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新征 何玉榮
【摘要】“前廳與客房管理”是應用型本科高校酒店管理或旅游管理專業的專業主干及必修課程。酒店管理是實踐性非常強的應用型專業,教學中減少理論比例而增加實用性的學習是必然趨勢,而翻轉課堂的理論與實踐較好地融合了這一需求。通過在“前廳與客房管理”的課程教學中利用翻轉課堂的設計和組織,提出“模塊導向、任務驅動、考核原動”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自我提升、獨立思考的能力。本文亦探討展示了“前廳與客房管理”課程在本科高校教學中的一系列實踐方法。
【關鍵詞】翻轉課堂 “前廳與客房管理” 教學模式 課程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5-0041-03
翻轉課堂起源于美國,是教師和學者為了解決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差、學習能力弱的問題而提出的一種教學方法。這一教學法使課堂中的師生角色發生了轉變,對教學內容和課外學習內容進行“翻轉”,學生成為了課堂的中心,由此提高了其自主學習的能力[1]。 我國有關翻轉課堂的實踐開始于2011年,該方法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是目前課堂教學改革的重點之一。當前,翻轉課堂的教學方法被普遍地引入課堂,應用于高校的教育實踐中。市場需求決定了人才培養的方向,通過對“前廳與客房管理”課程多年的改革實踐,作出以下分析。
一、教學中面臨的主要困難
1.學生行業認知度低,專業基礎薄弱
“前廳與客房管理”課程一般是在大學二年級或三年級時開設,雖然將“管理學”、“酒店管理”、“旅游企業管理”等課程作為先修課程進行了學習,但是學生普遍較少有酒店業的實際工作或實踐經驗,對前廳部與客房部這兩個部門的業務一無所知,認知度低影響了他們對該門課程的理解力和學習效果。
2.課時量不足,教學場地受限
“前廳與客房管理”是為酒店管理或旅游管理專業開設的專業基礎及核心課程,要求學生掌握飯店前廳客房服務技能與管理的基礎知識。不同于職業技術教育院校的課程體系,一般本科高校該課程的設置為36~54個學時,而前廳與客房兩個部門的業務知識加在一起,理論內容較多,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實訓課程的安排難以真正地實現。即使有6~10個學時的實訓課程的體現,若學生人數超過30人,由于教學實訓場所的不足,基本都無法達到真正的實訓效果。于是形成了該門課程在本科層次的培養中“輕服務重管理,輕實踐重理論”的局面。
3.考核方式影響學習效果
受課程體系和結構的限制,對學生成績的評定會偏向傳統化,主要是平時表現以及期末筆試成績的綜合評定而成。雖然教師可以加大平時成績的比例,綜合考慮學生課堂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的表現情況,但是由于平時成績相對分值比較低、評分標準不規范等原因,造成評定標準模糊,影響了學生課堂表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進而直接影響了學習效果。
二、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設計的思路
面對教學中遇到的實際困難,運用“翻轉課堂”理論進行教學模式的改革和設計是一種有效的手段。翻轉課堂有別于傳統課堂正是它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了學生,其核心思想是讓每個學生都有充分足夠的學習時間。所以翻轉課堂上,教師應把學習的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能根據自身情況來安排和控制自己的學習。在這個核心思想的指導下,“前廳與客房管理”課程的教學模式設計遵循以下思路。
1.以模塊為導向,課上課下相結合
