,提升綜合素養,這也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宗旨。
參考文獻:
[1]盧麗霞.淺議小學品德課程資源的整合[J].中國德育,2017(16):66-69.
[2]李春景.淺談小學《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教學中品德教育的特點和規律[J].學周刊,2014(28):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