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三龍
摘 要:高校校園暴力事件必須引起社會、學校和家庭的高度重視。文章對高校校園暴力發生的外在、內在原因進行了分析,并針對這些原因提出具體防治高校校園暴力的措施:構建符合我國特色的青少年教育關愛保護體系,重點做好“問題青年”的教育轉化工作,積極引導家長主動承擔學生的教育保護責任,營造校園法治建設的氛圍。
關鍵詞:高校;校園暴力;校園環境;防治措施;思想政治教育;家庭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G7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8)11-0004-02
近年來,高校校園暴力事件偶有發生,這給高校管理工作帶來了挑戰。如今,高校校園暴力事件引起了社會、學校和家庭的廣泛關注,值得教育工作者高度重視和深度思考。為什么會發生高校校園暴力事件?這些正處于花樣年華的大學生為什么會以身試法?要想有效改善和解決這一問題,相關教育者必須探索和分析校園暴力事件發生的原因,并尋求具體防治措施,以營造良好的校園環境,更好地促進大學生成長成才。
1. 社會上一些不良風氣的影響
隨著多元化文化的發展,國際國內形勢發生了深刻變化,不同思想文化交流、交鋒、交融,社會思潮也呈現多樣化,社會上一些不良風氣對部分大學生產生了不同程度的侵蝕,所以,社會環境的優化既迫切又至關重要。從社會經濟環境分析可見,人們渴望財富,追求財富,這是社會進步的標志。但是,獲取財富應堅持“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原則,然而現實生活中的極少數人好吃懶做、好逸惡勞、不思進取,為了達到揮霍、享受的目的,投機取巧,甚至通過不合法途徑攫取金錢和利益,更有甚者直接實施搶劫獲取他人財產。從社會文化環境分析可見,部分網絡游戲及影視作品中的一些涉及黃、賭、暴力內容沖擊著學生的感官。美國著名傳播學者威爾伯·施拉姆(Wilbur Schramm)認為,“所有的電視都是教育的電視,唯一的差別是它在教什么”。如果媒體體現的是一些不良的價值觀,那么這些不良價值觀會使大學生感受到現實與理想之間的差距,進而會使部分心理素質不強的大學生容易產生心理暴力,進而引發高校校園暴力行為。
2. 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到位
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提到:“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恩格斯對人的思想、行為的活動規律理論運用辯證唯物主義進行了研究,認為人們行動的一切動力,都一定要通過他的頭腦,一定要轉變為他的意志的動機,才能使他行動起來。可見,支配人們行為的動機不是頭腦里固有的,而是“外部世界對人的影響表現在人的頭腦中,反映在人的頭腦中,成為感覺、思想、動機、意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讓大學生學會用積極的心態、正確的眼光來對待和判斷當前各種社會現象,堅持我黨正確的思想觀點、政治觀念和道德規范,樹牢“四種意識”,堅持“四個自信”,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將其內化于心。而信仰缺失是大學生實施校園暴力行為背后的主要因素。當代大學生信仰的主流是馬克思主義,但現實中還有個別大學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理想信念模糊不清、價值取向出現偏離等問題。這種現象和問題不容小視,更不能忽視,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視和教育引導。當前,部分大學生存在重當前輕長遠、重物質輕精神的價值觀。在經過“十年寒窗”、不懈努力學習考到高等學府后,部分大學生缺乏對政治信仰、道德理想的追求,更看重的是自己未來的生活理想和職業理想。這種信仰選擇的功利化趨勢會讓其片面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存在個人主義思想,重自我利益,輕國家、集體及社會利益,缺乏對他人、社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大學生若在功利主義的價值觀下過分重視自我價值的實現,就會迷失方向、封閉自我,嚴重者會偏激固執、我行我素,甚至選擇比較偏激的方法來滿足自己的心理平衡。面對信息發達、文化多元、經濟繁榮的現代生活,有的大學生在追求享樂、追逐刺激的過程中迷失了自我,對原有價值觀念產生了懷疑,甚至發展到信仰缺失的狀態。這種心理和精神狀態一旦時間久了,就容易引發高校校園暴力事件。
3. 家庭教育的誤區
家庭是學生生活、學習、成長的第一課堂,一個人的行為習慣、言談舉止、品德氣質都受家庭影響。心理學專家張春興教授認為,“如將青少年問題視為一種病態現象,其病因根植于家庭,病象顯現于學校,病情惡化于社會”。調查發現,很多人認為家庭教育進入誤區是導致校園暴力發生的重要因素。家庭教育是孩子的啟蒙教育,家長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家庭是社會的小單元,不同的家庭狀況會對孩子產生不同的影響。父母的言談舉止、為人處世方式都會對子女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家庭教育關系著孩子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確立,并會對孩子性格、品德、行為習慣等產生重要影響。如今的大學生多為獨生子女,一些父母對孩子過于溺愛,還有的父母對孩子有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過高期望,所以導致孩子壓力過大,再加上有的孩子自主生活能力、環境適應能力較差,極易產生任性、依賴、懶惰、驕橫等不良心理。
1. 生理因素
