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剛
【摘 要】 本文介紹了濱州市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新舊動能轉換發展現狀和成效,分析了當前濱州市在農業新舊動能轉換方面存在的問題和困難,提出了相應對策。要調整結構、轉變方式,著力轉換舊動能;依靠科技、創新驅動,積極培育新動能;整合資源、凝聚合力,全力打造新舊動能轉換示范典型。
【關鍵詞】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舊動能轉換;對策建議
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農業的主要矛盾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突出表現為階段性供過于求和供給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為了全面落實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精神,立足市情,濱州市加大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度,大力發展農業新技術、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步伐,全面促進現代農業轉型升級,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
一、濱州市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新舊動能轉換發展現狀和成效
近年來,隨著農業現代化、城鎮化和工業化的快速推進,濱州市農業農村基礎設施不斷完善,信息化技術快速應用,開始出現了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傾向。信息農業、設施農業、觀光農業、休閑農業、都市農業、農村電商等與傳統農業緊密結合,農業“新六產”發展迅速,農村“新六產”對農業提質增效、農民持續增收發揮了重要作用。一是“新六產”推動了“老一產”的改造提升。近年來,新建的一批第五代“智慧大棚”,將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引入其中,不僅灌溉、降溫、通風、施肥全部自動化操作,還能夠根據產業鏈下游的加工、銷售等各個環節不同需求適時改進生產。過去普通的溫室大棚,一下子“進化”成了“新六產”的綠色工廠。二是“新六產”促進了“二產”的優化升級。無棣縣的山東十里香芝麻制品有限公司是一家芝麻深加工經營企業。過去不缺高端客戶需求,也具備高端產品的生產能力,但受制于一家一戶種植芝麻難以統一品種和品質,常常為缺乏高品質原材料而發愁。如今,這家公司從農民手中集中流轉了1000畝土地,成了集芝麻綠色標準化種植、良種繁育、示范帶動、加工銷售為一體的“新六產”經濟實體。通過用公司租種土地生產出來的高品質芝麻、繼而加工出來的產品,質量和檔次都有很大提升,利潤率也大為提高。公司在天津的產品體驗店成為山東省農業廳認定的首批20家“山東名優農產品體驗店”之一。三是“新六產”還拉動了服務業發展。到2016年底,農村電子商務銷售額達到96億元,涉農電商戶數3.3萬戶、淘寶鎮1個、淘寶村16個。博興縣擁有1個淘寶鎮、16個淘寶村,淘寶商戶達到8374戶,直接從業人員超過2.7萬人,線上交易額達到6.9億元,博興縣成為山東第一個、全國第三個與阿里集團合作的農村淘寶試點縣。
二、當前濱州市在農業新舊動能轉換方面存在的問題和困難
當前,濱州市農業“新六產”還處于初級發展階段,農業新舊動能轉換剛剛起步。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程度低、層次淺,主要是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程度不緊密,鏈條短,附加值不高。二是新型農業經營組織發育遲緩,對產業融合的帶動能力不強,主要表現在有帶動能力的新型經營主體太少,一些新型經營主體有名無實,還有一些新型主體成長慢、創新能力較差,不具備開發新產業、新業態、新技術、新模式的能力。三是利益聯結機制松散,合作方式簡單。目前產業融合多采取訂單式農業、流轉承包農業,真正采取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將農民利益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利益緊密連接在一起的,所占比例并不高。四是先進技術要素擴散滲透力不強,由于農業存在著自然和市場雙重風險,加之盈利低下,許多社會資本和先進成熟的技術生產要素向農業農村擴散滲透進程緩慢,同時還由于農民的技能素質低下,農村產業融合型人才缺乏,也抑制了先進技術要素的融合滲透。五是農業結構調整遠未到位,去年全市玉米種植面積達到了400多萬畝,但種植效益比較差。今后如何適當壓縮糧食面積,特別是玉米種植面積,進一步擴大糧改飼規模,增加畜牧、水果、蔬菜等高效作物在整個農業結構中所占比例,進一步提高種植效益,將是一個重大而現實的課題。六是農業生產的組織化程度較低,目前土地流轉面積僅占承包土地面積的32%,農業生產的集約化、規模化程度還不高。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大部分規模小、檔次低,凝聚力不強,帶動能力較弱。七是基礎設施建設滯后,涉農公共服務供給不足。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需要互聯互通的基礎設施和高效的公共服務。目前,濱州市的一些農村道路、網絡通訊、倉儲物流設施比較落后,導致農村內部以及農村與城鎮間互聯互通水平低下,這對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帶來了嚴重影響。
三、濱州市加快農業新舊動能轉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對策
1、調整結構、轉變方式,著力轉換舊動能
一是調整優化農業結構。通過調整產業布局、調優品種結構,種植師巒02-1等強筋優質小麥120萬畝,高蛋白專用大豆、糧酒兼用型高粱等雜糧8萬畝;調減籽粒玉米13萬畝,調增飼用玉米9.5萬畝;新增秋葵等高效優質蔬菜9萬畝、橄欖油型高油酸花生3萬畝;在國際上率先打造良好棉花示范市,種植良好棉花45萬畝,積極制定國際良好棉花標準。二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加快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新增土地流轉面積25萬畝,流轉率達到32%;注重農業生態安全保護,配方施肥技術推廣率、小麥統防統治覆蓋率、秸稈綜合利用率分別達到70%、54%和91%。三是打造農業綠色品牌。發展品牌農業,目前全市涉農產品注冊商標1600多個,認定各類農業品牌150余個,今年9家農業企業獲全省企業產品品牌稱號,居全省第三位;全面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市創建,全市90%的縣區承擔了安全縣建設任務,“三品一標”總數達到431個,綠色食品續展率96%,位居全省前列。
