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蘭
【摘要】醫用化學作為醫學專業的基礎學科,其教學工作的開展不僅是讓學生掌握更多的醫用化學的基礎知識,提高學生的實驗操作水平,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多種教學模式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造力,進而為醫學事業的創新發展做出貢獻。
【關鍵詞】醫用化學 教學模式 創新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7-0183-01
1.引言
多種教學模式的應用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方法,其旨在有意識、有目的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水平。因此在醫用化學的教學中,要逐漸推廣此種教學方式,并為教學改革積累相關工作經驗。
2.多種教學模式應用在醫用化學中存在的問題
多種教學模式是新的教學方法,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創新和突破。由于推行的時間較短,并且深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所以其在應用的過程中存在如下問題:一是創新意識不足,學生習慣老師用PPT來講課,很少主動融入到課堂中,即使是實驗課,學生也按照課本中的操作步驟來進行,很少突破教學內容或嘗試采用新的方式;二是缺乏創新思維,對課本內容、教師過度依賴,深層次思考能力不足。同時無法讓知識形成一個系統,無法靈活地運用所學的知識來解決問題,并對未知的領域進行探索,不利于醫學事業的創新和發展;三是觀察能力不足,我校醫用化學專業的課程以理論課程為主,學生的實踐時間較少,所以也就不能親自完成整個實驗內容,無法實驗中觀察每一個步驟的變化,導致學生缺少敏銳的觀察力和洞察力。
3.優化多種教學模式的應用措施
3.1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創新是課堂改革和醫用化學發展的關鍵,其有助于提高教學質量,并為醫學事業培養出大量的優秀人才,所以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首先是教師要認真備課,并巧妙地設計課堂中的各個環節,將章節的內容上下連接,并融入教學案例,提高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水平。其次是教師在課堂上采用啟發式的教學,針對不同的內容提出相應的問題,并在與學生探討中來分析分析和解決問題,將學與教進行有機的融合。在與教師交流的過程中,學生深度思考問題內容,并且在課下翻閱相關方面的專業書籍,豐富醫學理論基礎。再次教學內容要緊扣醫學知識,讓醫用化學為醫學所用[1]。
3.2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創新思維的形成與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長期鍛煉的結果。教師在培養醫學專業學生的創新思維上,主要從如下幾個方面著手:首先是充分運用多媒體的教學功能,多媒體教學已經成為高校的主要教學方式,但應用層面較低,所以教師要深度開發多媒體中的動畫、圖形、文字等方面的功能,用視頻和音頻資料來講授復雜、抽象的知識。例如在講解枯燥的化學反應機理時,學生很難掌握其化學結構的變化,教師可以通過動畫的方式來演變化學反應機理的生成、轉化,進而形成新的物質;二是建立信息化網絡平臺,利用該軟件將學生與教師緊密相連,教師可以診斷出學生學習上的誤區和盲點,幫助學生歸納知識點。同時學生也可以針對性地學習某個知識點,彌補知識系統中的短板[2]。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鞏固基礎知識并接受新的知識,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在創新思維的帶動下提高學生的創新水平。
3.3提高學生的觀察力、判斷力
醫學的發展是在不斷的觀察、探索中前進的,通過對實驗項目進行深度觀察,并判斷其可能取得的成果,對其開展深度研究,進而獲得醫學事業上的一個又一個突破,所以要通過加大實驗課程的方式來提高學生的觀察力、判斷力。首先是要開設綜合性的實驗室,讓學生通過大量的實踐操作來驗證理論知識,并結合自身的觀點和設想開展實驗,不斷總結實驗失敗的原因,并分享實驗的成果,在創新中創造出新的知識內容。其次是提高實驗室的開放水平,給予學生充足的實驗時間。學生在空余時間,或者是對醫學內容有新的見解時,可以進入到實驗室來操作。在實驗的過程中,學生要仔細觀察并記錄每一個環節所發生的變化,根據實驗結果做出準確的判斷,并總結實驗中存在的不足,查找其失敗的原因。這樣不僅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并推動學生判斷力、觀察力的發展,最重要的是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較大幅度的提升。
4.結論
多種教學模式的應用是醫學專業轉變教學方式、改革教學方法的重要手段,旨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并轉化成學習知識的動力。通過讓學生主動融入到教學內容中,不僅推動醫學教育轉型,而且培養大量有思想、有觀點、有能力的醫學工作者。
參考文獻:
[1]阿斯古力·麥提尼牙孜.醫用化學創新教育中多種教學模式的應用實踐[J].心理醫生, 2017, 23(4):266-267.
[2]楊爽.醫用化學教學的案例教學法應用研究[J]. 時代教育, 2017(3):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