如何真正地激勵學生自我學習,筆者在“前廳與客房管理”的課程改革過程中,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做了改進:一是減少課堂講授比例;二是以模塊設計為導向,指導學生課下預習和自學。通過網絡教學平臺分模塊地給學生布置課前預習內容,看微課看視頻、自學課件及案例,課上主要是對學習成果進行提問、交流,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和教學目的的不同,合理運用討論式教學、案例教學、項目式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將每3~4次課(高校課程一般以兩課時為一次課)一次的項目組實訓任務貫穿整個課程,并在課上為同學們詳細闡釋完成項目組任務的方式,答疑解惑,同時配合以定期的小測試。課上為課下學習作指導,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
2.以實訓任務為驅動力,校內校外相結合
實訓練習是應用型課程最有效的學習方法之一。讓每個學生從實訓中真正感受到前廳客房服務的要點,領悟基層管理的標準,這是理論課無法實現的。每3~4次課一次的項目組任務,不斷驅使同學們課下多練習多準備,在實訓中,學生從對客服務儀表儀容、禮貌用語、服務流程的完整性等方方面面真切地體會到服務的標準和要求,知識點記憶深刻、掌握牢固。所以可以保證實訓課程的落實和效果。
以總課時48個學時的本科院校為例,為了保證理論課知識點能夠全部覆蓋,40+8(40個理論課時+8個實訓課時)是常見配置。但實際前廳客房的實訓任務中,至少需要8個課時用于前廳部各崗位實訓,6個課時進行客房實訓(具體知識點和實訓安排見表1,每個實訓任務2課時),這還是建立在班級人數很少教師可控(或有相應人數的助教配置)、實訓場地充足能夠保證學生分組練習的前提條件之下所需的課時數。而對于大部分院校來說,受制于硬件條件、師資力量的限制及學生人數的影響,14個課時的分組實訓量幾乎無法實現。為了在有限的課堂實訓時間內有效地完成教學計劃,使用翻轉課堂的設計大大縮減理論課時間,并在實訓課的安排上采取課下分散練習、課上考核評點為主的方式進行。學生利用課下時間反復練習摸索,提升技能和職業素養;課上的時間用來展示評講練習成果,考核學生的練習程度并給以相應的平時成績,有效解決了學生人數多、練習時間少、課時占用多的問題。
在實訓地點的安排上,有充足實訓室的學校可充分利用實訓室資源,課下組織學生分散練習;實訓場地實訓條件有限的學校,可安排學生到校外實訓基地練習,或鼓勵學生去周邊酒店入職工作實踐,工學結合。教室、校內實訓室和校外實訓場地三個“課堂”并用,真正保障實訓效果。
3.以考核為原動力,重視過程考核
(1)考核方式多樣化
總成績的構成中大比例地覆蓋平時課上課下的綜合表現,是激勵學生課堂積極性和主動性的根本原動力。使用多樣化的“PSF”考核方式,“P(participation)”表示“課程參與度評價”,注重學生學習態度的評價;“S(serial process evaluation)”表示“系列的過程評價”,是PSF考核方式的主體部分,是總成績構成的最大比例,重在對學生平時學習過程表現的考核,教師確定3~5個適合教學要求考核方面進行評分評價;“F(final examination)”表示期末考核,制定出適合課程設計的具體的考核內容和明確的考核標準。
(2)評價主體多維化
單純依靠任課教師對學生學習成效進行評價,不能充分地從根本上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自主性,可采用學生自評、教師主評、企業輔評的方式多維度進行。學生評價包括學生自評和學生互評,學生在自評和互評過程中就較好地了解了自身缺點和同學間的差距[2], 有時無需老師點明,已能夠明確改進的方向;校外實訓,可從企業角度對學生進行成效考核,能更加客觀地反映學生的專業能力和水平。
三、教學改革實踐
1.教學模塊設計
“前廳與客房管理”這門課程,除去概述性內容以外,基本是以崗位業務為知識點,對比傳統的章節教學,分部門分崗位地進行模塊化的教學更適合這一課程的體系。選擇流程性、理論性比較強的內容,以翻轉課堂的形式進行設計,以下是課程模塊設計表(見表1)。
2.教學流程改革
以模塊為單位進行教學推進,平均一個模塊3-4個課時,教學流程如下:
翻轉課堂的實踐一定要重視課前的布置和準備,課下是課上有效學習的前提保障;尤其是針對對部門業務從未有過接觸、專業認知度比較低的教學對象,自學過后才能對該模塊的知識有基本的認識和了解,再經過課堂上教師對核心要點的講解和提示,方能達到適度交流、反饋問答的互動效果;知識點講解過后配合實訓練習(課下自主練習為主),練習后重新回到課堂,根據大家練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再進行講解,并就部分項目組展示的情況進行評講。
