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誠
【摘 要】本文從教學方法、生源情況、教師水平等方面分析中職計算機技術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提出通過對教學方法、因材施教、校本教材等方面的理論教學改革和在理論實踐相結合、課程安排上的實踐教學改革,以及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等對策,全面促進計算機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的提升。
【關鍵詞】計算機信息技術 主要問題 理論教學 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01B-0061-02
中職學校計算機信息技術課程是一門將培養學生的實踐技能為首的知識性和技能性相結合的基礎性學科。但是我國目前中職學校的生源主要來自農村,學生本身文化課基礎較差,他們有的在初中階段從未接觸過計算機,計算機信息技術課程對他們來說是一門全新的課程,需要中職學校教師有針對性地教學,才能讓學生掌握實踐操作技能。為此筆者在近幾年的計算機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就如何摒棄傳統教學的弊端,探索理論和實踐教學改革模式,提高師資隊伍水平方面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以期對計算機信息技術教學的同行有所幫助。
一、計算機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傳統教學方法的弊端。傳統的計算機專業課程教學方法是“板書+講解+適當的上機練習”,教師理念仍為“一言堂”“滿堂灌”,基本以自身為主體,與學生的互動較少,難以鍛煉學生的操作能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能及時按教學要求進行練習操作,在上課時難免有畫餅充饑的感覺,下課后就忘記所教的知識點,久而久之越學越不懂則越不愛聽課,失去學習的興趣。當然,這種方法的使用在有的學校是基于辦學條件的限制,但是傳統教學方法的弊端不能因為軟硬件的缺失而被忽略,而應該在逐步改善設施的過程中,改革教學方法,優化教學模式。
(二)中職學生生源情況整體不佳。據不完全統計,中職學校大部分的學生來自農村,他們之所以選擇就讀職業學校有的原因是初中畢業成績較差,還有的學生是因為家庭貧困,就讀中職學校可以免學費且有助學金補貼生活,畢業后能直接參加工作緩解家庭經濟壓力。但是這些十多歲的孩子,在中職學校讀書以學習技能為目的,他們本身學習基礎差,在中職學校要想像重點高中的學生一樣有很高的學習積極性是比較難的,且由于他們的基礎差、理解能力也不足,對學習文字性的概念知識缺乏興趣,更對冗長而復雜的概念缺乏深入理解的耐性,長此以往逐漸失去學習的積極性,學習效果不佳。
(三)教師隊伍中年輕的教師占大部分,實踐技能水平達不到要求。這幾年國家大力提倡職業教育,很多中職學校擴大招生,一下子多了很多學生,而與此同時需要更多的教師,但是“雙師型”高技能型的教師不易招聘,一方面是待遇問題,另一方面很多在企業工作的高級技術人才不愿意轉行,這就出現了中職學校招到的新教師多數是年輕的本科應屆畢業生。這部分年輕教師沒有足夠的企業實踐經驗,理論及教學經驗也比較缺乏,但是他們又占中職學校教師隊伍的大部分,影響整個學校的教學質量。
二、計算機信息技術課程的理論教學改進
(一)教學方法改進。中職學校的學生年齡普遍在十五六歲,過于枯燥的教學方法,容易讓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因而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方法的優勢,即互動性、形象性強的特點,讓教學過程形象生動地呈現在學生面前,短時間可初步掌握所學知識。多媒體以其生動的圖像、聲音效果等在當前廣受學科教師的歡迎,但是在使用多媒體教學時,也要注意把握“放+演+講”的過程,不可一味地僅僅進行多媒體演示,如果時長過久,學生可能已經忘記前面所播放的知識,應該著重對小知識點的分段演示和講解。例如,在鍵盤知識教學中,可利用一些帶動畫、聲音的教學軟件,讓學生進行練習,然后再給他們一篇英文短文,要求他們輸入,熟練掌握 SHIFT、CAPSLOCK、DELETE 等鍵的應用。
(二)進行個體化教學,因材施教。由于中職學校的生源基本來自農村初中,以廣西為例,很多地方的農村初中沒有配置機房或配置的電腦數量不足,甚至有的初中連計算機課程都沒有能力開設,更不用說人人有一臺計算機了,這就造成中職學校的學生計算機水平參差不齊。而小部分中職學生來自縣城和城市的中學,原來就讀的初中開設過初級計算機課程或者他們的家庭曾提供過計算機學習和使用的機會,這樣的兩類學生個體差異較大,給中職學校的計算機信息技術教學帶來很大的困難。可能會出現兩極分化,先進生覺得中職教師教的早就會了,不愛聽不愛學,在課堂里玩手機,久而久之形成厭學的情緒,而后進生又因為短時間掌握不了新知識而失去學習信心。因此,應該因材施教,教師注意班級學生的個體差異,根據自己的情況確定學習進度,有基礎的學生借助已掌握一定程度的計算機能力的優勢,在原來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而沒有基礎的學生又可以循序漸進地從基本內容開始學,先進生帶動后進生,大家互相學習,提高學習效率。
