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海全
【摘要】在新課程改革的推動下,各學科的教育模式也在不斷改革和完善。小學的語文學科也不例外。而激勵教育作為一種新型的教育模式,深受廣大師生的青睞。本文從激勵教育在小學語文教育中的重要性出發,分析了激勵教學模式在小學語文教育中的應用,希望對小學語文教學提供一些幫助。
【關鍵詞】小學語文 激勵教育模式 應用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6-0043-02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小學語文課程發生了許多新的變化,也暴露出傳統教學模式中存在的諸多問題。激勵教育模式在小學語文教育中的應用,可以使學生對于語文學習產生信心,增強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質量和水平。
1.激勵小學語文教育中的重要性
激勵是促進學生努力學習的保障,是學生終身發展的催化劑。因此,只要教師在教學中對學生適度的激勵,學生的心理需求就會得到滿足,產生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就會積極主動地學習。在一定程度上,激勵教育是對學生的一種肯定,增強學生的自信心,讓學生自覺投入學習之中。此外,激勵教育能鼓勵內向膽小的學生再不會因為你擔心回答錯問題被嘲笑和批評,消除心理顧慮,促進學生的進步和發展。
2.小學語文教學中激勵教育應用方法
2.1激勵教育要面向所有學生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激勵教育模式的運用必須確保它能夠適用于所有的學生,而沒有偏見。要公平對待每個學生,每個學生的優點和進步都應該得到重視,都讓同學們應該感受到老師的關愛。如果教師在激勵的過程中,存在著有偏見的行為,只注重優秀的學生,而冷落其他學生,使得這一部分學生認為自己在老師的腦海里不重要,學習的好壞不會得到老師的重視,產生相應的心理沖突,學習成績從而更難改善。孩子的內心是敏感而纖細的,教師要嚴格約束自己的行為,對于學生來說,激勵必須面向全體,平等對待每個學生,不能有絲毫的偏見。
2.2注重個體差異,尋求適當的激勵機制
激勵教育在運行中要注意學生的個體差異,不同的學生,不同的學習環境,使用方法需要保持多樣性。注意個體差異是因材施教理念的體現,充分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學習,家庭狀況,愛好,用學生愿意接受的方式來實現激勵作用。目前,大多數學生在家庭中受到寵溺的撫養狀態,內心層面上較為脆弱,不能接受過于嚴厲的批評指責,甚至在學生受到批評時會受到家屬的袒護,這種狀況下則無法有效地達到激勵的作用。師生要多進行日常溝通,也要多觀察學生的生活環境和學習狀況,投其所好地做好激勵教育工作的開展。一般情況下,需要肯定學生的優勢,使學生在激勵教育中能夠樂于接受教師的指導,積極配合教學工作。更多的時候通過家長群或微信的方式與家人聯系,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特別是現在的父母忙于工作,不方便面對面地與學校溝通。微信就成了師生溝通的良好方式,從而更好地了解學生在家庭中反饋的心理狀態。與此同時,也了解家屬在家庭中的教育配合工作,這樣有助于讓學校與家庭做學生教育的配合,有效地提升教育效果。特別是在激勵教育方面,如果用激將法來批評學生,家庭成員應該做好配合教育,避免家屬對教師教育的反駁,這會導致學生質疑教師的教學權威。在今后的教學中,教師的教學工作就會難以有效開展。
2.3發揮榜樣的作用來激勵學生
在語文教學中,例如在閱讀課文時,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由教師帶領學生進行朗讀,然后讓小組成員在小組中大聲朗讀,并由組員自主選出一名優秀的朗讀者為代表在全班進行朗讀,讓學生將其當成自己的目標和榜樣,從而逐步提高自己的閱讀水平。此外,這種競爭形式也可以激發學生的士氣和好勝心理,化為學習的動力,激勵他們更加努力,積極地學習。
2.4及時有效的給予評價激勵
孩子和大人一樣,也希望得到別人的關注,特別是小學生,正處于道德前認知階段,需要得到他人的認同和欣賞[3]。因此,語文教師,對學生的回答要及時的給予有效的評價,激勵學生不斷進步。既可以采取量化的評價,又可以給予口頭性的評價。目的是鼓勵學生提高語文學習興趣,不斷地進步,提高語文水平,培養學生的語文文化素養。
3.結論
激勵教育模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有效運用,不僅滿足了小學生的心理需求,而且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機和積極性,為語文教學活動的有序發展提供了良好的保證。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所有教師都應該在語文教學中,應將激勵教育模式貫穿于語文教學的方方面面,巧妙的通過激勵激發學生的潛能,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劉曉梅.激勵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有效運用[J].學周刊,2015,(36):212.
[2]李桂娟.試析激勵模式在小學語文教育中的應用價值[J].課程教育研究,2016,35:42-43.
[3]張秋月.激勵教育對促進小學語文教學效果的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5,(3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