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高校課堂教學質量評價體系逐漸凸顯出評價理念相對滯后、評價指標設計不夠科學、評價標準比較模糊等問題。本文從評價目標、評價指標、評價標準、評價方式、評價反饋等層面提出優化高校課堂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策略。
【關鍵詞】課堂教學質量 評價指標 評價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5-0048-02
一、本科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1.評價目標定位模糊
通過不同評價主體的多元評價和綜合分析,發現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并及時反饋和提出針對性的建議,促進高校課堂教學質量持續提升,是高校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的初衷。但是,當前各教學質量評價主體對高校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的目的缺乏正確的認識,為了評價而評價,片面追求評價結果,評價只為了考核教師,甚至將考核結果與工資福利等掛鉤。這種教學質量評價,不僅不能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推進師生之間的良性發展,反而會產生惡性影響,從而背離教學評價的初衷。
2.評價標準不明確
當前,高校本科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標準普遍存在同一化、靜態化等問題。之于同一化,目前高校承擔不同類型和學科的課程教師,都是通過同一種評價量表對課堂教學質量進行評價,一個標準評價不同性質、不同特點的課程的現象普遍存在。部分高校為了減少工作量就制定一份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標準,用來對所有課程進行評價;也有部分高校針對不同類型的課程(理論課、實驗課、雙語課等)制定了不同的評價標準,但卻忽視了不同課程的不同性質和特點;之于靜態化,課堂教學中有許多突發狀況,會以不同的形式發生在課堂上,突發狀況是動態變化的,難以用統一標準來評價,所以,評價就只能停留在表層的、靜態的、易把握的環節上,用靜態的評價標準來考量,所以,目前高校本科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標準多是用一些表面的、易觀察測量的簡單評價表述。
3.評價指標不規范
首先,構建評價指標體系,主要采用主觀經驗法,很少采用基于廣泛調查并進行嚴密統計、論證的定量分析;其次,由于缺乏青年教師和學生代表的深入參與,所構建的指標體系自然忽視了對學生切身感受和自我管理訴求的綜合表達。最后,教師按照學校既定的評價指標要求完成教學任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教師個性的發揮和對不同教學風格的追求。
4.評價反饋不及時
部分高校的教學質量評價仍然采用人工統計的傳統評價模式,這種評價模式耗時耗力,導致授課教師新學期開始后才得知評價結果,不利于教師及時改進教學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教學質量的提升。隨著教育信息化的普及,大部分高校都實施學生網上評教,學生通過考核項目給予任課老師相應的分數或等級,以此評價課堂教學質量,但每個學生的評價時間沒有統一,整體的評價結果一般也要待新學期開始才能得到反饋,這時再根據反饋情況調整教學工作,將影響當學期的教學進度,也不利于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把握,最終導致教師對待評價結果反饋的消極情緒。
二、優化本科課堂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具體策略
1.科學定位評價目標,開展有的放矢的質量評價
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的最終目的是實現課堂教學質量的持續提升,推進師生之間的良性發展。要做好課堂教學質量評價工作,必須明確教學質量評價的目標。
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第一,要樹立正確的評價意識,各評價主體及教師本身都要意識到,評價是為了促進學校整體教學質量的穩步提升,推進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良性循環發展。第二,要認識到,課堂教學質量評價只是作為教學督導的一種手段,并不是單純的通過教學質量評價去考核學校教師,并以此與其工資福利待遇掛鉤,而是通過評價,讓教師知曉教學工作中可能存在的問題,并據此改進教學方法和授課方式,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效率,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2.明確評價標準,實施科學公正的質量評價
科學合理的評價標準對高校教學研究具有積極的引導作用,它可以激發教師開展教學研究的積極性,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學工作中,使教學與科研相輔相成,共同推進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高校要結合不同類型課程的特點和性質制定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標準,以學生為本,把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收貨大小作為評價標準制定的出發點。學生通過課堂教學取得的進步應該體現在評價標準中,可以在評價標準里增加以下項目:“你來上課的意愿強烈嗎? ”“該課堂教學能提高你的知識理解能力嗎?”“教師的授課能開拓你的創新思維嗎? ”“教師的教學能激發你的創新意識嗎? ”等。
3.完善評價指標體系,進行規范高效的質量評價
評價指標和指標權重是缺一不可的關系,缺少其中之一評價就不能順利完成。評價指標是進行評價的方向和內容,要能夠全面系統地反映課堂教學質量的性質。因此,要根據實際情況不斷改進高校本科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指標,使之具有實用性和可測性。其一,評價指標應該是能夠反應課堂教學質量本質內容的,指標內容側重學生方面,以學生知識獲得為出發點,界定質量評價指標內容。方然,教師方面的評價指標是不可或缺的,要盡量體現師生雙方得到共同發展的指標內容。
其二,在高校本科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指標中,既要有針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評價指標,更要有體現對綜合素質要求的評價項目。最后,評價指標要盡可能全面,但并不是所有的內容都要進入到評價指標中,考慮指標項目反映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性程度進行取舍,少而精的體現高校本科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的本質。
4.及時反饋評價結果,推進課堂教學質量提升
作為銜接評價和改進的中間環節,課堂教學質量評價反饋是提升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保障。對高校課堂教學質量進行評價,不僅僅是為了得到一個評價結果,而是通過評價結果反饋使教師和學生及時發現其授課和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以此有的放矢地改進教和學的方法,從而提高本科教學整體質量。所以暢通高校本科教學質量評價反饋渠道,及時反饋教學質量評價結果十分必要。可以采用靈活多樣化的反饋方式:通過電子郵件、教學質量評價反饋單、當面交流反饋等,以提高評價的激勵效果。
參考文獻:
[1]林浩亮.高校教學質量內部評估再探討[J].教育評論,2014(11).
[2]付星.高等院校課堂教學質量評估指標體系實證研究[J].高教探索,2014(4).
[3]葉志明,辛明軍.構建高校常態化教育教學質量保障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2013(23).
[4]滕玉成,任生霞.教學質量評估影響因素評價的師生差異及提升對策[J].江蘇高教,2012(4).
基金項目:湘潭大學第八批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高校課堂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優化研究與實踐”資助。
作者簡介:高元琪(1986-),女,湖南益陽人,湘潭大學,研究方向:課堂教學質量提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