(三)開發校本教材。一些學校在選擇實訓教材時,會選擇市面上的教材,雖然有的教材具有一定的權威性,但是畢竟每個中職學校情況不同,特別是實訓的硬軟件有較大的區別,所以以實踐技能掌握為目標的計算機信息技術課程,應該開發有本校的校本教材,根據本校學生和學校資源而研發,在此過程中教師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而編寫,更有利于在教學中使用和熟練講授。當然權威的理論教材不可缺,不能完全脫離中職教育規劃的教育系統設置。此外,由于教材選擇偏重于實踐技能,所以中職學校的教學模式也應該與教材相配套。
三、計算機信息技術課程的實踐教學改進
不同學校計算機資源的硬件和軟件的配置是不同的,但是教學模式可以基本一致。
(一)實踐教學課中提倡“邊講邊練”。在實踐教學課中提倡的教學模式是在第二堂課內,采取“邊講邊練”的模式,因為實訓課安排在機房上課,教師邊講邊演示,學生一邊聽一邊動手操作,會更容易理解和記憶教師所教的知識。這需要教師有較強的專業知識和動手演示能力,同時教師還需要備好課,事先做好 PPT 演示教學課件,而不是嘴上說,如果光說學生沒有看到實際演練,還是不能很全面地理解。“演示—練習—演示”,在此過程中的時間把握和講授都需要拿捏準確,教師講課時可以統一控制學生的電腦,先讓學生全神貫注地看教師的操作步驟,然后再放開讓學生練習,不能聽一句就動一下,那樣教師在講下一步時,學生可能還未操作完畢第一步,而錯過教師所講的第二步的操作方法。因此整個過程的把握都應在教師手上,需要教師授課靈活,把握整體教學進度。總之,在一堂課內能充分做到講練相結合,學生及時從上機操作中體會到所學的知識,同時也有足夠的時間進行上機反復操作訓練。在他們操作練習的過程中有疑問可以及時問授課教師,具有很強的實效性,較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提升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這種模式的教學需要學校配置足夠的電腦,而不是兩三個學生一臺,不僅硬件要完善,軟件也需要配套更新,且必須維護好學生的課堂紀律,教室有專人維護檢修,保證每次課上電腦無意外故障,以免造成學生的上機操作步驟不一致、內容不統一。
(二)課程安排主張“一堂講課練習,一堂全程復習練習”。根據上述的第二堂課內“邊講邊練”,如果每次課都采用此種模式,也無法更好地讓學生復習掌握牢所有的知識,因此,在課程的安排中,需要分開兩次課的授課內容,“第二堂講課練習,第三堂全程復習練習”,需要有一次課間隔地讓學生復習練習,而教師所扮演的角色就是在旁邊看,如發現學生有做得不對的地方及時指出,或者學生遇到不懂的地方及時請教授課教師,以達到教學互動的良好效果。另外,第一堂課需要對新知識講解,所以不能全部都在機房,可以適當地在一些課程上安排多媒體教學,由教師先演練,畢竟有的中職學校機房是有限的,如果計算機專業的學生所有的課程都在機房上課,可能安排不過來。則可采取此種一堂課講理論及教師演練,一堂課到機房邊講邊練習,最后一堂課學生全程練習復習知識。由此可避免全程在機房上課的設備緊缺問題。需演示教學課件的計算機基礎知識課,就在多媒體教室進行,而需要實踐操作較多才可以熟悉的知識點,例如操作性較強的 Windows 命令、Word 文字編輯課,則可以在第二堂課邊講邊練習。
由此,學生通過三次課的有序學習,第一次課通過聽、看,基本掌握命令的格式、功能等;第二次課通過自己動手操作實踐,掌握操作性更強的知識;第三次課反復練習、鞏固知識。教師既傳授了知識,也可花較多的時間進行個體化教育,輔導后進同學,既保證了課堂容量,又提高了課堂效率。但是上述的三次課模式教學要注意課程間隔時間不宜過長,不可一周一次課,因為時間太久學生非常容易忘記前面所講授的知識點,應該一周兩次課,及時掌握之前所教授的知識。當然,不管在課程教學中哪個階段是采用哪一種模式,教師都應精心備課,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教師還必須加強機房內的巡視,隨時發現機房的軟件和硬件問題,及時反饋給機房管理員,盡快解決以備下一次課的進行。
四、注重師資隊伍的建設
一個中職學校教學質量的評價指標之一即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因而當前對中職教師的要求不僅僅是要有扎實的專業理論功底,更應具有較強的實踐應用能力。但是很多學校由于受到硬件軟件的限制,教師入職后的實踐水平還需學校方面給予更多的培養支持,建立教師培養機制,定期讓專業教師到企業換崗實訓,對教師的待遇仍保留學校原有待遇,再另外給予一定的補貼,由此能夠提高教師的積極性,這才具備長遠的培養效果。總之對教師的培養學校需要做到激勵與考核科學相并行,才能做好師資隊伍建設的工作。
總的來說,雖然各中職學校的計算機專業教學中都有自己的教學模式,但是對計算機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來說,還是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結合本校的情況分析,進行教學模式的探究和改進。中職教育面臨諸多困難,挑戰與機遇并存,教育教學也沒有相對固定的模式可以借鑒,作為中職教師,必須結合教學實踐經驗有針對性地教學,并不斷摸索出有效合理的符合本校的計算機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模式,才能促進計算機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顧艷林.淺談高職高專計算機專業教材的改革[J].今日科苑,2009(6)
[2]馬錦榮.中職學校計算機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畜牧獸醫雜志,2012(4)
(責編 羅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