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光瓊 黃家梅
摘 要:古詩《風》只有20個字,卻生動形象地展現了刮大風時動人心魄的場面,寫出了風的無窮魅力。風是神奇的,也是千變萬化的;風是柔弱的,也是強悍的。文章對《風》進行賞析,旨在點燃學生學習古詩的熱情。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教學;《風》;賞析;教學目標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8)10-0077-01
統編教材一年級上冊“語文園地八”日積月累部分是一首古詩,題目是《風》,作者是李嶠。詩的內容是:“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詩意是:風,能使晚秋的樹葉脫落,能催開早春二月的鮮花,它經過江河時能掀起千尺巨浪,刮進竹林時可把萬棵翠竹吹得歪歪斜斜。教學流程可以朗讀背誦為主,教學目標是讓學生了解詩的內容,并進行背誦古詩。奔著這個教學目標,開始設計教學方案。
【教學過程】
一、初讀,讀正確
1)教師引導學生復習背誦過的古詩《憫農》《古朗月行》,并導入新課(板書:風)。2)指導學生讀準字音。(解,念jiě;斜,念xiá)因現代發音與古代發音方式不同,對于部分讀音有不同說法,如今主要是結合文義與押韻來考慮發音。3)學生讀正確,讀通順。學生練讀。4)指導學生抓住韻腳讀,教師領讀,讀出詩歌的韻律美。教師范讀在低年級要大量使用,因為學生需要進行模仿,教師的舉手投足能感染學生,能引領學生進入詩的王國。5)背誦古詩。教師要變換方式引導學生讀,反復讀,讀得遍數多了,背誦就不成問題了。
二、再讀,讀出畫面感
這首詩能讓人看到風的力量。這是一首構思別致的寫風詩,匠心獨運,風雖然無形,但詩人通過描寫風吹落晚秋的樹葉、吹開早春的花朵、在江河掀起大浪、在竹林使翠竹歪斜四種自然現象,表現了風的力量。這是一種從動態上對風的理解和描述,詩的前兩句寫的是小風,而“千尺浪”“萬竿斜”生動形象地展現了刮大風時動人心魄的場面。風是神奇的,也是千變萬化的;風是柔弱的,也是強悍的;風既是人類的朋友,也給人類帶來了無盡的災難;風讓人喜愛,也讓人害怕。全詩只有20個字,卻寫出了風的多種形態,令人折服。教師可提出以下問題引導學生理解詩意。1)從詩中找到“風”了嗎?(學生從詩中尋找,努力了,也沒有找到。除了題目是風,整首詩沒有一個“風”字。)2)你從詩里找到風過的痕跡了嗎?(學生爭先恐后說有。)3)請學生逐句尋找風。(風能解落三秋葉,風能吹開二月花,風能使江有“千尺浪”,風能使竹子“萬竿斜”。)4)同學們,看詩人寫這風都是一樣的嗎?引導學生體會詩的意境。意境一:深秋時節,秋風一吹,遍地金黃——學生讀“解落三秋葉”。意境二:春風一吹,大地回暖,一片萬紫千紅——學生讀“能開二月花”。同學們想想這是怎樣的風?(美好的風,溫暖的風,溫柔的風,小風,輕輕的風……)意境三:一條船正在江面上行駛,突然船身歪斜,不停地顛簸,船長立刻指揮降帆、掌舵、進港灣……同學們想想這是怎樣的風?(大風,狂風,可怕的風。引讀——過江千尺浪。)意境四:翠竹青青,能抵擋嚴寒和大雪,是“歲寒三友”之一,見到風卻齊刷刷地彎腰……(引讀——入竹萬竿斜。)風的力量可真神奇,能讓傲雪斗霜的青青翠竹鞠躬敬禮。5)朗讀和背誦古詩。教師要采用多種形式引導和鼓勵學生多讀,直至熟練背誦。
三、探讀,走近古詩的“伊甸園”
從幼兒園到學前班,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一定教過我們不少古詩吧?你能背出帶有“風”字的詩句嗎?努力想一想,在小組里說說,比一比看哪個小組說得最多。1)小組合作,搜集自己背誦過的有“風”字的詩句。2)交流反饋。a. 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b.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c.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d.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e.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地見牛羊……3)比一比,評出最佳小組。教師要對學生進行鼓勵,讓學生把搜集到的有關“風”的詩句全都背誦出來。這個環節是可以預設的,也就是在上課之前,教師可以提前布置學生搜集背誦有“風”字的詩句。有的學生會認真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而有的學生會不按照老師要求去做,那么,教師把這個評獎環節做扎實了,對于那些有充分準備的學生是一次獎勵,而對于那些對老師布置的任務置若罔聞的學生則是一次“教訓”,能加強學生預習習慣的養成教育。4)小結:古詩源遠流長,有著無窮的魅力。今天我們學習了古詩《風》,同時又回顧背過的那么多帶有“風”字的詩句,說明同學們對古詩并不陌生。其實古詩里面有許許多多的學問,我們一定要多學習古詩,并讓它永遠留在我們的記憶里。
【教后點評】這是統編教材一年級上冊語文園地八“日積月累”的教學內容,重在要求學生朗讀和背誦。本設計遵循以“讀”為本,多種教學形式并用,不僅立足于《風》的教學,還引出其他有“風”字的詩句,這是時下比較流行的做法“群詩學習”。
風是司空見慣的自然現象,循著文人墨客的筆跡,去尋找風的蹤影,在廣博深遠處漫溯……此高雅的行動,讓學生欲罷不能,從而點燃學生學習古詩的熱情。
參考文獻:
[1]沈寅,劉紅彬.試論小學語文古詩教學[J].合肥教育學院學報,2002(01).
[2]陳娟.小學語文古詩教學策略初探[J].江蘇教育研究,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