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丕猛
【摘 要】本文簡要分析高中數學的特點及其傳統教學的弊端,根據新課程標準對高中數學教學創新的要求,從有機結合信息技術和數學教學、生活化數學教學、培養學生的數學空間想象能力、設置開放性數學問題四個層面論述高中數學課堂教學實踐。
【關鍵詞】新課標 高中數學 教學創新 要求 途徑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01B-0044-02
高中數學知識比較抽象,理論性比較強,對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觀察分析能力、空間想象能力、探究創新能力和實踐應用能力有較高的要求。高中數學的傳統教學基本是填鴨式教學,往往是教師講學生聽,學生沒有獨立思考的時間和機會,對教師講的知識只能被動接受,不能參與到課堂教學中??菰锏慕虒W方式導致學生的積極性不高,無法培養自主探索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滿足不了素質教育對學生的要求。新課標要求教師創新課堂教學,注重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價值觀、情感和知識,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獨立學習能力。本文主要根據高中數學課程改革標準,結合教學實踐經驗,針對如何創新高中數學課堂教學進行探討。
一、高中數學教學新要求
數學的邏輯性較強,集嚴密性、邏輯性、精確性、創造性與想象力于一身。在新課標背景下,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是數學課堂教學中值得思考和探究的問題。高中數學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需要有較好的教學技能,更要積極進行課堂教學改進,采用啟發式、探究式、分層次等更有利于調動學生的教學方式,創新高中數學課堂教學,優化課堂教學結構,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最終實現班級整體數學成績的提高。
二、高中數學課堂教學實踐
(一)有機結合信息技術和數學教學?!缎抡n程標準》指出:“現代信息技術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毙畔⒓夹g和數學教學的整合,是教學改革的新手段,是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是素質教育的助推器。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掌握和利用信息技術,把信息技術和數學教學有機結合,利用信息技術,設計具有圖文并茂、聲像并舉、能動會變、形象直觀等特點的多媒體教學課件,合理創設教學情境,通過生動形象的展示,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的參與,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動機和濃厚的學習興趣,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例如,在“正弦函數的圖像”的教學中,筆者設計了 PPT 課件,用動畫演示幻燈片,直觀形象地展示了正弦函數圖像的“五點作圖法”的全過程。特別是在關鍵的五個點上閃爍幾下,突出決定圖像形狀的“五點”,引起學生的注意。整堂課的教學,將較難掌握的數學知識簡單化,把數學知識的發生、發展的過程與結果更好地呈現,吸引學生自覺地參與到教學中,動腦觀察,動手作圖,大大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拓展了學生的想象力,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又如,在“二次函數的圖像與性質”這一節內容的教學中,教師通過多媒體,按照“列表、描點、連線”的步驟,用光滑的曲線畫出二次函數的圖像——拋物線。先后將拋物線沿 x 軸左右平移、沿 y 軸上下平移、沿坐標翻折,動態顯示拋物線的變化情況,讓學生直觀地得出二次函數的平移法則、對稱性質。這樣的課堂教學,教師無須多語,便將不易表達的內容清晰、形象、生動地展示在學生面前,把抽象的知識轉化為具體的形象,學生容易理解和接受,教學效果當然很好。
由上可見,教師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對教學活動進行創造性設計,讓教學的表現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樣化、視覺化,可以使數學課堂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生活化數學教學。《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觀察與操作的機會,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對數學產生親切感?!睌祵W來自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是人類生活的工具,數學知識與生活實踐有著密切的聯系。加強數學與學生的生活實踐的聯系,聯系生活實際講數學,將生活經驗數學化,將數學教學生活化,能促使學生主動參與探究鉆研,煥發出數學課堂的無限活力,讓學生輕松愉快地掌握數學,學“有價值的數學”。
