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 2012—2017 年的江蘇高考歷史選擇題為例,論述運用選擇題培養高中學生的“歷史理解”核心素養,從“歷史理解”的五個方面的內涵進行分析,提出要選擇能夠比較全面地考查和體現學生基礎知識和綜合能力、較好地挖掘教材內涵的選擇題來培養高中學生的“歷史理解”核心素養。
【關鍵詞】高中歷史 選擇題 核心素養 歷史理解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01B-0094-02
在新一輪的教育改革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是重要的目標。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包括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理解、歷史解釋、歷史價值觀。本文結合 2012—2017 年的江蘇高考歷史選擇題探索如何培養高中學生的“歷史理解”核心素養。
一、為什么運用選擇題培養高中學生的“歷史理解”核心素養
選擇題屬于客觀性試題,它是高考試題中最基本的題型之一。歷史核心素養之“歷史理解”是指對史事的理性認識和情感取向。運用選擇題培養“歷史理解”素養主要基于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首先,從高考歷史試題結構看,選擇題在江蘇高考卷占據了 50% 即 60 分,有人總結“抓住選擇題,達 B 沒問題”。筆者分析,2013—2017 江蘇歷史高考 B 等級的分數線基本在 65 分到 75 分之間。由此我們可以得出,能否做好選擇題,是決定歷史是否獲取 B 等級的關鍵。
其次,從選擇題的難度看,每題 3 分的設置決定了選擇題對“歷史理解”這樣的核心素養要求很高。但是,學生在心理上不自覺地認為單項選擇題是比較簡單的,這種誤解使他們容易對選擇題輕視。所以,把選擇題和“歷史理解”結合起來運用,可以同時提升學生對選擇題重視度和“歷史理解”素養。
最后,從課堂的效率看,做一條選擇題所需要的時間比做一條材料題更少。因為前者有四個現成答案可以選擇,因而花費時間少,更適合在 45 分鐘的課堂上進行訓練。
二、如何運用選擇題培養高中學生的“歷史理解”核心素養
歷史核心素養之“歷史理解”具體包括五個方面的內涵:一是在不同的敘述和語境中理解歷史;二是用同情態度去設身處地的理解歷史;三是理解整體的歷史敘述與具體的歷史事實的矛盾性;四是把同情理解與實事求是的敘述歷史相結合;五是通過歷史和現實的碰撞,學會在理解他人的基礎上客觀的處理問題。下面結合 2012—2017 年的江蘇高考歷史試題對五個內涵作分別闡述。
(一)在不同的敘述和語境中理解歷史
2017 年高考第 14 題:梭倫改革的一個重要內容是抽簽選舉絕大多數國家官職,就是先由各大行政單位(當時稱部落)投票預選出各官職的候選人,然后再進行二級選舉(余下材料省略)。這一選舉法( )
A.維護了貴族統治地位 B.完善了權力運行機制
C.未采用財產資格限制 D.有利于民主政治發展
【解析】以上題目要求從具體的敘述和語境中理解歷史即梭倫改革對民主政治的奠基作用。
【答案】D
(二)用同情態度去設身處地的理解歷史
2016 年高考第 4 題:宋沿唐制,亦貴進士科。然唐時猶兼采譽望,不專辭章。宋則糊名考校,一決文字而已。由此可見,與唐代科舉相比,宋代( )
A.考試程序更加公正 B.取士科目有所減少
C.進士及第尤為尊貴 D.錄取人數大大增加
【解析】此題考查科舉制。通過史料“唐時猶兼采譽望、宋則糊名考校一決文字”去設身處地的想象宋朝科舉制,感受到其“考試程序更加嚴格、公正”,這樣可以更好地感悟和理解科舉制的不斷發展和完善,也可以加深學生對“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理解。
【答案】A
(三)理解整體的歷史敘述與具體的歷史事實的矛盾性
2013 年江蘇高考第 7 題:一位學者評價說“……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話小說,成了中國文學史的重要內容;作為傳統文化的民間文學,第一次真正進入了大學的學術殿堂”。這一觀點認為新文化運動( )
A.反對舊道德崇尚現代文化
B.混淆了先進與落后的界限
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價值
D.存在對舊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解析】本題要求具體理解新文化運動。一般我們根據新文化運動內容分析出其對傳統文化的態度是絕對否定,其實這是整體上的評論敘述。比如材料里的白話小說(傳統文化)就不是反對的對象,而且不僅不反對,還是要大力提倡的。通過本題,可以更好地理解整體的歷史敘述與具體的歷史事實的矛盾性。
【答案】D
(四)把同情理解與實事求是的敘述歷史相結合
對表中數據的解讀正確的是( )
A.辛亥革命直接導致了 1914—1915 年工業發展
B.火柴進口量的遞減影響著華商投資額的遞增
C.火柴業發展折射出近代民族工業的某些特征
D.反對“二十一條”推動了 1920 年的投資高潮
