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薇薇
【中圖分類號】G6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7-0193-01
家長,在我們教育教學工作中扮演著一個相當特殊的角色。他雖然不直接參與教學活動,但是他的言行卻會成為影響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家長之力”猶如一把雙刃劍,利用得巧妙,會為老師們省心不少,事半功倍,反之則會成為老師班級管理上的一道梗,甚至為學校工作埋下隱患。
一、建制度——建立健全班級家長委員會
一個班集體實則是一個小社會的縮影。每個班級都有自己的班級干部協(xié)助老師管理班級。但是,班級管理并不僅僅限于學校內(nèi)部,校外各種活動的開展,課后各種班級任務的完成就催生了“家長委員會”,我們需要一個“領導機構(gòu)”把孩子們背后的家長聯(lián)絡起來,督促孩子們完成在家的各項任務,協(xié)助老師給予孩子課后的幫助,組織各種課外實踐活動。
家委會的建立也可以通過自薦和推薦相結(jié)合的方式產(chǎn)生。本身工作時間比較自由,又對班集體事務熱心的家長是家委會成員的不二選擇。老師在組建家委會的時候盡可能要協(xié)調(diào)性別差異,有些活適合細心、耐心的媽媽們?nèi)プ?,而有些活實在不能缺少有體力、識大局的爸爸。能力、性格上面的互補也是在組建家委會時要考慮的因素之一。熱心的家長很多,老師需要對他們進行深入的接觸,全面的了解,把那部分既能在思想上與老師所建立的班級文化相一致又有一顆善良、包容的愛心的家長吸納到家委會的隊伍中來。
當家委會組建起來之后就要有相應健全的制度來保障家委會的正常運作,委員們根據(jù)各自特點分工,明確責任。在家長會上,班主任老師要把班級家委會成員介紹給全體班級家長得到大家的認可,便于日后家委會工作的開展。
二、善溝通——運用語言藝術(shù)把話說到家長心坎上
語言是一門藝術(shù),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一種微妙的手段。能夠處理好班級管理的各種事務,能夠與家長達成良好的溝通效果的老師一定是一位了不起的“語言藝術(shù)家”。面對同一個問題,或許僅僅是因為你說話的態(tài)度,方式不同,因為你語言表達的立場、角度不同,結(jié)果也會大相徑庭。
在學校我們是老師,回到家里我們也為人父母。給家長們反映孩子的問題時盡可能地站在家長的角度去理解、包容,這樣自然能夠得到家長的認可。比如,低年級孩子不完成作業(yè)通常都是因為父母工作忙,在家缺少陪伴而至,我們與家長溝通首先要了解孩子父母的職業(yè),工作單位,工作時間等具體情況:“哦,你們工作太忙了,孩子才剛?cè)雽W,回到家里你們沒有時間輔導他作業(yè),難怪,孩子經(jīng)常出現(xiàn)不完成作業(yè)的情況?!蹦阌靡活w同理心理解了孩子的父母,他們自然也會明白作為家長不能以“太忙,沒有時間”為由推卸對自己孩子的監(jiān)管責任。作為成年人,也無需老師再多言,溝通的效果已經(jīng)達到。相反,如果你不顧三七二十一就先把家長訓斥一頓,把對孩子不完成作業(yè)的不滿都發(fā)泄在家長身上,我想,一頓爭吵是在所難免的了。老師和家長傷了和氣,日后再要來彌補實在很難,而這中間的最大受害者其實是孩子本身。
三、巧挖掘——利用家長資源,豐富學校課堂
辦學,是開放地辦學,“走出去,請進來”是我們提倡的教研精神。處理與家長的關(guān)系,這一點照樣適用。家長中總是“臥虎藏龍”,客觀地講,論學歷,論閱歷,有很多家長都在老師之上。這時,我們一定要善于挖掘家長中的資源,拓寬學生接受教育的渠道,豐富學生的課堂形式。我們應該創(chuàng)設各種條件開展多樣的親子互動活動,把家長請進學校,請進課堂,感受孩子豐富的校園生活,同時也看到老師們辛勤的付出。
每學期的語文口語考試,我們可以邀請家長來做評委測驗孩子們的朗誦、復述、講故事等口頭表達能力;邀請家長來跟孩子們一起開展親子繪畫活動,共同完成一幅作品,有美術(shù)特長的家長還可以“客串”評委;請家長來學校為自己的孩子頒一次獎,親手為孩子帶上榮譽獎章;請家長到課堂中觀摩孩子上課,也可以參與到課堂中與孩子一起思考、發(fā)言、討論問題;有的爸爸媽媽還親自走上課堂當一回老師,給自己的孩子上課:交警爸爸教大家交通知識,醫(yī)生媽媽為孩子們普及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律師爺爺帶孩子們親臨一次法庭現(xiàn)場……
學校課堂的場地、形式都有限,而家長資源的有效利用恰恰是一種很好的彌補。家長參與到學?;顒又欣死蠋熀图议L、家長和孩子之間的距離,無形中也讓一個班級的家長們萌發(fā)了友誼的種子,有事兒一起商量,有問題一起解決,有計劃一起執(zhí)行,班級凝聚力自然而然也就加強了。
班級是孩子們的另一個家,擁有和諧發(fā)展、積極向上的良好班風是孩子和家長的共同心愿。作為這個大家庭的“大家長”,老師一定要巧妙借用孩子背后的力量來充實“家長隊伍”。眾人拾柴火焰高,懂得“借力”,自然才會“省力”,班級管理工作一定干得既輕松又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