2、依靠科技、創新驅動,積極培育新動能
一是強化創新驅動。加大種業創新力度,小麥“藍矮敗”種子資源培育居國內領先水平;率先在北方沿海開展海水稻引種試驗,取得初步成果;建設新型可移動溫室500多個,受省廳委托起草了可移動溫室建造技術規范;集成10多項高產增效新技術,推廣糧食生產“十統一”社會化服務110萬畝;加快農技推廣信息化進村入戶,在全省率先建立村級益農信息服務站80余個。二是壯大新型主體。支持新型經營主體加快發展,新增市級龍頭企業32家、專業合作社730家、家庭農場35家,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達到4家,居全省第四位;近年來培育新型職業農民近2萬人,20%以上學員創業成功,成為新型經營主體帶頭人。三是培育新型業態。著力培育新業態,全市39家企業通過了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星級評定驗收,居全省第一位;大力發展訂單農業,目前良好棉花、優質小麥、設施蔬菜、食用菌訂單率分別達到90%、45%、40%和50%;支持農村電商發展,“中國淘寶村”達22個,涉農電商戶數3.3萬戶,年銷售額96億元。
3、整合資源、凝聚合力,全力打造新舊動能轉換示范典型
主要形成四種類型:一是精深加工型,全市共有160多家。如中裕食品有限公司集優質小麥良種繁育、推廣種植、初深加工、畜牧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于一體,形成了橫跨一、二、三產業的深加工產業鏈。二是鄉村旅游型,全市共有180多家。如獅子劉村,著力打造“示范農家+示范農莊”的鄉村旅游模式,帶動了一二產業轉型升級。三是綠色循環型,全市共有30多家。如西王集團形成了集團內部及社會資源之間的多個循環利用鏈條,原料總利用率高達99%以上。四是信息技術型,全市共有20多家。如惠民鑫誠建立了大數據中心,實現了品種繁育推廣、農林生產、交易物流等環節的智能調控。
(1)培育農業新舊動能轉換主體。一是推廣“農業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標準化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做大做強農業龍頭企業,重點打造千億級糧食加工產業集群。二是支持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等規模經營主體發展,鼓勵和引導承包土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流轉,提高其經營管理水平和市場競爭力。三是進一步規范合作社發展,推進同類合作社之間再聯合,不斷提高合作社的標準化、規范化水平。
(2)挖掘農業新舊動能轉換潛力。一是改造升級傳統產業。小麥、玉米產業要向優質專用方向發展;蔬菜產業要積極推進綠色、有機標準化基地建設,重點提高設施栽培的面積和水平;棉花產業要大力推廣良好棉花種植模式,年底前制定濱州國際良好棉花生產標準,整建制打造良好棉花示范市。二是做大品牌農業。大力推行標準化生產,開展“三品一標”認證,以“濱州黃河邊,綠色農產品”為整體品牌,整合資源,加大宣傳,樹立濱州整體品牌形象。三是支持規模化經營。引導農民通過流轉、托管、并地等方式,進一步加快土地經營權流轉,年底全市流轉土地面積力爭達到190萬畝。四是推動農業科技創新。加大種業創新力度,加快海水稻馴化試驗進程;推進農技推廣信息化,建設益農信息服務站200家。
(3)拓展農業新舊動能轉換空間。一是推進“三鏈重構”。要致力于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的“三鏈重構”,即:產業鏈相加,即第一產業接二連三,第二產業接一連三,第三產業接二連一;價值鏈相乘,著力點是提質增效增收,即一產的一份收入,通過二產增值為兩份收入,再形成三產的三倍效益;供應鏈相通,著力點是降成本、增活力、可持續,即產銷直接對接,減少流通環節,節約流通成本。二是培育新業態、新產業。進一步探索互聯網+現代農業的業態形式,推動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與現代農業結合,促進農業智慧化、智慧產業化;積極引導新型經營主體參與休閑農業的發展和經營,開發建設形式多樣、特色鮮明的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產品,增加農民收入。三是加快推進沿黃生態高效示范區建設。加強沿黃15個鄉鎮的示范建設,積極組織申報示范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確保完成全年投融資6億元的任務目標。
(4)夯實農業新舊動能轉換基礎。一是夯實農業人才基礎。全面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為現代農業培養“主力軍”,提高農民增收致富能力。二是夯實農業政策基礎。探索農村土地“三權分置”的有效實現形式,力爭在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上實現突破;穩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高標準、嚴要求開展好試點工作。三是夯實農業生態基礎。深入實施耕地質量提升工程,全面推廣農業生態循環技術,做好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加強秸稈綜合利用,年底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1.5%。四是夯實農業安全基礎。抓好農業投入品安全監管,以新《農藥管理條例》頒布實施為契機,進一步加強農藥生產經營和使用管理。高標準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市建設,完善市、縣、鎮三級監管體系,加大農產品抽檢力度,確保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
【參考文獻】
[1] 伍廣強.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解讀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J].廣東教育(高中版),2017(04).
[2] 馬曉河.推進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幾點思考[J].農產品市場周刊,2016(12).
[3] 夏榮靜.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探討綜述[J].經濟研究參考,2016(2).
【作者簡介】
宋 剛(1977.01-),任職于中共濱州市委黨校經濟學教研室,講師,研究方向: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