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臻雯
【基金項目】此文為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6年度課題“幼兒園繪本資源與區域活動有效整合的實踐研究2016XB
7086”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7-0234-02
隨著社會對閱讀的重視,許多幼兒園將閱讀活動納入教育教學工作中,廣泛開展。但目前大部分幼兒園的閱讀活動多是以集中教學的形式開展,活動結束后教師將繪本投放閱讀區,供幼兒閱讀。許多幼兒在閱讀區只是翻翻繪本,過些時候,該繪本便無人問津。
眾所周知,繪本是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反映兒童生活為主的兒童圖書,它的題材豐富多樣,蘊含著豐富的教育資源。教師可根據繪本的內容開展表演、運動、益智、探索……等活動,幼兒通過動手操作、表演、探索、體驗,進一步加深對繪本的理解,感受繪本的魅力。想要實現這一想法,區域活動是一個有效的途徑。因此,將閱讀的要素與區域活動密切結合,充分挖掘和利用繪本的教育資源和價值,優化整合區域活動,幫助幼兒系統地梳理知識經驗,不斷拓展閱讀主題,豐富區域活動內容,提升幼兒自主閱讀的能力和自主學習的快樂體驗。
下面,筆者就本園開展 “繪本資源與區域活動有效整合的實踐研究”的課題研究過程中的一些做法,談談二者有效整合的策略。
一、靈活選擇適宜繪本
要充分利用繪本,發揮繪本的教育資源優勢,最為首要的環節是對于繪本的選擇。教師要根據不同年齡段幼兒發展的需求選擇繪本,開發利用繪本教學中的多元化教育資源,從設計繪本主題入手,探索繪本資源與區域活動有效整合的應用之路。因此,在選擇繪本時,應遵循幾個原則:
一是要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幼兒的思維是從形象思維向邏輯思維發展,年齡越小,幼兒觀察的畫面就應更簡單,故事情節也應簡單。教師只有在了解本班幼兒的能力和年齡特點的基礎上選擇繪本,才不會出現幼兒理解不了繪本內容或不感興趣的情況出現。
二是有挖掘價值的繪本。市面上的繪本琳瑯滿目,并不是隨手拿來一本便適合投放到班級進行繪本主題的開展。教師應考慮該繪本是否適合以主題活動的方式進行拓展,是否能涵蓋五大領域的內容,適合在哪些活動區開展活動。也就是說,教師選擇的繪本不能過于淺顯,不僅要內容豐富有層次性,同時也要富有教育價值和資源,滿足幼兒的不同方面的需求,調動起幼兒自主學習的興趣。
三是選擇系列叢書或同一題材的繪本。繪本系列從書往往是圍繞一個故事人物而編繪的多個事件,每一本繪本就是一個故事,繪本之間相互有聯系,幼兒更加感興趣,有利于教師尋找課程的主線。除了系列叢書的選擇,當然,教師也可以圍繞一個主題選擇不同的繪本,雖然這些繪本的故事都是獨立的,但是反應的主題相同,教師以主題為線索,將其串聯起來。
二、設計繪本主題網絡
教師選定繪本后,一定要反復研讀繪本,深入領會繪本的內涵和精髓,將不同角度的解讀放到了實際的教學活動中,以游戲、課程、活動等等多種形式和手段開發利用繪本教學中的多元化教育資源,設計繪本主題網絡。主題網絡的設計,有利于教師梳理繪本中富含的教育價值和資源,帶領幼兒開展各類與繪本有關的五大領域教學活動以及游戲活動,從中了解幼兒的興趣點和關注點,投放相應的材料到活動區中供幼兒進一步探索。如下圖,是教師圍繞宮西達也的《我是霸王龍》系列繪本設計的主題網絡圖。從網絡圖中,教師可以一目了然地通過這樣的主題活動來探索開發利用繪本中的多元化教育資源的方式和方法,不斷豐富和推進繪本主題活動。
三、巧妙創設繪本環境
環境作為教育的“隱形課程”,就像一本立體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繪本,巧妙地將繪本中的畫面、元素角色或故事情節融入班級環境創設中,讓幼兒每天能在 “一本立體的繪本”中觀察、探索、創造,尋找快樂,從而得到情感的體驗、智慧的啟迪,促進幼兒身心健康、全面、和諧的發展。比如系列繪本《花格子艾瑪》,教師將艾瑪身上紅、藍、黑、白、黃相見的花格子作為班級環境布置的主元素,制作了花邊,運用于主題展示欄的邊框和窗戶貼紙,區域操作臺鋪設花格子桌布,還將艾瑪作為班級區域牌的logo圖案,整個班級營造出濃濃的繪本氛圍。
