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敏蘭
【摘要】在教育學中,智障兒童是一個特殊的受教育群體,智障兒童的學習能力有限,一般的教育理論難以運用于智障兒童的教育實踐,因此在智障兒童教育過程中,教育理論運用較為簡單,導致智障兒童自我效能感培養的理論在教育過程中運用程度不高。
【關鍵詞】智障兒童 自我效能 培智語文
【中圖分類號】G7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6-0031-02
在智障兒童的教育中,由于智障兒童的學習能力有限,在教育過程中,教師往往會簡化教育內容,降低教育目標,然而學生對于教師的教育引導卻經常表現出退縮、拒絕,在學習過程中學習興致也不高,導致教育效果一般,為了提高智障兒童的教育質量,可以培養學生自我效能感來幫助學生不斷提高學習能力。
一、培智語文教學中智障兒童自我效能感的培養的重要性
智障兒童作為特殊的學生群體,其教育過程具有特殊性,在實際的教育生活中,為了照顧特殊學生,教師往往會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狀態適當地降低學習目標、將教育內容簡單化,但是學生在教育過程中仍然會因小困難而主動放棄學習,主要表現為學習新知識時,學習興趣不高,在課后習題的練習中結果較差,導致學生在學習上毫無突破,學習成績一般。自我效能感是激發學生學習的一種學習動力,它是受教育者能否完成學習任務的信念,即對自己行為的判斷能力,自我效能理論在教育學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智障兒童的自我發展意識較低,學習能力也較為低下,外界對于智障兒童的評價也比較偏向于否定,因此智障兒童在學習過程中,對于自我的評價便是否定的,導致智障兒童在教育前就形成了低自我效能感,在面臨學習困難時不是主動學習與探索,而是主動放棄,因此為了提高智障兒童的教育效果,教師必須要注重培養智障兒童的自我效能感,增強他們的學習動機與學習信念。
二、影響智障兒童自我效能感的培養的因素
智障兒童作為一個特殊的學生群體,其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也與其他學生有所不同,除了自身的學習經驗、外界評價外,生理障礙也是影響智障兒童自我效能感的重要因素。學習經驗是影響學生自我效能感的重要因素,成功的學習經驗會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提高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從而在學習過程中表現良好,反復失敗而獲取的成功經驗也是提高學生自我效能感的重要方式,然而智障兒童由于學生經驗較少,教師與家長的特殊照顧導致智障兒童所接觸到的學習經驗與社會經驗較少,甚至在學習的過程中造成智障兒童對家長、教師的依賴程度較高,阻礙了智障兒童自我效能感的培養。外界評價是激發學生自我效能感的重要因素,在教育過程中,教師經常會對學生有相應的教育評價,無論是鼓勵、警示、告誡等等都是教師對于學生的指導,學生在接受到外界評價后自我效能感會隨之進行相應的調整,智障兒童作為特殊群體,經常在教育過程中受到特殊照顧,接受到的外界評價往往是鼓勵性的語言,因此智障兒童所接受到的外界評價相對單一,一方面智障兒童清楚外界對于自身群體的評價,另一方面對于自身群體的特殊照顧,久而久之智障兒童在學習中難以有真正的學習體驗,喪失對于學習的興趣。生理障礙是影響智障兒童自我效能感的特殊因素,智障兒童由于身體原因,對于外界的刺激反應較慢,因此行動遲緩,加上外界評價的刺激,導致智障兒童對于事物的學習興致不高,自我效能低下,從而影響了智障兒童的教育質量。
三、培智語文教學中智障兒童自我效能感的培養的探究
(一)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智障兒童作為特殊的學習群體,在一般課程中,教師的教育方法較為單一,課堂教學效果一般,甚至課堂中有學生注意力不集中、學生學習興趣不高的現象,在教育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創設教育情景,通過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學習過程中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交流,為學生學習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問題、自主回答問題。