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銳浩
[摘要]大學生就業指導型微視頻為智能教育提供泛在的、優質的學習資源,更好地為大學生提供優質的就業指導與服務。目前,較少有研究者關注大學生就業指導型微視頻評價體系的構建,本研究重視學生職業成熟度的提升,基于國內外文獻綜述及案例,遵循微視頻評價的指導要求,結合大學生就業指導的內容體系,通過問卷調查法,結合專家咨詢意見,建立了《大學生就業指導型微視頻》評價指標體系,包括教育性、科學性、微型性、就業指導性、藝術性及技術性六個一級指標,以及教學目標、教學對象等24個二級指標項。
[關鍵詞]就業指導型;微視頻;評價指標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8)01-0036-03
信息化背景下的知識經濟時代,優質教育、個性化教育和終身學習成為信息時代教育發展的重要特征。將微視頻運用于大學生就業指導教學,可以為智能教育提供泛在的、優質的學習資源,更好地為大學生提供優質的就業指導與服務。當前,國內關于大學生就業指導型微視頻的開發尚處于起步階段,更多側重于理論講述,學生學習的效果如何并未科學檢測,能否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與水平尚未量化分析。因此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是大學生就業指導型微視頻開發實效性的重要保障。
一、大學生就業指導型微視頻評價指標的設計原則
大學生就業指導型微視頻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的科學化水平直接影響其開發與應用的質量和效果。指標是目標在某一方面的規定。具有三個特性:一是在某一方面反映目標的本質屬性;二是行為化了的目標,具有具體性和可操作性;三是通過實際觀察和測定,可以得到明確的結論。評價指標的設計需要有章可循,遵循一定的設計原則。
(一)目標導向原則
評價指標體系需要與大學生就業指導微視頻開發與應用所要達到的教學目標保持方向上的統充分體現大學生就業指導教學的基本要求。若與教學基本要求缺乏統一,容易造成評價的脫節與失衡。評價指標的設計要堅持正確的思想導向,反映當前大學生就業指導型理論和評價思想,適當超越但不脫離現有的就業評價體系。
(二)優化整合原則
評價的指標體系是由一組相互之間有著緊密聯系的指標結合而成的。評價指標越完備,評價的準確度越高。制定評價指標,要充分考慮大學生就業指導型微視頻教學各方面的因素,系統、完整地反映并呈現。現實操作中,由于教學過程設計的各因素較多,再完備的評價體系,也可能忽略了個別因素。因此評價指標并非一一具備,而是在整體把握指標體系中進行整合優化,同時重點把握評價中的要點因素,把握反映評價本質屬性的重點因素。
(三)科學獨立原則
指標體系中的同級指標需要獨立區分。同級指標之間內涵不雷同、外延不交叉,從邏輯上講不得存在同一關系、交叉關系、因果關系和矛盾關系而只能是并列關系。各項指標之間互相獨立,可以避免因素之間的相互重疊,以免某些因素賦予較多權重,影響大學生就業指導型微視頻評價的信度和效度。同級指標在獨立區分時要確保科學性,不是絕對化地區分,而是要在總體把握的基礎上,適當區分指標。
(四)實效性原則
開發的大學生就業指導型微視頻系列在態度喜好、時長容量、內容結構和視頻特征等方面能滿足大多數學生的需求和審美特征是本研究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之一。大學生就業指導型微視頻開發與應用具有特殊性,既需要有一般微視頻通用制作指標,又需要有自身的特色指標。在評價指標的設計原則上要確保實效性原則,保障目的到達的程度。
(五)可操作性原則
大學生就業指導型微視頻的評價指標體系是評價目標的具體化,評價各級指標應該可測評、可感知,容易操作執行。各級指標語言的表述需要精準、簡潔,同時要有可量化的方法,將指標進行定量分析和統計。同時指標、項目等數量不必過多,權重不宜太過分散,應該在評價者的可接受范圍之內,便于操作。
二、大學生就業指導型微視頻評價指標項的建立
大學生就業指導型微視頻開發與應用依據目標導向、優化整合、科學獨立、實效性和可操作性五個設計原則,同時結合系列文獻資料,對指標體系進行綜合分析,擬定了六個評價標準作為一級指標。
(一)教育性
教育性主要是針對大學生就業指導型微視頻的教學設計。要保障大學生就業指導型微視頻的質量,需要把握就業指導的教學目標,分析學習者的個性情況,同時結合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針對就業相關技能要求,融入情景式教學模式,實現學習者的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針對教育性指標,主要從教學目標、教學對象、教學內容和教學策略四個維度展開。
(二)科學性
大學生就業指導型微視頻的開發與應用不是為了大學生畢業季的突擊式學習,而是貫穿整個大學階段的學習過程,需要遵循一定的教學規律、認知規律以及發展規律,需要有科學性的保障。著眼于科學性指標,需要從專業規范、材料選取、鏡頭組接和音效畫面四個維度展開。
(三)微型性
大學生就業指導型微視頻開發與應用的微型性主要是依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及教育學、心理學相關理論,對整體結構的把握,突出以生為本思想,強調學生的主體意識。大學生就業指導,需要學生自我重視,自我學習和自我實踐。對微視頻結構的把握要合理分析學習者的特征以及學習者的接受能力與水平,重視學生的自我建構和提升。微型性主要從主題選擇、視頻組織、結構設計和適用性質四個方面把握。