數學教師要擁有數學意識和數學思維方式,做生活的有心人,應從學生熟悉、有興趣的生活事例出發,充分挖掘數學知識本身所蘊含的生活性、趣味性,探索創造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教學模式。在高中數學中,有很多數學知識和生活有比較大的聯系。在教學這些內容的過程中,教師要積極聯系生活,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和認知規律,把數學知識和生活實際密切地結合起來,讓課堂教學充滿生活的氣息。比如在教學湘教版高中數學必修五“概率”這一章時,教師可以根據教材的特點,組織學生開展拋硬幣、擲骰子等游戲,把枯燥的數學變得有趣、生動,讓學生在游戲中進一步了解概率事例,輕輕松松地掌握有關概率的知識。 (下轉第48頁)
(上接第44頁)
生活是數學的大課堂,生活中蘊涵著豐富的數學教學資源,“學以致用”是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要讓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從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應用。比如,教師在講解“數列”中的分期付款的計算時,可指導學生計算自己的教育儲蓄收益、家里的購房貸款等數學問題。學生既能鞏固所學的數列知識,又能將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體會到數學是解決生活問題的鑰匙,更加熱愛有數學的生活,探索生活中的數學。整節課充分體現了“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教學思想,讓學生在數學課堂中學會分析問題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促進了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培養學生的數學空間想象能力?!缎抡n程標準》強調,實施素質教育要注重學生的各種能力的培養,特別是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的培養。空間想象能力是指學生對客觀事物的空間形式進行觀察分析、抽象思維和探究創新的能力,是邏輯思維與幾何知識及相關技能、經驗的融合。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是高中階段數學必修系列課程的基本要求。如何在教學中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是提高學生數學素質的關鍵。
空間幾何是高中數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空間想象能力的主要素材。在空間幾何的教學中離不開對空間圖形的點、線、面、體的研究分析,由平面到空間,由二維到三維,對學生的空間想象力有較高的要求。比如在《立體幾何》的教學中,學生因為缺乏空間思維能力,在看圖、識圖時難度較大。為此,數學教師要合理使用模型進行二維和三維的對比,利用多媒體技術展示立體圖形,從熟悉的、規則的立體圖形入手,進行具體分析,初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幫助學生提升空間想象力。讓學生能將空間物體抽象為空間圖形,能正確地從給定的直觀圖想象出真實物體的形狀,并能根據用語言符號或文字敘述的條件,正確做出空間圖形。
(四)設置開放性數學問題。開放性問題是最富有教育價值的一種數學問題的題型,主要是考查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開放性問題是指那些條件不完備、結論不確定的、給學生形成較大認知空間的問題。數學開放性問題具有探索性和多樣性,同一個問題可有不同的解題策略。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依據學生生活實際,設置數學開放性問題,并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知識,通過對開放性問題的討論,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探求不同的解決方式。比如在“求函數的最值”的教學中,教師在講解“求二次函數 y=x2-4x+3 的最值”這道題時,可設置這樣的開放性問題:“有哪幾種方法能夠解決此問題?”引導學生從配方法、單調性法、圖像法等方法去思考和解答。學生在對數學開放題進行分析、綜合、比較的過程中,不斷研究和推敲,探求解決問題的思路和途徑。
總而言之,創新是課堂教學的靈魂。在新課標背景下,高中數學的課堂教學必須改變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以學生發展為本,以思維訓練為核心,在教學中聯系生活實際,借助多媒體技術開展教學,創新高中數學課堂教學,優化課堂教學過程,變數學教學為數學活動,真正讓學生腦子“動”起來,數學知識“用”起來,數學課堂“活”起來,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全面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提高學生的數學成績。
【參考文獻】
[1]何銀華.新時期高中數學高效課堂教學模式構建策略研究[J].教育:文摘版,2017(4)
[2]張登華.淺議現代信息技術與初中數學教學的整合[J].教育科研,2010(11)
[3]趙永斌.淺談開放性高中數學課堂教學的構建[J].學周刊,2013(11)
[4]龐 瑜.信息技術為高中數學教學增光添彩[J].教育教學論壇,2010(7)
(責編 羅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