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麗川
摘 要隨著我國素質教育的開展,小學教學方式改變了以往傳統的固有模式,有了創新式的探究。小學中高年級學生已經有了初步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在中高年級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緊密結合新課程標準要求,創新課堂教學方式,切實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式教學。
關鍵詞小學數學;“結合與實踐”;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8)30-0152-01
隨著新課程的改革與發展,小學數學教學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重視,中高年級數學教學承擔著承上啟下的重要銜接作用。由于小學中高年級學生處于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的重要階段,在此階段中,創新課堂教學模式有助于推動學生生活知識與數學知識的有效結合,使學生輕松掌握知識,并且提高學習自信心。通過從以下幾方面簡要概述小學中高年級數學實踐教學,并提出具體的實踐教學策略信息,有效促進中高年級數學教學的可持續延展與創新。
一、小學數學教學開展實踐活動的必要性
(一)是新課程標準要求
在《義務教育數學課本標準》中就提出:綜合實踐以問題為載體,要求學生自主參與活動。在開放式素質教育視野下,采用啟發式、多元化及開放式教育,將應試教育朝著開放素質教育轉變,這個觀點成為小學數學教育者的共識。而實踐活動屬于數學教學的主要部分,具備貼近實際生活、形式多樣等各種特征,能夠有效提高教學效果。
(二)將抽象問題具體化
對小學生而言,小學數學知識比較抽象,怎樣將抽象化成具體,是數學教師思考的重要問題。學生在參與實踐活動中,能夠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讓學生動起來,成為教學的主體。
(三)提高學生應用能力
實踐活動要求學生運用所學數字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探究能力及綜合運用知識能力。通過實踐發現問題,經過教師正確引導,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知識的欲望。在實踐教學中,教師發揮極好的引導作用,要求學生使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能力。
(四)促進學生個性發展
實踐活動具有開放性,是面向所有小學生,促進每個學生發展個性。在開展實踐活動中,學生可分工合作、學會計算、學會調查。而且教師應該結合實況制定適合班級情況的實踐方案,通過這種差異化教學,就能夠引導學生參與到實踐中,培養學生個性發展。
二、小學中高年級數學實踐教學方法
(一)教師角度
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教師是學生學習中的引導者,教師應當充分尊重學生的課堂主觀能動性,通過正確的引導與幫助,指導學生少走彎路,為學生的學習指明方向。
1.明確數學教學任務
教師應當明確數學教學任務,將自身已有的知識體系與教學經驗有效的傳授給學生,這是教師的責任。教師必須明確教學任務,結合新課程標準要求以及學生的認知規律,創新課堂教學方法,才能夠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2.激發學生數學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教師。通過興趣引導學生,能夠對數學知識進行不斷的探索與創新,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創新課堂教學方式,設置巧妙的強項學,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參與積極性,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成績。
3.提高學生數學審題能力
審題能力是學生答對題目的重要基礎,由于小學生性格較急,難以認真審題,題目做錯卻找不到原因,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著重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
4.整合數學知識點
由于小學數學知識體系較為混亂,教師應當帶領學生有效整合數學知識點,部分數學題目在考察過程中匯集了眾多知識點,所以學生必須構建科學完善的知識體系網,能夠在做題時將每個知識點都能做到胸有成竹,教師在講課過程中可以羅列思維導圖,連接每章的知識點,引導學生記憶和復習。
(二)學生角度
1.明確學習目標
學生必須明確學習目標以及自身的學習任務,由于小學階段學生的自制能力較差,所以家長應當與教師共同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在家庭以及教室的學習過程中,能夠根據相關標準有效進行,切實做到循序漸進的自主學習。
2.掌握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以及解題方法
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有助于學生成長和發展,在數學學習過程中,教師應當帶領學生養成課前預習、課后鞏固的良好習慣。在解題過程中能夠做到仔細審題,其反復瀏覽,切實掌握數學解題技巧與方法,有助于提高做題效率,和解題準確性。
3.整合數學知識點
在日常學習過程中,學生應當將數學專題的知識點進行有效的歸納整理,通過形成整體框架,做到融會貫通。由于小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有限,所以家長與教師應當共同幫助學生進行知識點整合。
三、結語
綜上所述我們能夠看出,在中高年級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獨立思考,有助于活躍課堂氛圍,在此過程中實現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使數學課堂變得豐富多樣,也能夠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以及思維邏輯水平。
參考文獻:
[1]陸樹成.蘇教版小學數學教學實踐活動的研究與思考[J].新課程,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