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藝寧 朱小亮 劉鳳
【摘要】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是對大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載體,是大學生實現個人職業目標的重要保障。基于“課程思政”理念,本文分析了我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開設現狀,針對課程價值導向不明確等問題,探索實施課程思政改革的理念和思路,將職業理想、職業道德、職業精神教育融入其中,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
【關鍵詞】大學生 職業生涯 課程思政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6-0047-02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由高校主動實施的旨在幫助大學生全面認知自我、探索職業世界、定位職業目標、提升職業能力、培養職業精神,最終幫助學生實現最優化發展的教學活動。從個人層面來講,職業生涯教育有助于學生實現個人成長成才;從高校層面來講,職業生涯教育有助于高校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從國家層面來講,職業生涯教育有利于做到人盡其才,使我國建設成為人力資源強國。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新時代,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是前無古人的開創性事業,青年大學生作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生力軍,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必須堅持不懈傳播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激勵學生自覺把個人職業理想融入到國家事業中去,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作為職業生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進行課程思政改革與探索。將思政教育與生涯教育相結合,引導大學生在了解自身個性特質的基礎上,結合國家和社會發展狀況,到國家和民族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合理規劃職業發展,最大限度的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一、職業生涯規劃課程開設現狀
職業生涯教育源自西方,在我國起步較晚,自21世紀全面興起以來,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和發展。2007年教育部辦公廳出臺《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要求》(教高廳〔2007〕7號),文件指出,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是高校人才培養工作和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課程教學,引導學生樹立職業生涯發展的自主意識和正確的就業觀念,認識職業世界,掌握相應職業技能并能夠理性規劃未來發展。目前,大多高校都已經開設了相關課程,并依據自身情況設立相應學分。通過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學習,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意識有了明顯的提升,并了解了生涯規劃的步驟與方法,但仍存在諸多問題。課程教學中用到的特質因素論、生涯發展理論、人本主義理論、社會認知理論、后現代建構主義等理論均源于西方,缺乏本土化理論基礎[2],西方學派主張價值中立,使得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價值導向不明確,學生在選擇職業時,更多考慮的是個人事業發展和價值實現,片面追求個體需求和個體滿足,很少考慮家鄉和祖國的需要,甚至并不清楚國家對自己所學知識的需要。在當前日益復雜的國際國內環境下,各種社會思潮碰撞和交鋒的新時代背景下,青年大學生容易迷茫與困惑,享樂主義、實用主義、個人主義、自由主義滋長。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不僅僅是知識傳授、技能訓練,核心是價值教育,應依托思想政治教育,加強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引領,引導學生將個人的職業生涯發展融入到社會發展進步的大浪潮中、將個人成長同國家民族利益緊密結合起來,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二、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思政改革目標與思路
通過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學,大學生應當在態度、知識和技能三個層面達到以下目標。態度層面:具有職業生涯發展的自主意識,培養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精神。樹立積極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就業觀念,把個人發展和國家需要、社會發展相結合,并愿意主動付出積極的努力。知識層面:了解職業發展的階段特點,理解基本的職業道德規范和職業精神內涵;認識自己的特性、職業的特性以及國際、國家、社會環境。技能層面:掌握自我探索技能、信息搜索與管理技能、生涯決策技能、求職技能等,以及通過參與式教學提升各項通用技能等。總之,應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到職業生涯教育的每一堂課中,進一步加強課程的價值引領作用。
(一)著眼志存高遠,將職業理想教育貫穿始終
理想信念教育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中具有重要的源頭性、先決性的意義。對于個體而言,職業夢想的高度影響著人生事業發展以及自我實現的程度,對于國家而言,青年一代職業夢想的高度決定著國運的興衰,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間進程與高校大學生的人生黃金期完全吻合,這為大學生實現人生抱負提供了重要的契機。在課程教學中,應著重引導學生加深對當代國情、世情、社情的了解,結合“一帶一路”建設、質量強國、航天強國、網絡強國、交通強國、智慧社會等要求整合教學內容,激勵學生圍繞國家戰略需求,找到自身所學與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的結合點,與祖國和時代同發展。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通過典型引領、案例分享、小組討論、課堂活動等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的人生理想,激發精神動力,把職業理想積極融入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之中,把個人夢想積極投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和民族復興的偉大實踐中,用服務人民的不變初心和報效祖國的前行動力,永攀職業生涯一個又一個高峰。
(二)堅持以德為先,將職業道德教育貫穿始終
“廣大青年要把正確的道德認知、自覺的道德養成、積極的道德實踐緊密結合起來,自覺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帶頭倡導良好社會風氣” [3]。無產階級歷史唯物主義認為,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其形成發展取決于社會的物質條件。新時代,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高質量的經濟必然催生出高層次的道德水平,未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各項偉大事業的健康穩定發展,同樣需要當代青年大學生高尚道德品行與之呼應與匹配。對于青年大學生而言,道德是未來人生道路一切功業的基礎,如果沒有良好的道德品行,縱有再高的技術再深的學問也無以至遠。因此,要牢牢把握以德為先這個前提,把以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美德為基礎的職業道德教育貫穿到學生自我探索、職業探索、目標樹立、決策與行動的全過程教學環節中,寓德于教,把道德品行的理論認知、具體實踐同未來人生事業有機結合,用高尚的道德品行承載職業,鋪就未來人生輝煌。
(三)聚焦大有作為,將職業精神教育貫穿始終
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中,應牢牢把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奮斗的時代主題,以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為基礎,培養職業精神,提升職業能力。發揮職業生涯規劃的課程優勢,秉持大有作為、大有可為的教育目標,全過程導入,多角度滲透,邀請重要行業、關鍵領域工作的專家、校友和管理人員與同學們分享職業發展心得與感悟,潛移默化之中培養學生敬業、勤業、創業、立業的職業精神。尤其支持和鼓勵學生在就業實踐中,增強投身基層、扎根重要行業和領域建功立業的信心和決心,珍惜韶華,潛心讀書,敏于求知,練就過硬本領,真正成長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新時代祖國建設的有用之才、棟梁之材,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為實現中國夢奉獻智慧和力量。
同時,建設一支既有學生工作實踐,又有豐富就業指導經驗,還有馬克思主義理論深度的專業化師資隊伍,保障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開展;選樹一批職業人物典型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將職業理想、職業道德、職業精神教育與西方職業生涯理論有機融合,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 2016-12-09(01).
[2]彭立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研究[D].長沙:中南大學, 2012.
[3]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國外文局.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作者簡介:
何藝寧,女,黑龍江哈爾濱人,講師,碩士學歷,研究方向:職業指導。
朱小亮,男,黑龍江哈爾濱人,講師,碩士學歷,研究方向:職業指導。
劉鳳,女,黑龍江雞西人,講師,碩士學歷,研究方向:職業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