四、有效整合區域活動
區域活動是在活動室合理地劃分不同的區域,在各區域中有計劃地投放相應的操作材料,供幼兒操作探索,自主學習,主動建構經驗的一種教育活動。針對本文的研究主題,筆者結合中班繪本主題活動《我是霸王龍》來表述在區域活動中融入繪本資源,凸顯區域與閱讀整合的特色。
1.與科學區整合——引發幼兒探索
科學區是教師投放各種低結構的材料,使幼兒通過與材料的相互作用,獲得物理屬性和事物關系的知識,是幼兒探索發現客觀世界物理經驗的活動場所。科學區不僅能滿足幼兒的好奇心,還能發展表現力,從而保持求知欲。繪本主題活動之“恐龍考古隊”的開展引發了幼兒對恐龍考古的興趣,教師抓住孩子們的興趣點,在科學區事先用石膏粉將恐龍的骨架包裹,形成“恐龍化石”,開展“恐龍化石拼圖”的游戲。幼兒用小錐子、小鐵錘、小刷子等工具,小心翼翼地敲開“化石中的恐龍骨架”,然后將散落的骨架拼裝起來組合成完整的恐龍骨架,在操作過程中了解了恐龍的結構特點;為了激發幼兒對考古工作的興趣,教師又圍繞“恐龍化石”的制作,鼓勵幼兒在與材料互動中自主操作、主動學習,獲得經驗,孩子們在反復嘗試中發現了“恐龍化石”成功的關鍵在于石膏粉與水的比例問題,終于成功制作了“恐龍化石”。 幼兒在新舊知識之間不斷地摩擦與碰撞,從而獲得了新知識,體驗到自主探究的樂趣。
2.與益智區整合——引發幼兒操作
益智區是幼兒通過手腦并用操作材料進行邏輯思維活動的游戲場所,豐富的游戲材料能極大滿足幼兒的求知欲。恐龍對幼兒來說有難解的情懷,只要一說起恐龍,很多孩子能滔滔不絕地說出各種恐龍的名字甚至是它的生活習性,令成人自嘆不如。繪本主題活動之“消失的恐龍”結束后,教師在益智區投放了“恐龍拼圖”的操作材料,孩子們通過拼圖動手動腦,進一步認識和了解各種恐龍的名字和生活習性;除“恐龍拼圖”,教
師還投放了“恐龍名片”供幼兒觀察,并與拼擺“多米諾骨牌”巧妙結合,幼兒在觀察的基礎上,用多米諾骨牌拼出了“霸王龍”“劍龍”……孩子們通過操作材料,在數、形、空間等感知過程中培養了愛動腦筋的習慣,促進思維的發展。
3.與沙水區整合——引發幼兒想象
沙水游戲本身具有探索與表現的雙重特點,對幼兒來說是一種具有多樣性探索的綜合性游戲。繪本主題活動之“恐龍生活的地方”引起了孩子們對恐龍棲息地的好奇,沙水區滿足了孩子們的好奇。當沙水區變為“恐龍谷”時,幼兒想象的空間被打開,小小的沙水區任由孩子們發揮。孩子們用堆、壓、挖等技能建構出一個個恐龍的棲息地,有高山、有河流、有平原,不同類別的恐龍生活的地點都不同,孩子們在沙上利用樹枝、恐龍模型搭建出屬于自己的恐龍谷。簡單的材料再配合任何輔助材料,就能激發幼兒無限的想象,在快樂體驗中獲得經驗。
4.與表演區的整合——引發幼兒表現
當閱讀引起幼兒強烈的情感時,角色扮演和身體動作就成為幼兒對繪本回應的一部分。《我是霸王龍》系列共有七本繪本,每一本繪本都讓孩子們感到心動,教師鼓勵幼兒根據繪本的故事內容準備故事表演所需的場景、服裝和道具,和同伴一起創編動作。孩子們在表演區穿上用紙箱制作的恐龍服裝,惟妙惟肖地表演繪本故事,通過表演,孩子們體驗繪本故事,加深了對繪本的理解。
5.與美術區的整合——引發孩子創造
繪本本身就是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呈現故事內容,繪本的畫面就是藝術創作的源泉。教師從繪本中提取美術的元素,鼓勵幼兒用畫等方式創作屬于自己的“恐龍畫冊”,或引導幼兒用線描畫的形式進行恐龍寫生;孩子們利用超輕黏土捏出了各種各樣、形態各異的恐龍,合作完成了“恐龍世界”;教師還為幼兒準備了各種裝飾材料如豆類、羽毛、紐扣、毛線等,孩子們先剪出自己喜歡的恐龍外形,再利用各種材料裝飾恐龍的身體,制作出精美的恐龍掛飾……幼兒在進行各種美術創作的過程中,提高了感受美和創作美的水平。
總之,教師一定要在充分理解繪本、充分了解幼兒的能力和經驗的基礎上,挖掘繪本資源和教育價值,尋找與區域活動之間的內在聯系,投放適宜的操作材料,通過觀察,不斷反思、調整和推進,讓幼兒在與材料的互動中,體會閱讀的快樂。
參考文獻:
[1]《3-8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解讀 2013
[2]王金玉.幼兒園繪本閱讀教學與區域環境創設的有效整合.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