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麗瓊
【摘要】林業高職院校在生態資源、師資力量、專業建設及課程建設等方面都有著開展生態文明教育的良好基礎,在當前國家積極開展生態文明建設的號召下,應該積極承擔起弘揚與傳播生態文明的重要使命。本文從生態文明教育背景入手,探討當前形勢下,林業高職院校開展生態文明教育的目的和優勢。
【關鍵詞】林業高職院校 生態文明教育 現實意義
【基金項目】本文是湖北省高等學校省級教學研究項目“高校生態文明教育體系構建研究”(編號:2014484號)和“傳統文化融入高職院校生態文明教育的路徑探索”課題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7-0001-01
一、生態文明教育產生的背景
(一)四位一體到五位一體的提升
2012年11月8日,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代表十七屆中央委員會向中共第十八次代表大會作了題為《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的報告,提出了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的戰略目標,首次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總體布局,要求“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這也是繼十七大經濟建設、文化建設、政治建設“三位一體”總體布局后的又一次提升。
(二)五位一體總布局的繼續推進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提出了“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目標,意味著“五位一體”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總體布局繼續推進;同時,還從推進綠色發展、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改革生態環境監管體制、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改革生態環境監管體制四個方面明確了“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的具體內容。
(三)實現中國夢的必然選擇
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內容,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事關“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黨的十九大對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也作出了新的重大論斷,在新的歷史發展階段,受供給與需求影響,“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的內在要求,是堅持以人為本、促進社會和諧的必然選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時代抉擇”。
二、生態文明教育的目的
(一)開展生態文明教育,培養學生生態文明意識
通過生態文明教育課程,開展環境教育、可持續發展教育,使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讓學生懂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道理,推動學生向勤儉節約、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轉變,并引導學生在行動中愛護花草樹木、踐行垃圾分類、節糧節水節電,逐步樹立生態文明意識。
(二)實施生態文明教育,提升學生生態文明素養
林業高職院校的學生畢業之后大部分將從事生態文明建設相關工作,若干年后他們將成為我們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參與者、貢獻者甚至引領者,因此,通過開展生態文明教育,培養學生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提升學生綜合素質,使我們的學生走上工作崗位,能用堅持“綠色、循環、低碳”的發展理念思考問題,開展工作。
(三)加強生態文明教育,推動學生綠色創新創業
隨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時代到來,林業高職院校也掀起了創新創業教育熱潮,通過生態文明教育,引導學生以環境效益為基礎,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推行綠色創新創業教育,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綠色理念、綠色發展理念、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的新生代大學生創新創業。
三、林業高職院校開展生態文明教育的優勢
(一)優質的師資條件
開展生態文明教育,教師是關鍵。林業高職院校為了進行學科建設,不斷充實師資力量,并擁有大量涉林專業的教授、副教授等職稱的老師。這些老師不僅具有豐富的生態知識和大量的教學經驗,而且多年投身學科建設一線,對大自然的切身體會,是生態文明教育不可多得的財富。
(二)扎實的課程基礎
開展生態文明教育,課程是基礎。涉林高職院校長期致力于涉林專業課程建設,人才培養方案不斷修訂,信息化課堂競賽、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建設、微課拍攝、教材開發等,為開設生態文明教育課程奠定了理論基礎。
(三)專業的實踐條件
林業職業院校對學生專業技能訓練要求較高,這決定了林業高職院校具備林業專業系統完善的校內外實訓基地,而林業高職院校原本的如實習林場、動植物標本館等校內外專業實習實訓基地完全可以承擔生態文明教育課程的實訓實訓任務,很好的解決了生態文明教育實習實訓條件匱乏的問題。
(四)濃郁的學習氛圍
知識通過交流,更有益于融會貫通,林業高職院校日常開設的花藝課程、植物識別課程、茶藝表演、園藝技能競賽等教學內容本身就在學校內部營造了濃郁的學習氛圍,走在校園內,隨處可見學生在搜集標本,討論動植物類別,耳濡目染,非林業專業學生不會插花也會判斷插花作品的優劣,不會種樹也會略懂植物養護,無形中打造了一個生態文明知識交流平臺,推動了實現生態文明相關理論知識精練化、系統化。
美麗中國的建設離不開生態文明建設,而生態文明教育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或先導,林業高職院校得天獨厚的師資、專業的實習實訓條件、濃郁的學習氛圍奠定了生態文明教育課程開設的基礎,因此,林業高職院校要發揮優勢,彰顯特色,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郭熙保.用新發展理念解決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J].中國教育報.2017(12)
[2]韋聯桂,蔣歡.高校大學生綠色創新創業教育綜述[J].教育教法探討與實踐.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