在教育過程中教育者除了要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更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在教授給學生知識時,同時要教授學習課堂內容的學習方法,并通過課下指導,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讓學生掌握自主學習的方法與技能,鼓勵學生形成自己的學習方法進行先自主學習,再進行課堂學習。比如在培智語文中一名老師為了讓學生充分理解父愛的含義,組織了以“我的爸爸”為主題的討論活動,通過老師同學分享自己父親的形象來總結父愛的含義,讓學生理解了“父愛如山”詞語的含義。
(二)合理設置教學內容,增強學生學習信心
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要做到公平公正,因此在智障兒童的教育過程中,教育者要轉變教育的傳統觀念,對智障兒童的群體有一個清楚的認識。智障兒童有基本的受教育權利,教育者要根據教育要求開展教育活動。在教育過程中教育者首先要有自信心,要讓學生能夠積累學習經驗,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在教育過程中切忌因為學生的特殊性而放棄教育原則,在教育過程中,合理地調整教育內容,在教育中采用由淺到深、從易到難的教育理念開展教育活動,耐心教育學生,對于學生的成長要及時給予相應的評價與指導,而不是為了對學生的特殊照顧而一味放棄教育原則,通過鼓勵學生提高自我效能感來增強教育效果,提高教育質量。一名語文老師在課堂中為了讓學生掌握洗、潔、清這三個字,首先通過吃飯前先洗手這個生活習慣為例,讓學生了解了“洗”的概念,又通過青菜經過水洗過之后便變得干凈讓學生理解了“清潔”的概念,通過生活中的常識引導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課堂中對學習內容印象深刻,對漢字的學習與掌握也很快地接受了。
(三)制定培養計劃,指導學生學習方法
智障兒童由于生理障礙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相對于來說較為低下,因此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必須采用循序漸進的教育方法,結合教育內容為學生設置相應的教育計劃,為了促使智障兒童在學習過程中能夠理解學習內容可以先將學習內容拆分,為學生設立不同時間的小目標,教師引導學生實現小目標,一方面增強智障兒童的自信心,另一方面又保證智障兒童在學習新知識時不會產生抗拒、退縮的心理,提高智障兒童的自我效能感。制定合理地培養計劃能夠在班級中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首先適量的學習內容會減少學生的學習壓力,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保持舒緩的心理狀態,在輕松的學習氛圍下,學生的自信心增強必然也會提高自我效能感。一名語文老師在講授《春曉》古詩詞時,為了使學生理解春雨的概念,通過播放春雨的動漫短片,讓學生明白春雨的作用,通過對自身身邊的自然現象分析,也讓學生學到了相應的自然知識。
(四)端正教育評價,提高學生認識自己
在實際的教育過程中老師為了照顧學生的感受,經常對學生采用溫聲細語的鼓勵,甚至對于智障兒童學習中存在的問題也不會專門批評指正,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知不到自己的學習變化,甚至對于學習成果產生質疑。智障兒童雖然是一個特殊群體,但是在教育過程中卻不應該受到溺愛,教育是平等的,教師關愛學生的成長但是不應該把盲目的溺愛當作唯一的教育方法,比起溺愛學生更希望的是老師能夠對自己有一個中肯的評價,在教育過程中通過批評讓學生了解自己的不足,通過表揚讓學生了解自己的進步,最重要的是讓學生明白自己進步的地方,讓學生意識到通過自己的努力才會有進步,從而能增強學生的自信心,自信心的提高必然有利于影響自我效能感的提升。
四、結束語
本文通過對智障兒童自我效能感的培養的重要性進行分析,指出了影響智障兒童自我效能感的培養的因素,提出了創設學習情境、合理設置教學內容、制定培養計劃、端正教育評價四種方法來在培智語文教學中培養智障兒童自我效能感。
參考文獻:
[1]張蘭香.智障兒童自我效能感的培養[J].中國校外教育,2009.
[2]陳麗蘭.語文教學中增強學生自我效能感的思考[J].大觀周刊,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