(四)就業指導性
就業指導性主要針對大學生就業指導型微視頻的實效性原則展開。就業指導不是結果論,而是過程方式。能否提升大學生就業成長度與成熟度,就業指導性是衡量的重要指標之一。針對就業指導性指標,主要從目標導向、群體適應、實踐操作和動態發展四個維度展開。
(五)藝術性
大學生就業指導型微視頻能否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能否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審美能力水平,這與藝術性指標緊密聯系。追求藝術性不等于為了畫面生動形象而過分雕琢,不是為了喧賓奪主。藝術性指標主要從畫面效果、聲音效果、剪輯效果和特技效果四個維度展開。
(六)技術性
大學生就業指導型微視頻的技術性涉及其應用的媒體素材與資料本身是否達到相應的技術要求,運用的媒體技術是否科學、合理、成熟、先進,是否安全穩定,方便學習者的實際操作和實用。良好的技術質量是教育性、科學性和藝術性實施的保證,而且只有良好的技術質量才可能進行多次復制,利于交流推廣。技術性指標主要從畫面質量、聲音質量、剪輯質量和性能質量四個維度展開。
三、大學生就業指導型微視頻評價指標的加權
大學生就業指導型微視頻的評價指標項的加權采用的是統計加權的方式。統計加權是設計一項重要程度意見表,讓部分有關人員對各項指標的重要程度進行投票,把投票結果按統計公式進行計算,確定權數。本指標體系在確定權數的過程中邀請廣東省高校就業指導課任課老師和教育技術學專業相關專家,向其發放“大學生就業指導型微視頻評價指標體系加權問卷”,征求專家對指標權數的意見和看法。本次共發放問卷240份,回收231份,有效問卷231份,回收率為96.25%,有效率為100%。
(一)一級指標加權
對一級指標進行加權時,計算權重采用公式:
對六個主因素(一級指標)專家加權意見統計,結果教育性權重Wi為0.27,科學性權重Wi為0.24,微型性權重Wi為0.17,就業指導性權重Wi為0.16,藝術性權重Wi為0.09,技術性權重Wi為0.06。
(二)二級指標加權
對于二級指標在進行加權時采用的權重計算公式為:
對24項子因素(二級指標)專家加權意見進行統計,鑒于篇幅限制,以“教育性子因素統計加權表”為例,其他指標項的判斷矩陣在此省略。從統計結果得出,教學目標權重Wi為0.37,教學對象權重Wi為0.22,教學內容權重Wi為0.22,教學策略權重Wi為0.19。
(三)大學生就業指導型微視頻評價指標體系
根據統計結果建立了《大學生就業指導型微視頻》評價指標體系,包括教育性、科學性、微型性、就業指導性、藝術性及技術性六個一級指標,以及教學目標、教學對象等24個二級指標項。
四、結論與展望
大學生就業指導型微視頻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是有效檢測大學生就業指導型微視頻的質量保障。第一,建立評價指標體系是大學生就業指導型微視頻開發與應用繼續完善與提升的方向標。指標體系的建立過程需要不斷試錯與檢驗,通過對學習者學習效果檢驗,對大學生就業指導型微視頻存在的不足進行修正與完善,不斷提升該類型微視頻的實用性,提高學習者的滿意度。第二,建立評價指標體系是大學生就業指導型微視頻開發與應用的試點探索,為其他同類型微視頻開發與應用提供數據與體系借鑒。當下國內大學生就業指導型微視頻的開發不夠系統,往往側重低年級職業生涯規劃,畢業前夕側重政策的宣講,就業指導不夠連貫,尚未貫穿大學階段,因此微視頻的開發與應用呈現零散化,對評價指標體系的建構并不重視。通過評價指標體系的試點,努力為其他同類型微視頻開發提供數據支撐與體系參考。本研究重視學生職業成熟度的提升,基于國內外文獻綜述及案例,遵循微視頻評價的指導要求,結合大學生就業指導的內容體系,在教學設計理論、電視教材編導與制作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就業指導相關理論的指導下,通過征詢專家、專業教師的意見,建立了《大學生就業指導型微視頻》評價指標體系,包括教育性、科學性、微型性、就業指導性、藝術性及技術性六個一級指標,以及教學目標、教學對象等24個二級指標項。通過這種方法構建的評價指標體系,具有廣泛的現實意義和使用價值。
參考文獻:
[1]何克抗,李克東.教育技術學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李運林,徐福蔭.電視教材編導與制作(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張生,何克抗,韓駿.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中的形成性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J].中國電化教育,2007(5).
[4]王覓,賀斌,祝智庭.微視頻課程:演變、定位與應用領域[J].中國電化教育,2013(4).
[5]謝桂花.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體系探微[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5).
[6]陳默,陳永利.大學生就業“三微”平臺的搭建與思考——以北京大學為例[J].高校輔導員學刊,2014(6).