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摘 要】如何提升學生的基礎造型能力是普通高校繪畫專業必須面對的問題,本文主要通過一次教學改革案例來探討現行基礎造型課程的改革方向與亟待解決的問題,希望由此探索出一種更適合學生綜合實力發展的教學方式。
【關鍵詞】油畫專業;教學改革;基礎造型能力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8)03-0138-02
當下,如何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基礎造型能力,成為一個影響到高校藝術專業優劣甚至是學科發展的戰略問題。普通高校繪畫專業的基礎造型課程開設方式以及訓練方式具有一定的共性,且區別于專業藝術院校。普通高校繪畫專業的基礎造型訓練一般具有三個比較顯著的特點:1.以本校的辦學特色為導向,重點培養學生在促進特色專業發展以及服務地方社會方面的能力;2.因材施教,根據生源質量情況制定難度適中的基礎訓練課程;3.循序漸進,不同于美院機制下以年級為單位的遞進培養方式①,普通高校繪畫專業的基礎訓練課程依照一定規律分布于本科教育的各個階段,訓練難度呈階梯式,這種設置的優點在于基礎造型能力得以逐級加固,對于入學時基礎略顯薄弱的普通高校繪畫專業學生來說更為適用。
課程改革前提:
從提高學生自身能力的角度來講,普通高校基礎造型課程的設置也須具有三方面的特征:1.強調基礎性;2.掌握造型規律;3.逐步提高審美認識。例如我校基礎造型課程教學大綱中就有“目的在于在培養學生掌握繪畫造型與表現形式的能力……通過實訓教學、名作分析等課程教學形式提高學生的造型審美能力和藝術品位”的表述。基礎造型課程的教學目的固然明確,但是筆者卻在具體執教過程中發現了以下問題:1.題材狹窄,學生興趣不高。以筆者執教的“基礎造型研究Ⅲ”課程所在班級——2014級油畫B班為例,學生入學以來的基礎造型課程基本圍繞著素描靜物、素描石膏像、素描人頭像等常規題材進行,具體到現階段開設的大型石膏像寫生,學生已進入審美疲勞期,學習興趣減少;2.手段匱乏,表現形式單一。盡管一直在鼓勵學生使用多種方式表現對象,但大部分學生仍選擇了使用順手的鉛筆、炭筆等常規工具,技法上也是與工具相配合的一系列常規手段,不敢主動尋求突破,畫面效果比較單一;3.學生在進行基礎造型研究的過程中還出現了淺嘗輒止、不求甚解的現象,說明學生求知欲在下降,本課程的執教方式方法以及教學效果均遭遇瓶頸期。
鑒于此,筆者決定在不違背教學大綱的前提下換一種方法教授這門課程,而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首要問題,就是重新喚起學生們日漸衰退的審美求知欲。筆者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所以并未對課程素材作統一規定,教師全程不作硬性干涉,只提供建議和意見。對于教師的意見,學生可以采納,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實施,條件是作品須具有一定的創作意識,一旦開始,必須堅持到課程結束,且努力將作品效果做到獨一無二。
課程實施過程:
一、選材和擺放
筆者預留了一個周末作為構思選題和搜集素材的時間,學生最終提供了以下幾種材料:一把雕花藏刀、兩根塑料管件、一盒撲克牌、一個牛頭骨、一盤樹根、一根麻繩、一些建筑材料、一組枯樹枝以及一把圓號。
材料擺放過程分小組進行,小組成員數量不作規定,擺放方式也不作規定,筆者全程參與討論各小組擺放計劃,但把最終決定權留給學生。
在一個上午的材料擺放過程中,學生的創作積極性充分被調動,經過不斷試驗和推敲,最終確定六組素材作為表現對象,分別是:第一組:懸掛的雕花藏刀;第二組:平行排列的四張紙牌;第三組:桌臺上的圓號;第四組:牛頭骨與麻繩;第五組:塑料管件組合;第六組:干枯的樹枝。
二、選擇繪畫材料與表現方法
