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學做合一”是我國著名教育思想家和實踐家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論”的精髓,“教學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論強調了學生的動手能力,指出“教的方法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根據教的方法,事怎樣做就怎樣學,怎樣學就怎樣教。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老師,在做上學的是學生。”“做是學的中心,做是教的中心。”它與當前新課程改革中所提倡的教育理念是相通的。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出發,創設生動而有趣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交流等一系列活動,從而掌握數學方法和思想。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實踐;教育
一、 聯系生活情境,在教學方法上體現“教學做合一”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過:“學生有了興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所以‘學和‘樂是不可分離的。學校里面先生都有笑容,學生也有笑容。有些學校,先生板了臉孔,學生都畏懼他,那是難免有逃學的事了。所以設法引起學生的興味,是很要緊的事。”這就需要教師善于捕捉生活中充滿趣味的現象,再結合教學內容,創造和諧、愉快的課堂教學氛圍,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上課伊始就興趣盎然,促使學生主動追求知識、自主探索知識的奧秘。
例如教學《圓的認識》一課時,我創設現實生活中的問題情境,讓學生通過探究生活中的問題了解數學知識。上課一開始,我就問:“同學們都有坐過車嗎?車輪是什么形狀的?你見過馬路上有車輪不是圓形的汽車在行駛嗎?為什么車輪一定要設計成圓形的呢?”這些出現在學生身邊的問題,學生只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這一下子就激起了學生的求知欲望。接著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用三角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梯形、橢圓形做車輪模型,并試著在桌子上滾一滾,想象一下自己坐在車上會有什么樣的感覺。課堂頓時沸騰起來,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步入對問題的探究。根據以上實驗,我組織各小組討論:“為什么所有車輪都要設計成圓形?”“車軸應該裝在哪里?”“如果圓形輪子的車軸不裝在圓心又會怎么樣?”等現實生活中的車輪問題,并以此來引入新課。這樣的導入不僅使學生增長了生活知識,而且很好地喚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本課的有效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 教學內容注重操作和體驗,在課堂教學中實現“教學做合一”
“教學做合一”不僅是一種教學方法,也是一種生活方法。在方法方面,它主張教的法子根據學的法子;學的法子根據做的法子。不然,便要學非所用,用非所學了。在又一方面,它也是生活的說明: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現在小學數學教材知識系統性太強,與學生生活密切聯系的教學內容太少,致使教材知識結構與學生認知結構脫節,無法達到同步,這也導致教師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而搞題海戰術,反復機械訓練,嚴重阻礙學生的思維發展。所以在教學中要注重學生的生活實際,重視學生的直接經驗,把教學歸屬于實踐,歸屬于生活。
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思想反復強調“在勞力上勞心”,注意動手與動腦的有機結合。比如我最近上的圖形的面積計算這個內容,不管是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還是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積,我都讓學生利用剪好的圖形,自己拼一拼,擺一擺,然后體會圖形之間的關系,探索出圖形的面積公式,這些活動讓學生自己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感受到了操作的必要性,課堂上的一些思考和操作讓學生“活”了起來,使他們“動”了起來,對于原本枯燥的公式,因為學生自己有了更深的體驗和理解,所以就沒必要死記硬背了,事實證明動手動腦才能使學生自主發現問題,思考、研究、并解決問題,然后創造出新價值。這也印證了英國博物館中的那句格言:“我聽過的就忘記了;我看過的就記住了;我親自動手的就理解了。”相信在原生態的課堂里,我們的師生都能夠學有所得,實現可持續發展。
三、 課后練習多樣化,生活化,在練習中體現“教學做合一”
數學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現實生活中無處不存在著數學。小學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捕捉學生熟悉的生活中的數學,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新的課程標準中就特別強調了這一點。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應把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學習、活動結合起來,通過收集資料、動手操作、合作探討等具體活動,讓學生真正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無處不在,獲得探索數學快樂體驗。
例如在學習了“24時記時法”后我設計了這樣的練習:記錄自己每天的作息時間,并算出自己每天在校學習的時間,做家務時間,晚上睡眠的時間,看看這樣安排合理嗎?怎樣安排才最合理、最科學?如何成為時間的主人?在這個活動中既提高了學生的興趣,又培養了學生實際測量的能力,讓學生在生活中學、在生活在用。
陶行知先生又說:教的法子必須根據于學的法子。教師不能只管自己教,要讓教的法子自然根據學的法子。要學生怎樣學就須怎樣教;學得多教得多;學得少教得少;學得快教得快;學得慢教得慢。陶行知這一思想不就是我們所要倡導的“因材施教”嗎?
在“教學合一”的理論中,陶行知先生還強調:先生不僅要拿教的法子和學生學的法子聯絡,并須和他自己的學問聯絡起來。他認為,教師不是販賣知識的,教師自己的知識也會陳舊的,自己也要進步。一方面教師要指導學生,另一方面都是也要不斷研究學問,就能時常找到新理。陶行知這一思想不就是我們今天所倡導的“教學相長”嗎?
有行的勇氣才有知的收獲,以行求知,路才會走得更遠,我們的課堂才會更精彩!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要想學生好學,必須先生好學,惟有學而不厭的先生,才能教出學而不厭的學生。”“我們做教師的人,必須天天學習,天天進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學之樂而無教學之苦。”在新課程背景下,陶先生的這些教育理念對于我們的教學實踐,永遠具有深遠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馬立平.美國小學數學內容結構之批評[J].數學教育學報,2012(04).
作者簡介:
張燁,江蘇省蘇州市,江蘇省蘇州市張家港市南沙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