大學生處于青春成長期,正是情感活躍易失衡的時期。其一,大學生由于生殖系統已完全發育成熟,對異性有著強烈的渴望,卻因為缺乏與異性交往的經驗和正確處理人際關系的方法,遇到感情糾葛時容易產生焦慮情緒,甚至可能陷入感情旋渦無法自拔,更極端者會產生打架、自殘等暴力行為。其二,大學生正處于人體機能旺盛時期,對待外界的事和物比較敏感,可能會很快地引起情緒反應。有的大學生自尊心過強,甚至產生自負與自卑的矛盾心理,過于在乎別人對自己的評價,過分在意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位置和印象,因此,對于他人的閑言碎語很在意、很計較。有的大學生甚至對此想不通,容易造成內心的抑郁,一旦受到意外刺激,就容易產生傷人傷己的過激行為。
2. 心理因素
通常,大學生在思想上有追求向上、實現理想信念的強烈要求,對于事物、事件的認識能力很強。但有的大學生給自己理想信念定位時缺乏現實基礎,過分沉迷于所謂的“理想”時就會與客觀現實發生矛盾,一旦自己的需要和想法得不到滿足就會對現實產生不滿情緒,進而導致認知偏差,這容易為暴力事件的發生埋下隱患。如果大學生遇到心理挫折,且沒有找到合適的發泄渠道,沒有及時排泄,負面情緒就會日積月累,從而產生自卑、失落、抑郁的心理。加之,如今人才市場競爭激烈,對人才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且有的大學生對自己的就業期望過高,容易產生就業壓力,久而久之,一些意志不堅定、韌性不強的大學生就會逐漸產生心理障礙。大學生的這種心理障礙如果得不到及時排泄、釋放,就容易發生高校校園暴力事件。
1. 構建符合我國特色的青少年教育關愛保護體系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加強青少年群體教育管理,事關家庭幸福安寧、社會和諧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預防和減少青少年違法犯罪,功在當代、利在千秋。要建立黨委領導、政府支持、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青少年權益保護和犯罪預防幫教體系,堅持預防為主、標本兼治、重在治本、多管齊下、統籌資源,形成部門有效聯動、群團發揮優勢、社會廣泛參與的工作機制。要建立健全校園安全風險防控機制,打牢校園安全工作基礎,努力提升校園及周邊治安聯防能力和水平,增強廣大師生的安全感,堅決防止發生校園暴力事件,確保校園安全穩定。要堅持系統治理、源頭治理、綜合治理、著力推動校園安全工作從管理向治理轉變,全方位構建符合時代要求的校園安全防范體系。
2. 重點做好“問題青年”的教育轉化工作
“問題青年”群體是違法的高發群體,是社會治安的不穩定因素,也是校園暴力的主要群體,因此,要注重“問題青年”的養成教育,營造有利于他們成長的平等、和睦、寬松的家庭環境和校園環境。學校是教書育人的重要場所,傳授人類文明的主陣地。司法機關、共青團、婦聯、關工委要拓寬工作范圍,創新活動主題,豐富活動內容,延伸服務觸角,積極組織開展符合當代青年學生思想和心理特征的、形式多樣的活動,實現教育、服務、管理的有機融合和協同發力。要針對“問題青年”的個體差異,及時開展心理咨詢、心理健康輔導和青春教育,幫助他們疏導情感、緩解壓力,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
3. 積極引導家長主動承擔學生的教育保護責任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孩子人生的第一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引路人。家庭教育的優劣,關系到孩子的終身發展,關系到家家戶戶的利益,關系到國家和民族的未來。目前,仍存在部分家庭對教育認識不到位、教育水平不高、對孩子缺乏關愛等問題,對孩子重智輕德、重知輕能、過分寵愛、要求過高等,使孩子得不到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因此,社會和學校要重視對家長的引導教育,可利用公益講座等方式指導家長用科學、合理的方式管教孩子,改善親子關系,構建和諧家庭,從源頭上預防校園暴力。要明確家長在家庭教育中的責任,讓家長依法履行家庭教育職責,提升家長的能力和素質。
4. 營造校園法治建設的氛圍
學校要深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美德,培育學生的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為推進全面依法治校創造良好的人文環境。重在預防,關鍵是聯動,社會力量要不定期主動進校園,講解案例,剖析違法案例,警示大學生關注校園暴力問題,讓大學生遠離暴力,健康成長。要建立“家庭教育為基點,學校教育為中心,社會教育為依托”的立體化法治教育網絡。學校要在校報、宣傳櫥窗、板報、LED電子屏等宣傳陣地開辟普法宣傳欄目,建立普法長廊、普法廣場等,采用多種形式進一步加大宣傳教育的廣度和深度,為大學生成長成才營造良好的校園環境。
總之,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學校要營造良好的校園環境,更好地促進大學生成長成才。高校校園暴力事件必須引起社會、學校和家庭的高度重視。要構建符合我國特色的青少年教育關愛保護體系,重點做好“問題青年”的教育轉化工作,積極引導家長主動承擔學生的教育保護責任,營造校園法治建設的氛圍。
參考文獻:
[1]王鷹,創建安全的學校——中小學校安全及其法律問題研究[D].北京師范大學,2004.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武玉紅.高校校園暴力犯罪誘因解析及防范[J].上海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02).
[4]劉士合.校園暴力現象的成因和對策[J].法制與經濟,20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