【解析】本題表格體現的是 1914—1920 年間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特征,我們逐個分析選項:A 項中“直接”不符合事實:辛亥革命中武昌起義在 1911 年,這與表格中 1914 年有差別;B 項火柴進口量的遞減與華商投資額的遞增之間因果關系錯誤,雖然1916 年和 1918 年火柴進口量遞減,但華商投資額也遞減;D 項反對“二十一條”時間是 1915 年,不符合“推動了 1920 年的投資高潮”的時間。通過此題,引導學生把同情理解與實事求是的敘述歷史相結合。
【答案】C
(五)通過歷史和現實的碰撞,學會在理解他人的基礎上客觀的處理問題
2014 年高考第 19 題:美國學者亨廷頓說“美國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在解決重大國際問題時,如果沒有其他大國合作,美國也孤掌難鳴……大國在解決國際重大問題時所采取的聯合行動如若得不到美國的支持,這種行動也是勞而無功的”。以上關于世界格局的表述可概括為( )
A.單極加多極的世界格局
B.諸強爭霸的世界政治格局
C.美國稱霸世界的單極格局
D.實力相當大國并存的多極格局
【解析】該題考查了兩極格局的瓦解和多極化趨勢的加強。通過理解第一句話“美國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可以得出“單極”的世界格局;通過理解第二句話“如果沒有其他大國合作,美國也孤掌難鳴”,可以得出“多極”的世界格局,故 A 項不錯。B 項說“諸強爭霸”與題中強調的“合作”“聯合行動”不符。C 項不符合第二句話,D 項不符合第一句話。總之,通過此題,利于學生通過歷史和現實的碰撞,學會在理解他人的基礎上客觀的處理問題。
【答案】A
三、運用選擇題培養 “歷史理解”核心素養的實踐反思
綜上所述,運用選擇題培養歷史核心素養之“歷史理解”是可行的,但是課堂 45 分鐘的時間很緊張,如何選擇典型的選擇題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歷史理解”?筆者總結出以下幾點。
第一,選擇能夠比較全面地考查學生基礎知識的選擇題。夯實基礎是考出好成績的前提,歷史的知識點尤其豐富,這就要求學生必須全面地掌握知識。比如啟蒙運動這一事件,要求掌握理解的知識包括背景、核心、人文主義的內涵、主要代表人物和觀點,對歐洲和世界的影響等。
2012 年高考第 13 題:“他們不承認任何外界權威,不管這種權威是什么樣的(余下材料省略)。”材料中的“他們為西方近代思想發展過程中同一時代的杰出代表”,其中一位是( )
A.彼特拉克 B.莎士比亞 C.馬丁·路德 D.伏爾泰
它要求理解啟蒙運動時期人文主義發展到“否定一切外界權威、獲得人本身的解放”的內涵。
2013 年高考第 15 題:某學者評價啟蒙運動說“……他們堅信自然科學將會讓人類更有力地支配整個世界,而人類理性則引領每個人走向自由,并建立起一個繁榮、公正、平等的社會”。引文所想表達的深層含義是( )
A.理性思考引領社會進步 B.哲學意識支配世界繁榮
C.近代科學追求王權公平 D.啟蒙運動倡導階級平等
它要求理解啟蒙運動“理性”這一根本特征。
以上兩題就從不同的角度考查了啟蒙運動,我們可以放在一起分析,以幫助學生更加全面的掌握基礎知識。
第二,選擇體現考查學生綜合能力的選擇題。如上述的 2015 年高考第 8 題,本題是一條圖片題,首先考查學生的讀圖方法和能力,比如要先看圖表的標題,通過標題去把握圖片的主要內容;其次考查學生分析史料的能力,通過比較圖表的數據,去找出變化的規律;再次考查對基礎知識的運用能力,通過逐一思考四個選項,分析出哪些項是正確哪些選項是不正確的;最后還考查了對規律性內容的把握能力,此題正確答案“火柴業發展折射出近代民族工業的某些特征”,就說明了輕工業是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典型行業,火柴業就是代。窺豹一斑,通過具體史實總結認識歷史規律,這是一種重要能力。
第三,選擇能夠較好地挖掘教材內涵的選擇題。如上述的 2013 年江蘇高考第 7 題。從“打倒孔家店”的口號,我們一般會籠統的認為新文化運動對傳統文化的態度是絕對否定,其實這種評價太過籠統和絕對。從題干材料里我們可以知道,傳統的白話小說不是新文化運動反對的對象。陳獨秀在《文學革命論》中也說:推倒雕琢的、阿諛的貴族文學,建設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學。不難看出,陳獨秀只是反對封建的內容和反對晦澀的文言文,但是他并沒有要反對所有的傳統文學。這樣通過材料,拓寬了教材內容,充分挖掘了教材的內涵。
【參考文獻】
[1]田 茹.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重點問題突破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11
[2]陳 樺.高中歷史教學中歷史材料的運用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 2012
[3]鄒桂芹.高中歷史教學難點問題處理策略初探——以“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為例[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1(2)
[4]劉田峰.淺談高中歷史教學難點的確定與突破[J].吉林教育,2012(11)
【作者簡介】黃惠華(1975— ),女,江蘇江陰人,江蘇省江陰市第一中學教師,中教一級教師,研究方向:高中歷史教學。
(責編 江月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