3.教學組織及方法
教學組織的好壞是翻轉課堂實施效果的重要保障,在這門課的翻轉課堂的實踐教學組織中,筆者總結出以下幾個重要因素:
(1)項目組建設至關重要,合理分配避免“搭便車”現象
項目組是課下自學討論、完成絕大多數實訓任務的基本單位,通過項目組的劃分及成員間的合作,可以強化酒店管理專業學生的團隊意識,這正是酒店從業人員應具備的基本素質之一。
項目組的劃分首先在人數上要合理,筆者通過近年來的課堂實踐效果,建議3~4人一組為最佳。因為人數太少不利于形成良好的場景和氛圍,人數太多造成項目組成員任務不飽滿,能者多勞,依賴優秀同學,形成“搭便車”現象,造成小組其他人員閑置。每次翻轉課堂教學任務之前,教師都要明確布置項目組任務,并詳細解釋任務完成的方法、參考資源等,做好任務前的引導和激勵。
(2)課下組織,視頻錄制是課堂的有效延伸
由于許多本科院校在課程實踐中都存在學生數量多、課時量小的矛盾,造成我們的實訓課程的安排如水中望月,有其名而無其實。在這對矛盾面前,筆者探索出最簡便有效的方式就是要求項目組通過視頻錄制的方式展示出各小組的練習情況和練習成果,有效地將課堂時間進行了變相的延伸。在場地上,學生可選擇校內或校外實訓基地,又在教學場所上對有限的課堂進行了有效的擴展。當前科技的進步,學生可以非常簡便地完成視頻錄制,完全沒有技術上的障礙。
(3)校外組織,行業導師和自主實踐相結合
學生在校外的統一或分散實訓,可采用行業導師和自主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對于有校外實訓基地有行業導師的院校來說,請行業導師輔助監督學生的實訓情況;對于沒有穩定的實訓基地或行業導師的院校來說,鼓勵學生去周邊酒店前廳和客房兩個部門勤工儉學,并請酒店的管理部門根據該生的工時量提供一個簡易的證明,達到了督促實訓的目的。無論采用哪種形式實訓實練,都要給以相應的課下課時量的要求,以保證實訓效果。
4.考核方式
采用多樣化的“PSF”過程考核方式,筆者通過教學實踐,建議以下權重比例:P(參與度),權重15%,用以考核出勤率和課堂學習參與的積極性;S(系列過程),權重50~55%,用以考核學生項目組任務完成情況、課堂討論展示情況及小測試成績等;F(期末考核),權重30~35%,根據“系列過程”中的具體維度設置,互補性地采取筆試或實踐考核的形式進行。以下以黃山學院“前廳與客房管理”的課程考核方式為例說明。
(1)S(系列過程)考核維度設置
筆者在日常“系列過程”考核中主要有兩個大的維度:一是隨堂測試,一學期三次,占S項分值的30%,用于督促考核學生的理論知識掌握程度,量不大,每次考核時間大約20-30分鐘,隨堂進行;二是項目組實訓任務完成質量,根據表1顯示的七個環節,共占S項分值的70%。
(2)F(期末考核)考核項目設置和具體方法
借鑒各類旅游主管部門針對旅游院校及酒店行業組織的酒店技能比賽的相關經驗,模擬專業技能比賽作為期末考核方式。比賽是對酒店和院校日常工作學習專業性和實踐性的最直觀的考核,且采用這種考核方式融合了實操實訓和理論知識兩個方面,達到比較全面的考核效果。
四、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構建
經過以上對該課程教學模式的思考和實踐,構建“模塊導向,任務驅動、考核原動”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型。
參考文獻:
[1] 王聰,張鳳娟. 翻轉課堂教學法在美國:歷史、現狀與課題[J]. 外國教育研究,2015(9):96-108.
[2] 陳蕾. 基于工作過程的高職旅游專業課程改革研究[J]. 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17(6):46-49.
基金項目:安徽省教育廳2015年重點省級教研項目“校企合作模式下酒店管理專業實踐教學質量標準體系研究——以黃山學院為例”(2015jyxm337);黃山學院2015年示范性課程改革項目“‘飯店前廳與房務管理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改革”(2015XBJC01)。
作者簡介:齊新征(1978.6-)女,漢族,安徽淮南人,黃山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旅游酒店經營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