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于芳 肖敏
摘 要: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課堂沉默現象普遍存在。這是大學生在英語學習尤其是公共課程學習過程中習以為常的現象,也是英語教師在教學中遇到的亟須解決的難題之一。作為一門語言學習課程,英語本身就需要聽、說、讀、寫等基本技能的全面掌握,課堂沉默并不利于學生英語口語的鞏固提高。文章通過分析大學生英語課堂沉默現象,以期提出有效的應對策略,改善課堂沉默現狀,提高大學英語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大學英語;課堂沉默;應對策略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收稿日期:2017-12-04
“沉默”一詞最早是被應用于交際領域,當“沉默”這一行為發生在課堂環境中,就被稱之為“課堂沉默”。積極的課堂沉默是學生根據教師授課過程中的要求,在需要進行認真聽講、積極思考時保持沉默,這有利于教學活動開展和學生學習的課堂效果;消極沉默則是由于教師教學方法不恰當引起的師生之間互動性不足,或是學生自身不積極回答問題、發表個人看法等原因,引起的課堂沉默現象,這不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有效性。
大學英語是一門語言類課程,增加課堂教學中的師生互動對提高學生的英語技能尤其是“聽”“說”的能力非常重要,同時也能夠培養學生更好的表達溝通能力。但在實際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仍然欠缺,容易出現學生在英語課堂中的沉默現象。但即便教師努力創造課堂互動情境、引導學生參與教學互動,學生在英語課堂教學中仍習慣于保持沉默,造成了教師教學、學生學習中的尷尬。大學英語課堂中之所以會出現沉默現象,無外乎教師教學理念和方式存在偏差、學生英語語言基本能力掌握不足、自信心缺乏等原因,而這都影響著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實現。因此,要在大學英語課堂中打破課堂沉默現象,以實現學生英語綜合素質的提升。
1.轉變教師教學理念
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的主要參與者是教師和學生,引起課堂沉默現象也有這兩者的原因。教師沿用傳統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模式,通過單向說教方式,在有限的課時內進行教材內容的講授,學生處于被動接受學習狀態,此種教學模式下教師處于說教者地位,所進行的教學不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無法鼓勵學生進行互動式學習,教師沒有為學生創造回應課堂教學活動的機會,由此便產生了課堂沉默。就學生自身而言,由于其主體性地位并沒有在課堂中有所凸顯,同時缺乏主動進行英語學習思考的積極性,造成對英語課堂教學活動的忽視,在沉默中進行英語學習會讓英語素質不能獲得全面發展。所以,教師要對課堂沉默產生足夠的重視,轉變教學理念,充分認識到高校課程改革背景下對教師引導者角色定位的重要性,尊重學生主體性,并應用到英語教學活動中,夯實其英語知識基礎,借鑒運用豐富的教學方式打破課堂沉默現象。
2.重視學生英語技能的全面提高
大學生經過多年的英語學習,已經掌握了一定的英語聽、說、讀、寫等基本技能,但所掌握水平以及實際應用能力參差不齊。認識的單詞少、句子說不出口等問題,都是造成學生在英語課堂中保持沉默的原因。因此,掌握足夠的詞匯、句型句法、標準的發音,才會讓學生在英語課堂上有“張開口說話”的底氣。要英語課堂不再沉默,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背誦、閱讀等途徑,復習舊單詞、學習新單詞,不斷擴充詞匯,做好教學工作,夯實學生英語的基本功。
3.豐富英語課堂教學方式
進入大學階段,絕大多數學生都已經掌握了基本的信息搜集能力和自我表達能力,英語教師可以將學生所具備的這些能力應用到教學活動中,創新應用多種教學方式,打破課堂沉默現象,提高教學有效性。
綜上所述,高校課程改革背景之下,只有打破大學生英語課堂中的沉默,才能讓學生英語綜合素質得到提升。大學英語課堂沉默現象存在由來已久,改變這一現狀也不能靠一朝一夕。鼓勵大學生樹立英語學習自信心,尤其是在口語表達上要用于試錯、敢于嘗試,教師要充分發揮引導作用,與學生建立平等互動關系,形成輕松愉悅的課堂學習氛圍,最終才能讓學生不再“沉默”,提高英語教學有效性。
參考文獻:
[1]劉立丹.大學生英語課堂沉默研究[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13(10).
[2]徐梅玲.大學英語課堂沉默現象分析及解決策略研究[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