六組素材,每組都各有特點,美感、質感都不相同,所以在繪畫材料的選擇上,筆者要求學生根據每一組的材質特征來決定所選用的繪畫工具,不排除使用常規的鉛筆加素描紙,但更加鼓勵使用其他工具來激發出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藏刀組的學生選擇了1:1比例繪制,因為刀鞘的金屬質感和雕花工藝極其復雜,還要兼顧恒定光線下的體積與空間,繪畫材料最終確定為鉛筆和素描紙,以便用熟悉的材料精確地描繪金屬花紋的質感,畫面為刀身橫置的豎幅構圖;
紙牌組的學生使用了白卡紙和鉛筆來表現紙牌的花色與褶皺效果,學生自己的表述是:想通過焚燒邊緣、表面褶皺和平行放置等方式來營造一種靜態的裝置藝術效果;
圓號組的學生選擇的是亮面白卡紙和鉛筆的組合,由于圓號尺寸較大,學生需借助圓規、格尺等制圖工具,同時利用亮面卡紙對鉛筆的低附著力營造出一種弱化明暗強調結構的工業制圖效果;
牛頭組有四名學生參與,本組材料相對來講在美術課堂上比較常見,學生選擇將牛頭骨豎直懸掛,營造出一種對稱的、莊重的力度感,為了不致使畫面左右過于雷同,學生在右側牛角上纏繞了一段麻繩,最終選擇的工具是黃色卡紙、鉛筆和彩鉛;
管件組的學生選擇用稀釋的墨汁將普通素描紙浸濕,營造出自然暈染的畫面肌理,同時通過管件的平行與垂直擺放,在畫面上大膽進行切割式構圖,著重體現出一種構成式美感;
樹枝組的學生將興趣點放到了枝干與樹葉的質感描繪上,選擇有色卡紙與彩鉛組合來表現,其難點在于樹枝的前后疊加與畫面層次梳理。
三、穩定狀態與深入刻畫
每一組素材的繪制過程都各具特色,同時也因為工具材料和表現對象的生疏而充滿變數,學生在不斷試探、修改甚至顛覆中重新感受到繪畫的樂趣。筆者在教學中強調,每一組素材的刻畫重點需要突出素材本身的質感和氣質,材料氣質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作品的氣質,而在刻畫過程中所使用的帶有個人風格特點的手法就是不同于習作的“作品感”。
部分作品的繪制過程在一周以后出現進度變慢等問題,有些學生甚至開始懷疑一開始的方向是錯的,筆者綜合分析后認為這種狀態是審美疲勞導致的平臺期,須謹慎引導、鼓勵,才能避免出現抵觸心理以及畫面進程受阻。在這個階段,適當給這部分心理易波動的學生穩定心態尤其重要,此時作品已進入深入刻畫的收尾階段,同時也是復雜的細節整理階段,極小的失誤或是心態上的不穩定都會導致畫面在質感上和味道上的弱化。
最終,為期兩周的基礎造型課程結束,基本上每一位學生都按照自己預設的計劃執行完畢,盡管有些畫面因為處理得不充分還存有遺憾,但是學生們的投入狀態以及難能可貴的主動思考和研究問題的習慣卻得以延續。
課程總結:
此次基礎造型課程的教學改革實施過程基本順利,課程效果也基本達到預期的水準,學生普遍反響較好。這次課程,在課程設置上最大限度地調動起學生的自主創作意識,擺脫了以往教師統一擺靜物(模特),學生對著畫的被動教學模式,利用學生的興趣點進行教學,并在意識和手法上給予學生最寬松的創作自由度;教學過程中以鼓勵和引導為主,除非出現比較嚴重的畫面問題,否則教師不輕易動手修改學生畫面,以求最大限度地呈現出學生自己的創作想法和水平;在構思構圖、表現手法等方面引導學生認識到習作與作品的區別,并逐步培養學生將作品意識作為常規手段融入以后的專業課訓練和創作之中。
筆者認為,在大三下半學期開設這種帶有實驗性質的基礎造型課程時機恰當,因為本院油畫專業為了保證學生造型能力的提升,在一、二年級進行了大量的基礎造型課程訓練,學生在掌握了相對扎實的基礎造型技能的同時也對這門課的興趣有所減少,在這個階段通過另一種方式授課,在提升造型技能的同時也能重新喚起學生對于本課程的新鮮感與期待程度,從而起到改善課程實施質量,提升學生審美水平與創造性的雙重作用。
注釋:
①專業美術院校的基礎造型訓練課程由基礎部教師設計實施,一般集中安排在本科低年級,高年級以創作訓練為主,不再開設基礎造型訓練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