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文教學的目的不僅僅是簡單地教會學生寫作文,而是要教會學生如何動筆,讓他們樂于動筆,易于動筆。因此,我認為新課程標準指導下的作文教學應與社會溝通,與生活溝通,弘揚學生的個性,追求真實和實用。下面就如何改革習作課堂教學,有效地提高學生個性化作文的能力,談談自己的實踐與思考。
關鍵詞:作文教學;小學語文;教育
一、 立意創新求突破
2011版《小學語文課程標準(試驗)》指出:“學生寫作時,不僅要表達自己的感受,而且要多角度地去觀察生活,發現生活中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創意地表達。”這就要求教師對同一生活內容,指導啟發學生從不同角度去構思立意,而不是為他們框定一種文體,把活潑生動的小學作文寫成呆板無趣的八股文。
如:寫《春游》,大多數學生都會習慣性地寫成游記一類的文章,敘述春游的內容,這就顯得千篇一律。作為教師,應該為他們打破禁錮思維的圍墻,鼓勵他們走出文體的束縛,不要單寫游記,而去寫寫小故事,甚至可以嘗試寫寫抒發感情的散文,《春姑娘的故事》、《春天告訴我》、《大自然的懷抱》……沒有了文體要求的束縛,學生的思維發散,立意自然更加新穎活潑。
二、 選材別致源生活
學生寫作文常??鄲烙跓o事可寫,無情可抒,無感可發,于是陳芝麻爛谷子便紛至沓來,這就讓教師為學生寫作題材的匱乏而憂心不已。其實,藝術源自生活,身邊的人、事、物是最好的寫作題材。教師應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讓他們學會留心身邊的小事,鼓勵他們從這些小事入手,寫活的東西、寫新的東西。
小學生從來不缺觀察力與創造力,缺少的是正確及時的引導。有一次,一位學生就教室中亂扔作業本的小事寫了一篇作文,以作業本的口吻向我哭訴了同學們不愛護紙張的“惡行”。我立刻抓住了這個機會,在班上表揚了這位同學,并鼓勵大家留心觀察,寫寫這些新奇的小事。這樣的引導立竿見影,很快地,教室里的垃圾桶、花壇邊的小蝸牛、操場上不同顏色的小圈都成了他們筆下的主角,講述著一個個新奇美妙的故事。這些立足于日常生活、選材新穎的作文,讓人眼前一亮,也讓孩子們發現,原來生活中有這么多好的寫作素材,他們更加愿意去寫,寫起來更加得心應手。
三、 情感真摯探內心
葉圣陶先生說過:“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學生習作尤其強調寫真事、抒真情。小學生正是情感最為真摯、最為樂于表達自己情感的時候,教師應抓住這段黃金時間,鼓勵他們說出心中最想說的話,表達出內心最直接的感情。
如:指導寫人的作文時,我就這樣說道:“讀了大家的日記,我非常高興,特別是小劉同學寫媽媽的文章,寫得很具體,很有感情。我為小劉同學有這樣一位好媽媽而高興……大家想不想知道小劉怎么寫她媽媽的呢?”學生都邀請小劉同學朗讀自己的日記,然后我請大家說說這篇文章寫得好不好,好在哪里?學生都非常積極。最后,我告訴學生:“我知道你們都有愛你、疼你、關心你的親人或朋友,心中一定珍藏著許多感人的故事,你們都能夠把它寫好,跟大家分享嗎?”這樣,我采用“以情動情”“激情引趣”的方法,使作文教學富于情趣,同時也鼓勵學生在作文中投注真情,以真情來感動讀者。
四、 教學開放促體驗
單純的文字、語言有時難以起到很好的教學效果。我認為,要加深學生的印象,還要融合視覺、聽覺、觸覺等,開放習作教學的方式與手段,讓學生參與體驗,習作才會變得鮮活、靈動。
有一次,我要求學生寫校園中的一種植物,他們都十分迷茫:寫什么呢?有什么好寫呢?于是我便帶領他們走出教室,讓他們到校園中尋找自己喜歡的植物,可以上前近距離觀察,伸手撫摸,或者去聞聞花香,或者將它們永遠地留在相片中。有了這樣的經歷,學生寫起來就“下筆如有神”了,“它的葉子圓滾滾的,背面有絨毛,摸起來軟軟的,就像在摸毛茸茸的小鴨子”,“那花真好看呀,紅艷艷的,比紅領巾還要鮮艷”,“廣玉蘭的花瓣可香了,深吸一口氣,整個人都神清氣爽,感覺舒服得像要飄起來了”……這些生動的句子就在學生的親歷體驗中,源源不斷地涌現出來。
五、 互動交流建平臺
傳統的作文教學中,只有優秀的作文才有機會讓大家分享,那些寫得不怎么樣甚至寫得不好的作文,只能成為他們難過、自卑甚至放棄的起點。作為教師,必須認識到并非所有的孩子都有寫作的天賦,應該根據每個學生的能力而不是他們最后寫出來的作文來進行評判?;蛟S一篇作文寫得并不能滿足我們的要求,但只要有進步,那么這個學生無疑是有進步的,同樣應該得到肯定與表揚。
因此,我改變了范文展示的方式,讓學生自由組成小組,在組內互相交流自己的文章。寫得好的地方,大家一起欣賞,分享成功的喜悅;寫得不好的地方,大家一起學習,加強互動交流,共同商量如何修改。另外,我還要求每一組每次推薦一到兩篇文章,可以是寫得最好的,可以是最讓人感動的,也可以是進步最大的,在全班進行交流,從而鼓勵他們不斷學習,不斷進步,爭取寫出更好的文章。展示交流的形式變化了,習作的成效出來了,學生寫作的積極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蔽蚁嘈牛灰覀兡軌蛞搭^之水,就定能打開習作之渠。帶領學生走入一個全新的作文世界,將不再是一個夢想。
參考文獻:
[1]王定波.談小學作文教學中的“三真”[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09(06).
作者簡介:
韓亞琴,江蘇省蘇州市,江蘇省蘇州市張家港市南沙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